关注农村学生学情,“实化”习作教学

2021-05-30 10:48杨梅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月亮习作课文

杨梅

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一切教育活动应该以儿童为本位。在教育教学中,将教育的视角着重于学生本体,是对学生个体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尊重。习作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学情,以农村学生自身的生命状态为视角,才能言其心中之所想,表心中之所思,进行展现自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真正做到“实化”习作教学。

一、读经典,积淀写作能力

看现今的语文课堂,其实效性仍体现在学生的表达上。但令很多学生感到最难的,还是写作。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经典教育,熟读经典文本是有益的,表象上看起来是吟诵,是积累,意向上其实是指向运用的,只要积淀得厚实了,就能够水到渠成地表达。在农村学校,学生读得少,接触的经典名篇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学生对于文质优美的文章不能深入思考,更没有积极领悟作家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只布置阅读任务是不行的,一定要给学生规定“读”的程序:初读课文要想象,结合想象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再读课文要加速,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加快朗读速度,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如果读到美妙的语句可以背诵下来,写作时便可信笔拈来。

二、品细节,体验写作情感

“实化”写作教学,教师可以从教材、体验、方法、生活等各方面,调动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思考,发挥学习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增强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提高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能力。品细节分为“全篇品写法”和“局部品用词”两个层次。

“全篇品写法”重在对全篇思想情感的把握和鉴赏。教师要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品味。如教学《金色的鱼钩》,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炊事班长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以及描写两个小同志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伟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老班长的这些精神品质的,从而领悟“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作用。再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引导学生品读李大钊的语言,感受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时,还要让学生思考:李大钊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文中对李大钊的外貌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思考“语用”,感知侧面烘托的表达手法是如何衬托出革命英雄伟大形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法,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局部品用词”旨在让学生体会文章里作者用词的精准,感受语言的魅力。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对这一段文字的品读,让学生将“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成“都”,再对比着原文读一读,体会同一个意思用不同词语表达的效果,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三、仿文本,寻求写作支点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引领学生朗读、感悟、想象,感受作者描写生动的语句,发掘留给读者想象的空白之处,以及巧妙的写作方法。的确,农村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从“学会”转变成“会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要解读文本的内容,更要及时把握文本练写的价值,把课文当作历练写作方法的基础,把课堂当作学生历练“写”的舞台,使“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统一起来,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法”。

课文就是引导学生开展习作的特色模板,教师大可以自由地让学生阅读,寻找文中最有写作训练价值的段落,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在教授六年级《那个星期天》一文时,课堂上,笔者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课前作业单:

通过填写表格,体会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方法。再通过朗读,在关键词句中体会作者史铁生“像说话一样”抒发自己真情实感,这样贴近生活的语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习作灵感就在兴趣中被激发,学生都觉得文中的这个小男孩身上有着自己的影子,课堂上,不少学生纷纷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再次根据表格,梳理文中的具体事件和景物描写,品味“我”的心情变化,学生明白了人、事、景三者结合的写作方法。有了这样的指导,在表达上就再也不会“打不开”“写不出”了。学生写得虽不是个个精彩,但是通过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练习,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言规律进行模仿,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四、改选文,训练写作语言

所谓的“改”,就是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组,培养学生写作的信心与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比如,在阅读《望月》这篇散文时,课堂上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外甥的聪明机智,在他的描述中,月亮变得生動形象,富有变化。这时,笔者将文章中的语句变换成了诗句,引导学生感受诗一般的语言魅力:

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睁着/睁着/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接着,笔者再发问:这么有趣的月亮在我们眼里像什么呢?让我们静静地观赏几幅月景,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写。学生有了直觉的观察,语言就丰富起来了。“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不说话,高兴了就老是张着嘴笑个不停”“月亮像妈妈,每天都要照看着她的孩子,满天的星星”“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又滚进草丛中不见了”。学生回答之后,笔者再加一个题目《月亮像什么》。最后,请学生把自己的答案连起来说一遍,学生发现这就成了一首有趣的儿童诗:

月亮像什么?

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不说话/高兴了就老是张着嘴笑个不停//月亮像妈妈/每天都要照看着她的孩子,满天的星星//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又滚进草丛中不见了

…………

通过与学生发散性的交谈,一首由文本改写的儿童诗就出来了。沿着教材这条大船下篙,就是最基本的“读写结合”的写作训练,符合学生的写作需求,从“学教材”到“改写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将语言能力的训练变得简单起来。

农村学生“出去得少,见得少”,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立足文本,做引导者、组织者,通过“读、品、仿、改”四结合的训练方案,使写作教学任务形成独特的三维结构——教师、学生和写作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文本的价值,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有效的信息,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化”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

猜你喜欢
月亮习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