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情境中的言语教学

2021-05-30 10:48曹志科朱洁如裴红霞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风趣大拇指丰子恺

曹志科 朱洁如 裴红霞

五年级下册《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五指的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引发读者联想到与之相似的生活中的人,暗含“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就学过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当学生第二次接触到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时,单元“语文要素”则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作者语言的风趣,产生仿照这样的语言进行创作的热情,从而感受到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智慧的闪现呢?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整合凝聚,选择最佳路径“入境”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漫画,想不想看?(想)第一幅画名字有点儿长,它叫《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逐张出示四幅丰子恺画的漫画)

师:这些漫画给你什么感觉?就你最感兴趣的一幅随便聊聊。

生:我最感兴趣的一幅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光看这幅图的名字就觉得非常有趣,再看图,凳子上居然穿着四只鞋子。不禁联想到以前的我,也曾天真地把鞋子套在凳子的脚上呢!

师:阿宝是个孩子,凳子是个物件儿,可是他们全都有了——脚。这位男生一读、一看,就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了。

生:我喜欢《冬日可爱》。画风非常朴素,源于百姓的生活,让人看起来有一种清闲、悠然的感觉。

生:我最感兴趣的一幅是《战争的起源》。光看这个名字就觉得这幅漫画可能会有点恐怖,但是一看到这幅漫画,一下子就感觉生动有趣了,因为这场战争只是两个小孩子之间的打闹。

师:你发现这幅画的名字和内容对比很鲜明。还有最后一幅,谁来聊聊?

生:两个孩子走得很悠闲。

师:再仔细一看,他们头上戴的什么帽子啊?(荷叶帽)戴得那么理直气壮,戴得那样悠然自得。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漫画的作者画像,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位先生的胡子像柳条一样,垂在河水上面,旁边还有几只小燕子。

师:你知道这是谁吗?

生:这个人叫丰子恺,可以从画的标题上看出来。

师:对了,这就是丰子恺先生。有的人说,丰子恺先生的画作让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乐起来了。其实,有意思的何止是他的画作,他的文章更是好玩极了。四年级的时候,咱们就学过了——(《白鹅》)

师:一只普普通通的白鹅到了作者笔下,竟成了一位高傲的鹅老爷。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题目是——(板书:《手指》)。

【教学解读】课前遵循“贴近学生既有经验”“激发当下学习兴趣”的原则创设情境,会顺乎自然地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生成积极学习的情绪。学习课文前,笔者适当补充丰子恺具有代表性的画作,继而由四年级时学过的《白鹅》顺势导入新课文,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提炼比照,在初步感知中“呈境”

师:丰子恺先生是怎样来说手指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

师:我们的手指各不相同,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板书:长 短)想不想认识这些手指朋友?那就打开课文,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边读边想一想:五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五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呢?谁先来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手指?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大拇指。

师:这是第几自然段写到的?

生:这是第2自然段写到的。大拇指的长处是最肯吃苦,它的短处是形状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师:他先从这段话里选择了一个词语来表示大拇指的长处,那就是——“最肯吃苦”。有关大拇指的短处,他读的是一句话,请你再读一读。

生:“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师:如果请你也像表示大拇指的长处那样,从句子中选择一个词语来表示,你会选择什么?

生:算不上美。

师:是的,构造简单,算不上美。你看,他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又从中找到关键的词语,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大拇指的长处是——最肯吃苦,短处则是——形状不美、构造简单。

师:用上这样的方法,同桌讨论讨论其他手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同桌讨论)

师:讨论好了,就举手向老师示意。

生:我们讨论交流的是食指。食指的长处是很“机敏”。短处是他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直直落落的。

师:正因为食指非常“机敏”,所以他要做的工作就——

生:他的工作就很復杂。

生:我想说的是中指。他的长处是地位最优,相貌堂皇。他的短处是每逢做事,实际并不出力。

师:说得很简洁、很准确。

生:无名指和小指的长处是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短处是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师: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其他手指的附庸?最根本的原因是——

生:因为他们太弱小了。

师:文中有没有表示这个意思的词?

生:能力薄弱。

师:他们能力很——薄弱,用处很——渺小。“渺”还是一个生字,这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紧凑。(师范写“渺”字)左右部件可稍宽,中间部件匀且正,三个部件紧相连。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晰,刚才我们一边读一边有目的地提取信息,现在五指的长处和短处就已经一目了然了。谁能够结合表格,概括地向我们介绍一下五指的长处和短处?(自主练习后指名说)

生:大拇指是最肯吃苦的,但他的形状不算美,身体矮而胖,比人家少一个关节。食指很机敏,他的工作比大拇指复杂,但是他直直落落,线条很强硬。中指的地位是最优的,相貌最堂皇,但是每逢做事,他并不出力。无名指和小指,他们体态秀丽,样子可爱,但是他们能力薄弱,用处渺小。

【教学解读】先根据学生回答,以大拇指相关语段作指导,渗透概括手指特点的方法:聚焦关键句,提炼关键词,然后放手让学生在讨论中学方法、用方法,自主提炼其他手指的长处、短处。从课堂反馈情况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

师:这样一介绍,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咱们一听就都明白了。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就这样简明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五指呢?如果课文就这样来写,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那就少了一些幽默感,因为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先生。

生:我觉得他要是就这样写的话,有点像我们学的说明文。

生:而且也不够具体,不够生动。

师:看来丰子恺先生写的《手指》,让大家都觉得具体、生动、幽默风趣。接下来,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他隆重推出的第一个手指——大拇指。

【教學解读】将简洁明了的介绍和课文语言一比较,学生就对作者风趣的语言有了初步的、朦胧的感知。

三、品析联结,在言语实践中“悟境”

1.聚焦词语,细心感受。

师: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大拇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简要地做做批注。(生读并批注)

师: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批注,有了很多的发现和收获。好,谁先来交流一下大拇指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大拇指虽然形状不太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但最肯吃苦,像是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

师:很好,你一下子就发现了大拇指的两个特点。

生:大拇指总是在背后默默努力付出,干苦活、累活,不在表面做文章,讨巧的事轮不上他。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大拇指的吃苦耐劳印象都非常深刻。谁来读一读和这个大拇指吃苦耐劳有关的句子?(指名读)

师:这一段话都是在写大拇指做的事情。同学们数一数,这里一共写到了大拇指做的几件事情?

生:六件事。

师:一口气就写了大拇指做的六件事情,让你感觉到——

生:我感觉到作者非常敬重大拇指,因为大拇指最肯吃苦。

师:同样是这段话,还有哪些地方同样让你感觉到大拇指很肯吃苦?

生:我觉得是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

师:你注意到了这里的几个动词,这段话中还有很多动词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琴身要他——扶,水喷出来要他——抵,血流出来要他——按,重东西要他——顶,书页还要他——翻,电铃也要他——揿。数数看,这里有几个动词?(六个)

师:这么多的动词表示的事情都是谁在做?(大拇指)你感觉到——

生:我感觉大拇指真的非常辛苦。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大拇指不仅吃苦耐劳,还把这些事情都做到极致。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死力、拼命、用劲”这三个词看出来的。

师:你发现了这里头有三个表示力气特别大的词。

生:(齐读)死力、拼命、用劲。

师:力气不够大,再读读。

生:死力!拼命!用劲!

师:对呀,大拇指做事就是这样的——死力,就是这样的——拼命,就是这样的——用劲。别人是干活儿,大拇指这是在拼命啊!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都是不一样的地方,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了别人叫他做什么,大拇指就做什么。

师:句子中有几个“叫他”?(六个)

师:六件事情,里面有六个“叫他”,你感觉到——

生:我感觉到大拇指比其他四指都要努力。

师:这个反复出现的词,也给大家带来了很深刻的体会。总结大家的发言,其实作者写这么多的事情,不过是想告诉咱们一句话——

生(齐):任何要吃苦的事,都要叫他。

师:明明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罗列了这么多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呀?

生:这是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到大拇指到底做了哪些辛苦的事。

师:写出来就更直观了。

生: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大拇指是吃苦耐劳的,表现出作者对大拇指的喜爱。

师:这样的例子举得越是精细,你就越感觉到——

生:我就越感觉到他辛苦,能吃苦耐劳。

师:给我们的体会也就更加深刻。看来这是作者刻意而为之的,这样的写法,咱们叫它——(板写:刻意精细)。

师:咱们合作着来读一读这些刻意精细的句子。老师来读前句,同学们来读后句。(师生合作朗读“但在五指中……叫他揿电铃。”)

【教学解读】大拇指的“吃苦耐劳”体现在字里行间,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反复出现的词、表示十分用力的词深入体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2.联结生活,物我交融。

师:同学们读得眉头紧皱,很为大拇指捏了一把汗。这样的大拇指,遇到讨巧的事时,又是什么样的呢?刚才我们有位同学已经提到了,就请你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生朗读“讨巧的事……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师:跟随他的朗读,咱们一起来细细地读一读这一段话。招呼人,其他四指什么样?

生:招呼人,其他四指上前点头。

师:大拇指呢?(生齐: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师:给人搔痒,人舒服后——(生齐: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师:大拇指呢?(生齐: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师:多么落寞呀。前面上级领导走过来啦,要跟上级领导握手了,其他四指什么样?

生:其他四指非常用力地跟领导握手。

师:(握学生手)早早地就感受到了领导掌心的——温暖,可是大拇指呢?

生:大拇指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师:天冷要取暖的时候,其他四指——

生:其他四指都紧紧地靠在一起,大拇指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师:不一会儿就暖和了,多享受啊,大拇指呢?

师:要举手发表意见的时候,这其他四指又是什么样?

生:其他四指都积极地直起身来。大拇指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师:一下子就吸引了别人的注意,风光无限啊!

师:同学们都笑了,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大拇指和其他四指显得格格不入。

生:讨巧的事情面前,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遭遇截然不同。(板写:对比)

师:谁来读一读这失落的大拇指?(生朗读“讨巧的事……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师:如果老师把刚刚同学们学到的这两段话放在一起,读读看,你一定又会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好像吃苦的事全都是由大拇指来做,但是风光的事却一点都轮不上他。

师:你又发现了一处对比。总的来说,辛辛苦苦的都是大拇指,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忙忙碌碌的都是大拇指,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读着读着,你的心里不禁想到了哪些和这大拇指很相似的人啊?

生:我想到了一些环卫工人。因为环卫工人默默无闻地在大马路上打扫,可是一些讨巧的事情比如高的收入却轮不上他们。

师:很有道理。你还想到了什么人?

生:我还想到了老师。因为我觉得老师教学生已经付出了很多了,她还要夜以继日地备课,所以很辛苦。

师:虽然他的声音很小,但是他说得很动情。

生:我想到了消防员。因为平时消防员遇到火灾,都是奋不顾身第一个冲进火场去灭火救人,而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只顾自己逃命。

师:老师听出来了,读着这些句子,大家心里想到的都是这样一些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可亲又可敬的人。

【教学解读】在理解了“刻意精细”与“对比”的写法,会让语言变得风趣幽默之后,我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强化感受的同时,也是对“刻意精细”“对比”写法的回扣与运用。基于此,学生由物及人的联想就水到渠成了。

3.碰撞激智,悟透主旨。

师:别忘了,在这一段话的开头,作者是这样来写大拇指的。(生朗读“大拇指在五指中……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师:在作者的笔下,大拇指有了矮而胖的身体,大而肥的头。这还是在写一个手指吗?这分明是在写一个——人,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写的是一个体型肥胖的人。

生:是个其貌不扬的矮胖子。

师:还有赞美吗?(没有)还有肯定吗?(没有)还可亲可敬吗?(没有)这个时候,你的心里还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作者?

生:我想问作者,为什么你先写了大拇指在形态上其貌不扬,但是在后面为什么又写他很辛苦,很肯吃苦。我不知道作者到底有什么用意。

师:你已经捉摸不透作者的想法了。是呀,一会儿把他写成一个其貌不扬的矮胖子,一会儿又说他吃苦耐劳,讨巧的事轮不着,你到底喜不喜欢他呀?同桌先讨论讨论。

师:谁能来解决我们的困惑?

生:作者其实是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蜻蜓点水一样点了一些他的短处,但是后面一大段中又赞美了大拇指,这样更突出了大拇指的长处。

师:你看她多专业,她发现作者用的写法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欲扬先抑。(板书:欲扬先抑)那么作者到底要“扬”什么?又要“抑”什么呢?

生:作者先写大拇指不好看,之后又写大拇指虽然不好看,但是很能吃苦,很有用。

师:作者真正想要发扬的是——

生:大拇指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也就是说,只要你有用,只要你有价值,只要你有力量,样子的美还是丑重要吗?

生:不重要。

师:从哪一个字眼开始,我们就读到了这份赞美和肯定啦?(“但”)

师:同学们,我们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近大拇指的。起初咱们一读,只觉得他形状(生:实在算不上美);再往后读,我们又发现在五指中,他是(生:最肯吃苦的);读到后面,我们还有新的发现,原来(生:讨巧的事,总是轮不上他);在短短的一段文字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生:拟人、对比、刻意精细、欲扬先抑)这些写法,把大拇指写得活灵活现。这样的语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他的语言非常风趣,让人读了印象很深。

师: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这话可不是老师说的,是英国的莎士比亚说的。你瞧,这句话就在咱们的单元导语页上,一起读。(板书:风趣)

生: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教学解读】在自读、生疑、自悟的学习过程中,揭示“欲扬先抑”这一写法,进一步推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四、迁移运用, 在语言仿创中“化境”

师:手有五指,脸有五官,耳、目、鼻、唇、舌,你能不能也学着作者这样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写一写五官的姿态和性格呢?拿出你的练习纸,选择其中的一个写写看。(生练笔)

生:舌头在五官中是最不显眼的,他藏在口腔里,样子也不怎么好看。可是,当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说话或唱歌时,却能表示人们不同的神态:吃蜜的时候,嘴巴直咂;吃酸的时候,眉头紧皱;吃苦瓜的时候,龇牙咧嘴;吃辣椒的时候,直吐舌头。吃食物的时候,舌头帮助搅拌;说唱的时候,舌头帮助发声。

师:同学们听乐了,你看,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学到刻意精细的写法吗?他在写这段话的时候,一开始就把舌头——

生:写他藏在口腔里,深藏不露。可是后面却详细地說它非常有用。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欲扬先抑。(提醒学生课后继续修改完善,下节课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丰子恺先生的《手指》,再一次感受到了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还学着他写文章的方法进行了自己的创作。其他四个手指读来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课文中还藏着哪些让语言变得风趣幽默的秘密呢?咱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课后作业:1.继续读文,和同学交流其他手指给你留下的印象。想一想文章还有哪些让语言变得风趣的秘密。2.推荐阅读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到作者其他的文章中继续体会其语言魅力。)

【教学解读】语言的幽默风趣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教学中先让学生对风趣的语言产生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提供一个易于让学生迸发灵感的创作契机,拉动学生借助抓手,进行深入的语言仿创,最终产生运用知识的收获感。

《手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丰子恺的作品,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读来回味无穷。曹老师带领学生浸润在丰子恺幽默风趣的语言中,阅读、品悟、表达,学生在活泼智慧的学习中,拾级而上,孕育言语智能。

一、精准设计,因培育言语智能而教

曹老师对《手指》一课的前四十分钟教学进行了精准的预设,确立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遴选很有意义的内容,给予很好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中提高认知,发展言语智能。

1.确立适切的阅读目标。在前四十分钟的教学里,曹老师主要想达成的目标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品味语言文字,借助联想与想象,认识大拇指的长处与短处,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尝试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写五官,表情达意”。这三个重点目标分别指向信息整理、文字玩味、向读学写,是三维立体的、有层次递进的目标。阅读目标明确,才能从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合理选择、切割出恰当的教学内容。

2.裁剪适当的阅读内容。“四十分钟”是一个相对恒定的教学时长,曹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和亲近文本的心理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裁剪。一是统观全局,把握全文的知识要点;二是微观细节,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大拇指的特点和幽默风趣的表达方法。《手指》一文,不足千字,且蕴藏着诸多的教学内容:总分总的谋篇匠心,材料安排详略选择,具体描写时的修辞用典,语言风格的体悟,朗读指导的细化……站在教师的角度,文本呈现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价值,但曹老师用放大镜统揽全文,用显微镜聚焦大拇指,这样合理裁剪,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学习时空,更有充足合理的学习容量。

3.提供适时的阅读指导。学生面对新的文学作品,有时很难充分感知其魅力和张力。教师在适切的时机,可以提供适时的阅读指导,才能帮助学生从语言表层深入语言内核。在这堂课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能借助个性化阅读,发现作者丰子恺巧用比喻、拟人、对比来展现大拇指的特点,语言读来有趣,而对于“欲扬先抑”一知半解,对“刻意精细”一无所知,所以教师预设了精准细腻的指导过程。比如,“刻意精细”这一知识的落实预设分三步走:一是聚焦语段,读懂表达内容,引导学生从语言表面发现大拇指做了六件事,即“任何要吃苦的事,都要叫他”。二是对比激疑,领悟表达效果。明明一句话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意思,为什么要一一列举?三是运用表达方法,迁移学习。在感悟大拇指“出力不讨巧”时,曹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对话——上级领导走过来啦,要跟上级领导握手了,其他四指……而大拇指……天冷要取暖的时候,其他四指……而大拇指……要举手发表意见的时候,其他四指……而大拇指……显然,曹老师就是要用“刻意精细”的方法来组织品读过程,还原场景,指导学生展开感受性阅读。这样的指导设计有匠心,不露痕迹,适时适法有效。

二、精心对话,因构建言语磁场而行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曹老师幽默风趣的口头表达与文本语言风格契合,建构了强有力的言语磁场,学生在这个场域中通过创造性的阅读感知活动,达成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最终也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表达自我,学生言语智能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迹可循,显而易见。

1.设“主问题”,寻找言语探究最接近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曹老师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推动对话的展开:一是“五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以此激励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借助一张简洁的思维导图,梳理信息把握课文要点;二是“作者为什么不就这样简明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五指呢?如果课文就这样来写,你感觉怎么样?”挑起新矛盾,设计新问题,诱发学生细细品读描写大拇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曹老师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设计主要问题,拉动丰富的阅读实践,促进学生浸润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建构言语逻辑,丰盈个体的理解与表达。

2.巧“抖包袱”,展开言语习得最丰富的实践。阅读对话,要将言语对象重新组合以创造新的语言,借助赏析、对比、思辨,使得学生、教师、文本语言之间的对话互动联通,点燃学生的言语思维,生成包含着不同的情感、思维以及生命感悟的社会言语场域。曹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填表格,陈述内容,学生一路阅读思考,以为登上山顶了,殊不知是老师在“系包袱”,“如果这样写,你感觉怎么样”,让学生眼睛一亮,精神一振,不由自主地品味表达效果与方法。学生在情境中想象“其他四指出风头抢功劳,大拇指默默无闻”的几个具体细节时,曹老师悠然道出:其他四指“吸引了别人的注意,风光无限”,酝酿了一个新的“包袱”——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随之从内容与表达效果发现表达密钥:前后对比,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恶。当学生披文入情读到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给大拇指连连点赞时,曹老师偏偏要让学生读读第一句话,诞生了新的“包袱”——你有什么想问的呢?作者到底喜不喜欢大拇指呢?学生陷入新的思考,发现作者“欲扬先抑”,“但”字笔锋一转,情感态度价值观尽显笔端……正是巧“抖包袱”的教學艺术,为课堂营造了幽默风趣的言语磁场,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一步步去感知、习得幽默风趣的语言。

3.铺“高速路”,走向言语发展最高远的终点。“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应是精读得法,略读用法,课外阅读成就言语智能的综合发展。课堂中,曹老师指导学生在出声读、默读,个体读、师生合作读,想象读、对比读等多样的阅读中习得方法,探索丰子恺语言幽默风趣的密钥是“巧用修辞”“精心对比”“欲扬先抑”“刻意精细”等。在精读指导得法的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到作者其他的文章中继续体会其语言魅力。与课前谈话欣赏丰子恺的一组漫画形成一个同心圆,促进学生在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去感受“幽默风趣”。课堂的结束不是终点,学生在走出课堂时要惊喜地发现,已经站在“高速路”口,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思维策略、表达技巧可以沿着“高速路”走向理想的更远的终点。

三、精巧授法,因发展言语智能而领

言语智能是一种实践性的智能,曹老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言语实践的契机,指导学生掌握品读策略与表达技法,发展自我的言语品质和智慧。

1.联想与想象齐飞,在品读中促言语智能走向灵动。走进曹老师的课堂现场,能感受到学生言語智能的生长。走进文字的内核,曹老师主要采用的是“联想与想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大拇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画面开启文字,读懂文字的表层意思。抓住“死力”“拼命”“用尽”感知大拇指的全力以赴和语言的丰富变化;抓住“扶住”“抵住”“按住”“顶住”“翻”“揿”六个动词感受大拇指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做事,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扣住六个“叫他”感受到大拇指的挺身而出和反复用词的表达精妙。“读着读着,你的心里不禁想到了哪些和这大拇指很相似的人啊?”“这还是在写一个手指吗?这分明是在写什么?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联想开掘文字的深层意蕴,发现作者不只是在写大拇指,更是在写人,不是要论五指长短,而是要说人没有美丑之分,个个有用,个个有力量。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走进文字,深入感知、体验,与“大拇指”这个艺术形象进行碰撞,心潮澎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应,达到了身心投入,物我相忘,与文本合二为一的境界。这样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是灵动的、鲜活的、深刻的。

2.联系与转化共舞,在表达中促言语智能走向丰盈。言语智能不仅包含言语形式,即结构、布局、线索、文采等,还包含着言语思维和学生的认知,含有丰富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课堂中曹老师设计了两次大容量的语言输出,一是从大拇指谈到环卫工人、老师、消防员,这一转化过程赋予学生言语丰富的生命内涵和价值意义。二是从读懂“手有五指”到书写“脸有五官”,不仅有语言形式的迁移转化,更有学生思维和思想的联系与转化。曹老师深刻解读文本,发现作者写手指就是运用的“联系与转化”思维在借五指写人群,所以在教学中,用“联系”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潜心会文,用“转化”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以学生独特的视角发现作者表达的言语智慧,并能将学习到的言语智慧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实现儿童言语智能的提升,获得真正生长。

在四十分钟这个教学时长里,教师用合理的设计,展开对话教学,授予读法写法,使得学生学得清楚、轻松,课堂教学得以增值,学生言语智能得以增长。

(作者单位:曹志科,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朱洁如,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裴红霞,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风趣大拇指丰子恺
爆炒米花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丰子恺的“人”和“文”
大拇指的作用
我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雅痞新风趣
朋友
为什么人的大拇指只有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