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挡不住读者

2021-05-30 10:48徐雪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温庭筠思妇天涯

徐雪明

有这样一道高考阅读题:

梦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极”是指什么?(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试题参考答案是:(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试题第(2)小题关于主人公形象问题涉及词作主旨的理解。从答案看,命题者更多的是从主人公自身处境、心理感受的角度予以概括归纳,而没有明确主人公之性别,但综合三小题答案提供的信息,尤其是根据第(2)小题的答案“无人怜惜”“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等关键词句,我们不难推知命题人是将这一主人公定位为闺中女子。正因如此,课堂上,教师是直接挑明词中主人公为“思妇”的。

这种解读是否成立呢?

从文学发展史可知,有花间鼻祖之称的温庭筠,确立了文人词好写女性情事的“艷科”格局和擅长刻画人物情感心绪的抒情特征。对此,前人多有论述,如刘熙载《艺概》卷四谓:“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以此论之,结合词作,如果认为温庭筠在词中代闺中女子言思远之情,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这首词的解读只有这一种可能性吗?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词中主人公形象是思归不得而怅恨重重的游子?整首词可否作如下阐释:心中有千愁万恨,只因漂泊在千里之外的天涯。望月思归,月亮不懂我的心;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水自流;抬头望远,只见湛碧的天空中白云摇曳,渐飘渐远。这样的解读成立吗?

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在其《唐宋词简释》一书中述及此词:“此首叙漂泊之苦,开口即说出作意。‘山月以下三句,即从‘天涯两字上,写出天涯景色,在在堪恨,在在堪伤。而远韵悠然,令人讽诵不厌。”从唐先生所下“漂泊之苦”一语,不难见出词中主人公当是远客他乡的游子。

《花间集》收温庭筠《梦江南》词二首,其二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刘尊明教授在解读此词时说,“此词写思妇倚楼怀人之情”“人物身份明确”。确实,由于这一首词中有了“梳洗”这样标示女性色彩的词汇,加上有“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这样显明的动作,再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我们可以确凿地认为此词中的主人公是“怀远之思妇”。如果我们把两首《梦江南》综合起来观照,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首词,作者有意对举着写,一则写游子思归,一则写思妇怀远,两词互为呼应,可谓珠联璧合。

综上,将《梦江南(千万恨)》中的主人公形象,解读成思归之“游子”也是成立的。

“肺腑而能言,医师面如土。”温庭筠当初创作《梦江南(千万恨)》,他大概不会刻意朦胧,一定有个十分明确的念头,他假想的主人公性别角色自然也是明确的。即此而言,我们可能至少会为其中的一种解读感到不安。好在温庭筠已是古人,我们不可能起他于地下而问之,他也不可能跳将出来为自己的这首词作“诠释”。所以孰是孰非,我们先不必有“面如土”之虞。退一步说,即使他跳将出来做一番写作意图的申辩又如何?李健吾先生说,“诗人挡不住读者”,“一行美丽的诗永久在读者心头重生。它所唤起的经验是多方面的,虽然它是短短的一句,有本领兜起全幅错综的意象: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用西方学者伽达默尔的观点来说,“一部文学作品的意思,永远不会被其作者的意图穷尽;随着作品从一种文化或历史背景传到另一种文化或历史背景,人们就会从作品中采集出新的意思,而这新的意思也许从未被它的原作者和同时代的读者料到”。换而言之,读者的阅读感受可以超越作者本意而存在,读者在阅读中不必刻意追寻作者的本意,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处境和经验自由地感受和触摸文本,并进而收获自己的领悟和理解。正如我国古代学者所说的那样,“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些都是文本阐释中的正常现象,虽然这种主张有时会受到“读者中心主义”之讥,但不可否认,在它的指引下确实能让读者抛开追寻作者本意的执着而有新的发明。

尊重文本本身是解读的前提,任何解读一定要在文本独立自主的空间内能自圆其说方可立论。如果我们再回到《梦江南(千万恨)》这个文本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作者艺术化地截取了一个心理片段而略去具体的人物、地点、背景之类的叙述,从而使该文本在客观上有了相当的朦胧性,正是这朦胧性给了读者多样解读的可能。刘尊明教授说本词“重在表现‘恨的体验,‘恨的意境。至于这‘恨究竟是出自‘思妇念远,还是源于‘游子怀归,则给读者自己以想象去加以再创造”。

以此反观这道高考题,我们就不能不感到小有遗憾了,因为它只提供了一种可以成立的解读,而忽略了另一种可能性。不知道在高考阅卷中,见到考生“游子思归”之理解时,评卷教师能否小心对待。如果拘泥于参考答案,可能会禁不起推敲。

诗人挡不住读者,教者也挡不住读者,作为教者之一的命题人,自然挡不住也不应挡住其他考生。否则阅读教学的路不免越走越窄,而误伤学子之举也在所难免了。基于此,在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命制和评价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以一己之见而轻易地忽视解读的多样可能性。只有充分尊重多元解读的事实存在,我们的试题才会更多一份精彩,我们的学生才会更多一份阅读的兴趣,更多一点思维的灵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温庭筠思妇天涯
撑一竹伞走天涯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诗的倒装(外一篇)——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
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诗的舞蹈(外一则)——温庭筠《商山早行》
考场上的免费『枪手』温庭筠
咸阳值雨
执笔为马,行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