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平
一、琅琅书声地“读”味儿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 中央教科所小语研究员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读能赋予作品生命,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多读琅琅成诵。我们的课堂上也读,但往往更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情感的体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和文中人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才算是“入情入境”,才会“有感而读”,让原本无生命的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读要体现指导性、目的性、层次性,追求读思结合、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内涵,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例:虞大明《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片段。
(教师先播放电影中船只遇难的片段,做好了造境、激情的工作,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灾难的句子。)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师:你们已经感受到灾难的可怕了吗?(生摇头)
(一生再读,学生鼓掌)
师:语气再急促一些,更能体现可怕!如果你沉浸在这个故事之中,你是不会鼓掌的。
学生恍然大悟,齐齐肃穆。再读时果然声音急促、语调悲戚,恍若正在目睹那场惊天的灾难。
此片段中朗读的指导,旨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学生的心被文字感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文字中蕴藏的悲凉情感。
二、咬文嚼字地“品”味儿
语文课上,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领着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内化语言。因此,教师必须遵循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选择文字的着力点,领着学生品词、品句、品段,品出其中之意,嚼出其中之味,悟出其中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提升“语文素养”。
例:虞大明《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片段
师:“灌”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流”的意思。
师:那为什么不用“流”而用“灌”呢?
生:“灌”说明洞口很大,水流很急。
生:“灌”也说明当时形势很危急,刻不容缓。
生:一读到“灌”字,我就知道这艘船很快就会沉的。
师:它的确就快沉了!我们要读好“灌”字,才能读出形势的刻不容缓。
此处教学,教师抓一字解字义,导朗读,辨文意,悟文情,实乃一举多得。
三、精当巧妙地“练”味儿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站在语言学习的高度,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并以语言形式为载体,引领学生品读、感言、会文、悟意,不断强化字、词、句的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言语实践,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母语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因此,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名师课堂中不乏这样的练习:借助课文语言文字的留白进行扩写训练;在文本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续写训练;运用关联词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归纳训练;引导学生准确用词,把文句说得简明扼要,等等。
例:蒋军晶《月光曲》教学片段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准备好。
(生准备,一位女生到黑板前写)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
师:这个传说讲的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师对板书的女生说:“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師:下面再听写一组词语,注意这几个词语的笔画——“盲姑娘、蜡烛、琴键”。
(随后,教师和学生们检查黑板上写的词语,蒋老师提出需要特别注意的“蜡”字和“键”字的写法,又听写了一个词“清幽”,并让学生们说说“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紧接着出示“幽”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并请学生选出其在“清幽”中的意思。)
师:《月光曲》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从刚刚听写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说说。
在以上片段中,蒋老师将词语听写、释义、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有机地融于一体,并给每个词语一个具体的语境,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举多得,练习巧妙而有效。
四、人文关怀的“情”味儿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我们追求的育人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真诚的人文关怀。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若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水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名师们的课堂语言总是饱含着情感的味道,很注意激励性、引导性,让学生如沐春风。身处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轻松的,身心是愉悦的,他们的思维自然处于一种灵动、活跃的状态,能生发出许多精彩。
例:孙双金习作教学片段
(一)
师:在孙老师的课上,回答对问题表扬,回答错问题还是表扬,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敢于回答问题就是有勇气,不论对错,都应该表扬吧。
师:说得真好!
师:有不一样的想法吗?不一样的就是独特的,不一样的就是创新的,不一样的就是有个性的!
(二)
师(走近一位戴着“三道杠”的学生):你为什么戴“三道杠”?
生:也许是我乐于为同学们服务吧。
师:这位同学真会说话!“也许”一词既让我们了解到你用词的准确,更让我们看到了你的谦虚。
在以上的片段中,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孙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对学生满含情意的激励,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身处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神思飞扬、精彩迭出!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