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艳
小学语文长文章一般是指教材中篇幅相对较长的文章,文中人物、事件、时空等与篇幅短的文章相比更为交错变幻、错综复杂。小学语文长文章阅读是学生从阅读一篇文章到阅读整本书的过渡,也是小学到初中阅读教学的过渡。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长文章的实践研究,着力于培养学生逐步成为具备阅读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真正阅读者”。
一、明晰长文章结构脉络,提升阅读速度
1.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提升阅读速度。小学生面对长文章,首先要提升阅读速度。长文章可让学生带着阅读目的,运用默读、跳读、扫读等方式来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长文章的结构方式。如,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用序号标示区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家的男子汉》用小标题点明不同的故事内容,《芦花鞋》用空行的方式标示故事发展的阶段性。
2.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概括主要内容。对于长文章,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梳理脉络,概括主要内容。如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梳理人物关系和文章主要内容——
二、基于大单元设置问题,提升阅读客观性
1.结合课后练习设置挑战性问题,引发思辨。长文章的多内容、多任务、多时空变幻有利于培养阅读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如,《小英雄雨来》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此作为本课的主题性问题,结合教学前梳理提取出的关键信息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比较体会。从课文中第四部分雨来三次说的“没看见”中体会:面对敌人的训斥和盘问,雨来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哄骗和利诱,雨来沉着冷静;面对敌人的威胁与毒打,雨来坚强不屈。然而,有些同学会凭自己对“英雄”的认知,直接回答“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坚强不屈”这些词语,因为“英雄”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概念化”,雨来不过是其他英雄换了个名字,和他们没什么两样,都只是这样几个标签。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样的阶段,学生草草阅读过后,这些英雄很快就被淡忘了,因为这些英雄千篇一律。
基于长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可以以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发现雨来这个英雄的独特处。雨来是一个“非典型英雄”,这位小英雄和我们一样调皮,他不听妈妈话,他偷偷游泳……雨来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孩子,鲜活而有血有肉。这与他成为英雄并不矛盾。通过在长文章阅读中的多维关联、分析比较,学生自然会明白,英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标签,英雄可以是冒着弹雨冲锋的战士,也可以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每个英雄都具有共同的种种英雄元素,每个英雄也都带着自己的不同的个性特质,在思辨中,英雄的形象在阅读者的心里树立起来,作品的描写也因此更具感染力。
2.围绕人文主题设置单元主题问题。从单元来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单元组材的三篇不同时期的长文章都展现了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通过辨析小英雄雨来、“小男子汉”、青铜成长的意义,可让学生运用思辨性阅读,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阅读实践中学习清晰准确地概括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同时体会人物形象的鲜活立体。
三、类比延伸阅读范围,提升阅读的独立性
长文章的阅读是学生从一篇文章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过渡,也是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的过渡。充分运用好长文章进行阅读指导,绝不可拘泥于一篇文章、一个单元。例如,我们可以从《小英雄雨来》这一篇拓展到整本书——《雨来没有死》,从对作家管桦质朴生动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更多的“非典型英雄”,如交通员、脸上有枪伤的战士……学生阅读有了趣味,产生疑惑,感到“不满足”,感到“要探索”,萌生阅读动力。不仅如此,我们可将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习的长文章阅读方法去阅读这一类的文章,如同时期的小英雄潘冬子、嘎子、海娃的故事,以及描写外国战争的故事《夜莺的歌声》《半截蜡烛》。通过类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你对“小英雄”有怎样的认识?学生通过“相似激活”“相似遷移”,丰富了对英雄的认知,能更全面地看待英雄。伴随着阅读过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又不断寻找新的答案,从而逐渐加深了思维的深度,有了自己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是我们阅读长文章的最终目标:通过阅读,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渐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作者单位:镇江市京口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