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羿射九日》是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低年级学生在课文中接触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从“陌生”到“亲切”,兴趣盎然地走进课文呢?笔者以为,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教学。
一、明晰故事情节,学习概述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概述法,就是把一篇长文“缩”读成一句话,这种方法的运用是希望培养学生在阅读初期就有从整体上概述文章的意识。这样也有利于找准文章核心,便于直击中心。
用这个方法,这篇课文就可以以“射日”为线索,归纳为神箭手羿射下九个太阳的故事。而由此生发出:羿为什么射九日?羿怎样射九日?羿射九日后又怎样?几个问题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形成三个鲜明的板块。这样教学中就不会零散而忙乱,也可以成为阅读拐杖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使之能成为一个主动、积极的阅读者。
二、抓住教学重点,激发兴趣
1.选在课文精彩之处。课文第4自然段是紧张而激烈的射日经过。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找出羿的动作描写,从中感受羿的不畏艰险、神勇无比;同时设计填空练习相辅助,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丰富学生词汇、练习复述故事做铺垫。
2.选在课后练习设计之处。神话故事通常以夸张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吸引着读者。本课课后练习中的表格提供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故事的经典方法,将起因、经过、结果娓娓道来,脉络非常清晰,也为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学习简要复述奠定了基础。
3.选在“学习趣点”之处。首先正确认识“趣”,有时“激情满场、热闹非凡”只是一种表象,并未点燃学生的兴趣。课堂之趣,不是单纯迎合,“兴趣”也并非是“热闹”的代名词。实际上更多时候学生安静下来,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才能自己发现“趣”,揣摩“趣”,感悟“趣”,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比如在教学汉字“羿”时,将字形与箭羽联系;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晒枯、烤焦、蒸干、熔化”这几个词时,从《中华大字典》为“灬”注音到用键盘输入拼音“huǒ”时会出现四点底这个小“趣点”,从而说明四点底是由“火”演变而成,再拓展和火有关的汉字——蒸、煮、煎、热、焦。这些既是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兴趣。如果课后还有学生深入学习,会发现有些字的“灬”跟“火”没有关系,而跟动物的脚和尾巴等有关,如“燕”字,从而了解文字发展过程中形体的讹变。
三、借助核心词语,有的放矢
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这篇课文训练点很多,或从言语表达,或从句式运用,或从段落层次,或从人物形象,或从想象创造,或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等,都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教。
1.选准关键词,关联全文。选择“炙烤”一词,一是因为识字与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二是这个词在识字教学中有其代表性,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它形象直观,是指导学生领悟识字方法的好素材;三是这个词还可适当穿插,可联炙烤之因,可联炙烤之果,与“晒枯、烤焦、蒸干、熔化”互为关照,以词带句,以词带段。
2.借助词串,化整为零。以下这些从课文中提取出的词串,围绕一个中心,既具有整体性,又有个体的展现。
这些有内在联系的词串,读来有韵味,有趣味,也有意境。利用好这些词串,课堂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其讲述故事时的词汇也能更加丰富。
四、关注课文留白,引导想象
中国山水画中,有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叫“留白”。“留白” 以无胜有,给观者留下無限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与学生一同分享《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众多神奇的人物形象,治水的大禹、抟土造人的女娲、开天辟地的盘古、立誓填海的精卫、飞天奔月的嫦娥……激发学生再进行系列化阅读。同时借助收录在《山海经》里的扶桑树和太阳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想象和联想,把自己读故事时联想到的画面画下,配上文字,和班级同学的作品按顺序进行组合,就可以成为一份绘本。这种“留白”的学习任务,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与深入。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实验小学万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