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有灵且美。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间万物灵与美的呈现,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名片。
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用20多年时间研究汉字文化,创建了10万字的汉字字源网。1994年,他开始着手这件事的时候,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回美国做手术时,医生说他还有一年的时间。他开始问自己很多问题,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答案是:“如果还能活一年,365天,我决定要做《说文解字》。”
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我和团队老师完成了约14万字的《字说字画》,把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4册书中1600多个生字,逐一配上象形图和生动的解说,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汉字为什么是这样的”。
有朋友非常惊叹,问我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咬文嚼字的苦差事。说实话,这和我在23年前读到的一本《汉字王国》有关,作者是一位瑞典人,她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林西莉。她写的《汉字王国》深深震撼了我,让我迷醉于汉字的魅力,点燃了我对汉字教育的责任感。从此,我萌生一个梦想:传播汉字文化,让汉字学习变得像玩乐高玩具一样有趣。
那么,汉字的魅力、汉字之美究竟在哪里,可以引得人如此痴迷、沉醉?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汉字“形美以感目”:汉字像是我们童年时代的绘画作品。看,“山、石、田、土、燕、鼠、虎、鹿、休、停”这些文字都很像简笔画,有的是一幅画,有的是几幅画的叠加组合,还有根据假想出的形象画的画——“龙”。龙是我们中国人独创出来的想象中的神奇动物,集合了很多动物的特征,角像鹿,身体像蛇,脚像鹰爪等。
汉字“音美以感耳”:汉字的读音抑扬顿挫,腔调丰富。在读“猫”“鸡”“鸭”这三个字时,你有什么发现?猫,小猫喵喵叫;鸡,小鸡叽叽叫;鸭,鸭子嘎嘎叫。这些动物的名字发音和它们的叫声很相似。这个人笑嘻嘻,遇到开心事、喜事了,“喜”字的字音和嘻嘻笑的声音很接近;这个人遇到难过事,唉声叹气,悲哀的“哀”就像叹气的声音。所以说,汉字的读音也在表达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景象。
汉字“意美以感心”:中国人用满含温情的目光看待天地人生。“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鸟啼花落,皆与神通。春天到了,草儿发新芽了,刚长出的新叶青青的,绿绿的,让人看了觉得很舒服,很美好。带有“青”的字所表示的事物,大都给人以美好的感觉:清水的清、晴天的晴,以及可以看到美好事物的眼睛的睛……
事实上,汉字的“形美”“音美”“意美”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水乳交融的。汉字“字音像物之声,字形像物之形”。前面说的“龙”字的字形就像一条龙的样子,读音也有贯通之感。古代传说龙能上天入地,兴云降雨,非常厉害,承载着中国人的腾飞梦想。
中国人站在天地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创造出了有声、有色、有形象、有意味、有气韵美的中国字。汉字的美妙余秋雨先生说得精妙极了:“这笔墨肯定是人类奇迹。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既实用,又审美,即具体,又抽象,居然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连接起来了。千百年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唯一断不了、挣不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
汉字实在是令人惊叹的文化创举,汉字之美穿越时空。试想,如果你家里有一件明清时期的古董,一个杯、一个碗或一个瓶,你会视若珍宝,而我们使用的汉字已经有大约5000岁了,是多么古老的古董啊!更神奇的是,直到今天,它依然生机勃勃,充满青春活力地融进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生产之中,我们处处离不开它。汉字不断滋养、激发、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不竭的灵性和美的创造。
習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作为中国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在母语启蒙教育阶段, 培根铸魂,用汉字“字”润童心呢?如何让学生识中国字、养中国气呢?
我们可以让儿童在故事中明白为什么“羊大为美”,为什么“善良”的“善”字里也有羊,为什么带“羊”的字大都有好的意思。
我们可以让儿童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汉字的融合之美:在肢体模拟中感受人与天地的关联,在张口朗读中感受“江、河、溪”的区别,在书写中感受写字像画画一样美妙。
我们可以用汉字的融合之美激发儿童的联想和创造:彩虹的“虹”为什么是虫字旁?原来是古人看着彩虹横卧天空的样子,好似一种伸头到地上来饮水的神异动物,像一条呼风唤雨的“大虫”。学生由此联想到把“虹”字右边的“工”横过来再拉长,就像一座气势如虹的彩色拱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座屹立几千年的大厦,汉字就是这座巍峨大厦坚固的基石。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个装满珍宝的宝库,汉字就是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有幸能教学生识中国字,能让学生从汉字中感受中国人独有的思维、审美、文化特点,传承中华文化,实乃三生有幸、义不容辞!
[本文是在江苏省小学语文写字(书法)教学现场观摩暨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教材培训研讨活动上的发言]
(徐艳,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中小学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