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露
一、一本书的小思考
不得不提一本书——《衔蝉小录》,清代少女孙荪意17岁时编辑成的以猫为主题的书。孙荪意生活的年代没有网络,检索与整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辑录这种兴趣极为珍贵。试举两例:
“衔蝉,猫名,见《拾遗记》。山谷詩:买鱼穿柳聘衔蝉。”读罢,一下子对别致的书名恍然大悟。再细究,“买鱼穿柳聘衔蝉”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乞猫》,全诗为“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盆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古时候,养猫都叫“聘猫”,听说别人家的猫要生小猫了,赶紧准备好猫爱吃的鱼,等待讨要一只猫仔儿的快意,跃然纸上。
“薄荷,猫食之醉。陆农师曰:薄荷,猫之酒也。”薄荷最早被记载于唐高宗时的《新修本草》。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可惜原书已佚。宋代陈郁写过《得狸奴》——“牡丹影晨嬉成画,薄荷香中醉欲颠。”猫吃了薄荷,像人喝了酒一般,如梦如醉。
和学生分享了上述的只言片语,无非想传递一种主动走近文言文的理念。除了学习小学教材内的文言文,诵读推荐的《小学生课外必背古诗词》,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二、一个主题的小研究
我问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如果让你以一个主题收集古诗词,你会选什么?”“兵器!”他不假思索。我把手机递给他:“你试试找自己大致读得懂的内容,念给我听听!兵器种类尽量不重复。”
比起清代少女孙荪意,现代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要快捷很多,输入问题或关键词,条目显示又快又多。儿子初选了三首,分别是宋代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唐代杜牧的《赤壁》,先秦佚名的《清人》。这三首古诗词提及的兵器,主要是剑、弓、戟、矛。让人感到比较陌生的是先秦佚名的《清人》,全诗如下: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
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这里的“二矛”,指的是酉矛与夷矛。在中国知网上,儿子搜到了《漫话古兵器“矛”》一文,详细介绍了酉矛与夷矛。一系列的文言文连锁阅读,就这么以“主观兴趣”和“客观巧合”为主题延伸。
同样的自选主题小研究模式,我在43个学生的班级也小试了一次。学生埋头归类自觉阅读,配合在集体里的汇报,着实兴致勃勃地拓展了好一圈文言文。
三、一篇课文的小练笔
我今年教的是六年级,以文言文《学弈》为例,动笔操练的可选性相当灵活。当然,这儿的动笔,不是简单的抄古文和抄注释,而是找规律、寻方法,然后进行创作。
《学弈》全文一共有6个“之”,将“之”字归类理解,就是举一反三的典型。“惟弈秋之为听”这句里的“之”是本篇里理解难度相对大的一处,涉及宾语前置等难点,虽然小学不提具体要求,但不妨碍学生自我拔高。
《学弈》里,不难看出一个专心致志者和一个三心二意者的差别。生活中,学生在各种场合也会接触到这两类典型的人,让学生大胆仿写《学弈》,恰如其分。选择一篇小夏同学描写学校合唱团训练的,摘录如下:
学合唱
庞先生,通校之善声乐者也。使庞先生诲几十人唱,其一类全神贯注,惟庞先生为听;一类虽听之,一心以为有下课铃声将至,思携歌谱而散学。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我建议小夏同学试着把那一类不好好学唱的学生借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或”的表达方式,再分细节描摹几句。她心领神会,很快又在“思携歌谱而散学”之后添加了以下内容:“或窃窃私语,或神情恍惚,庞先生大声喝之,仍不知悔改。”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四、一种质疑的小勇气
小严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这个问题,我在很多试卷上见过,差不多是连线题或选择题的类型,默认的答案,是冬季。我向来不说大话,就这样回答:“大部分答案,给的是冬季。”
小严同学针对古诗选本中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指着原文质疑:“下雪,不一定是冬天呀?”
“胡天八月即飞雪”,这儿的“八月”,怎么证明是冬季呢?我不由得联想起微信朋友圈,在四月份时拍的藏区大雪纷飞的视频,那是确确实实的自然现象。作为一首咏雪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祁连山及玉门关附近农历八月漫天飞雪的严寒景象。我能确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大雪纷飞,但是不能确认这是描写冬雪。我觉得小严同学的提问,很有讨论的必要。我同样期待更权威的专业解答。
关于文言文学习,我觉得目前我可以做的,是不再让文言文成为小学生眼前扑面压来的一座大山。我正在努力营造自然而然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比如:晨读内容有学校汇编的《小古文诵读》,《书海拾贝》上有古今异义等归类笔记,午餐时有《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的收看,记忆时有《琵琶行》这类歌曲的唱诵,评价时有经典诗文的引用……正所谓习惯成自然,文言文学习也应如此。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