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

2021-05-30 15:23叶水涛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阿伦特批判性人文

与其他学科教师显然不同,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文化是什么?阿诺德认为,文化是“有意识地追求进步与完善”的产物。他说:“文化努力不懈追求的并不是为了把每个自然人教化成什么样子,也不是为了设立塑造此人的法则,而是逐步培养一种体悟什么是优美、高雅和适宜的感觉。”因此,人文素养是文化的显著特征。显然,这也是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对语文教师自身的要求。

中華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儒、道两家的学说中。儒家的“入世”精神,立足于现实人生,富有社会责任感;道家的“出世”哲学,钟情于精神超越,富有审美自由感。前者注重道德本体,以道德教化为本位,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后者侧重自由本体,以自由精神为本位,渴望潇洒自在的生命体验,追求超越现实的个性舒展。儒、道融合形成中华文化的特色,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语文教师的必备修养。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人格互塑的过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文以载道”是语文教育的一贯传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文教育之“道”,不是让学生接受某一种预言,也不是费心对世界做出终极的解释——完整的、包罗万象的、首尾一致的解释,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基于生活常识的思考,培育一种美德伦理,朝着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行走。

阿伦特指出,当人们“不相信任何可以见到的东西,不相信自己经验中的现实,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而只相信自己的想象,想象被纳入某种普遍的、首尾一致的东西之中”。那么,人的生存根基就会被抽空,从而走向封闭和停滞,并沦为追逐一个虚幻目标的工具。民族母语携带着精神文化的基因,蕴含着道德教化的功能,美德伦理建基于日用伦常之中。因此,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直面生活,基于真实生活作深刻的思考。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语文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态的理论和物化的世界提出质疑,并由此逐步培育自己的人文素养。阿伦特认为,预言和现实结合的过程,便是谎言滋生和蔓延的过程。预言“极端地嘲弄事实”并得到人们的容忍,这是因为它迎合了失去根基的惴惴不安的一般人的心理要求。阿伦特的这段话是极为重要的提醒——当学生的观点只是重复和引申他人的观点,这观点又盲目服从权威意志时,教师有提醒、引导的职责。这是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教师有清醒的认知,有坚持真理的良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有可能。

现代教育一直是人文价值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而人文性的意义就在于维护一种价值传统——通过批判性思维获取真理,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是如此。康德明白表达为“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令”。宋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民间所说的“天理良心”,它是否糅合了理学与心学,且存而不论,尽管东西方文化有不同的表述,但在内涵和价值倾向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是否可以说,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重在对良知的坚守,对审美境界的追求;民族母语教学的职责就在于培养一种文化的良知,传递一种美德伦理。

(叶水涛,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阿伦特批判性人文
人文
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比较——关于劳动、暴力与自由问题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人文绍兴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技术与现代世界*——阿伦特的技术观
人文社科
汉娜·阿伦特和三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