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芝
【摘要】本文以一线教师的视角,审视中考评价对日常教学的导向作用,从关注名著阅读整本书的“整”、创设真实而开放的任务情境、打通名著阅读与写作的通道等方面创新评价,以期对一线名著阅读的教学带来推动力量和改善作用,使名著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成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思维品质,名著阅读,评价,导向
以往的全国各地中考对于名著阅读的命题多以记忆性和理解性试题为主,所占分值比例过小,试题形式相对固化,导致一线教师对名著的指导多处于虚空的状态,或是无序阅读,或是概要填鸭,抑或是机械训练,使学生无法真正亲近名著经典,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可能真正落地。关注学生思维品质,提升试题科学化水平,让中考名著阅读评价切实发挥对日常教与学的导向作用,是目前的急要之务。本文以一线教师的视角,谈一谈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的探索。
一、关注名著阅读整本书的“整”,引导教师真切阅读和有效指导,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其中对于课外名著阅读的推荐都是整本的书。但是整本书的“整”字,在中考命题中往往缺位。例如:
【题1】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追寻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轨迹。请概括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学医时作出的人生抉择,并简述原因。
(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
【题2】“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以上文段出自____(作者)的散文集《____》。该散文集中的《____》文,饱含了作者对一位潦倒同乡旧友的思念和同情;另一文《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题)
对于题1的解答,即使学生不看《朝花夕拾》整本书也可应对,因为课本中有《藤野先生》,题干中的“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追寻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轨迹”,只是加了一个名著阅读的帽子,考查内容却未涉及,故而达不到名著阅读检测的目的。至于题2,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篇名、单篇内容的记忆积累。两题考查的都是低阶思维,未能检测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层级。这样的评价指挥棒不仅会给一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不好的导向,似乎名著阅读是可敷衍的,无须花多少时间和精力,而且使课标“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和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目标也都落了空。
那么,怎样在中考名著阅读评价中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整”呢?怎样评判名著阅读考查的思维能力层级呢?
对于思维能力层级及考查对应的类型项目,本文采用冯渊老师的研究分类法。冯渊老师依据布卢姆、安德森的分类框架,参考美国“中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内容分析”的子项目,对照国内通用的分类法,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对试题考点进行规范分类,将能力类型项目分为:记忆、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五大类。具体子项目分类见表1。
在中考名著阅读评价中体现整本书的“整”,有些省市中考命题作了一定的探索。比如:
【题3】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来看,下面哪项最可能是吴敬梓写这段文字的用意?( )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目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A.王冕覺得画荷有趣,认为他一定可以学会,后来果然全县闻名。作者这是在告诉读者:兴趣和决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
B.“浓云”“黑云”散去,目光“照耀得满湖通红”,这是时代背景的折射。作者把这段文字放在第一回,意在暗示士人的春天已经到来。
c.作者写王冕赏荷的际遇,是想把王冕塑造成画家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引出下文时知县索画等情节,从而在对比中表现时知县等人的心机。
D.荷即莲,出淤泥而不染,作者细写荷的情状和王冕对荷的喜爱,且把它放在第一回,是想通过王冕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树立不慕荣利的士人楷模。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题)
题3关注到了整本书的阅读。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为D,是思维能力层级中的“评价”,是对文章主题的评判,兼及材料与主旨的一致性。
这样关注对名著整本书的阅读和对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考查,启发和引导教师:自己首先要亲近名著,真切阅读,获得体验和方法,继而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引领和推动学生的名著阅读走向深处,使学生逐渐丰富自己的认知和体验,获得审美的独特享受,思维也逐渐走向高阶。笔者近年来在作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探索,比如“疏通思维流脉,推进名著的深度阅读”,从疏通学生阅读思维流脉的视角,运用异同探索、比较分析、追问求证等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在理解名著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走向一定的深度,以改善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出现的应付、肤浅等状况。
二、创设真实而开放的任务情境,引导教师创意活动和关联生活,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年关于“阅读素养”的最新界定为:“阅读素养指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而能够理解、运用、评价、反思文本和投入阅读文本。”与概念调整匹配的是阅读素养认知维度要素的调整,如图1所示,这是历次PISA测评中对阅读过程最完整、最全面、最立体的一次勾勒。图1上特别以灰色背景呈现出“任务管理”策略,与“文本处理”过程并举,形象地表征了系统的元认知策略在阅读过程中独特而真实的存在,以及潜在的干预力量。由此可见,PISA测评项目高度重视阅读主体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PISA测评依据文本设计的题目尽可能选取引发学生关注的原始本真的生活形态,使阅读过程与学生日常思想紧密相关。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阅读的评价与PISA关于“阅读素养”的评价有着一些共同追求,但“PISA2018阅读过程框架”中灰色部分呈现的“任务管理”的真实存在与潜在的干预力量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和借鉴的。因此,中考对于名著阅读的测评题目也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考查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测学生的不同层级的思维品质,对日常教学起到促进与改善的作用。如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名著阅读题:
【题4】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题)
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这道题目的情境是“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应属于“个人体验情境”;两项任务的设置表述简洁明确:“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任务一”中又设两项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的个性。“任务二”中“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也体现出对学生阅读独特体验的尊重,任务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这两项“赏析选文,体会特点”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的任务,考查的思维能力层级应在“评价”的高阶。当然,这个题目的情境任务设置与《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要求的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还有一定距离,但它也在引导一线教师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在中考名著阅读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下,更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设计阅读和实践活动任务,富有创意地引领学生进行真实而深入的名著阅读,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如一些教师在尝试进行名著阅读的学程设计,“学程设计”与一般的“教程设计”的不同在于:直接针对学生需求,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为主,学生思维显性化、具体化,可以直接反馈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和生成性。
三、打通名著阅读与写作的通道,引导教师深度阅读和组织专题,提升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写出言外之意”,才能“达到最有效的阅读的境界”。据此,打通名著阅读与写作表达的通道,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检视近年来的中考卷,也可见这种检测方式的身影。比如:
【题5】九(1)班进行了名著阅读问卷调查,发现喜欢非文学作品的人数较少。为吸引更多的同学去阅读,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一则简短的推荐语。
A.《傅雷家书》 B.《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C.《昆虫记》 D.《寂静的春天》
(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题)
【题6】佳肴弗食,不知其旨;好书不品,不知其妙。下面是米豆和小轩所写读后感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另选角度,写出你的读后感提纲。
【米豆的提纲】
【小轩的提纲】
【你的提綱】
②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题7】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请以“______在2018”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少于600字。
③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写作是体现名著阅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的综合评价方式,也是思维能力层级最高阶“创造”的一种类型。它体现出书籍对“我”的价值。“作者、文本、读者、世界”是西方文论中几个核心概念,通过名著阅读的写作可以促进读者思考清楚这本书与“我”的关系,进一步反思评价文本的质量和写作风格,对“我”的启发、对世界的影响等。名著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可以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培育和客观的检测。如题5,学生可以关注推荐对象、目的,从内容、写法、阅读体会等角度写出推荐理由:“我推荐《傅雷家书》。两地书,父子情。傅雷通过书信的形式关心在外求学的儿子的生活、事业,与儿子谈做人、文学、艺术等话题,指导、激励儿子做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阅读这本书,我们能获得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做人的道理,还可以学习如何与父母沟通相处。”这样就引导学生建构起作者、文本、读者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体现了这本书的特色和独有的价值。题6要求写读后感提纲,读后感的写作对学生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但是这道题给了两个读后感提纲的例子,那就别有意味了。这就需要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示例探寻规律,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这个题目设置的学科认知情境中建立新的认知支架,据此来确定自己“另选角度”的独创性提纲。题7的名著阅读写作的开放度更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名著里的人物与现今世界直接发生关联,既要体现名著人物的特点、性情和价值追求,又要体现当今世界的“日新月异”和“气象万千”。这样的对接、碰撞会有怎样的火花闪现,“我”的阅读品鉴和世界认知又会有怎样的提升,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在名著阅读的创造表达上的期待。
有这样的名著阅读的考试评价指挥棒,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应该再也不敢懈怠,教师的阅读引领和方法指导也会更加着力与用心。名著阅读的各种形式的写作表达,也成为教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式,如仿照中考样式的写推荐语、写读后感提纲、写想象作文等。此外,一线教师也在研究、探索更多写作与名著阅读融通的路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