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

2021-05-30 14:55欧跃发韦相贵周彩虹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学研用互联网+一体化

欧跃发 韦相贵 周彩虹 

【摘 要】本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策略:引才入校,探索生产式教学;引导教师多渠道加强学习,提升教学和专业应用能力;共建一专多能的研究型师资队伍;学以致用,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词】“产学研用”一体化 互联网+ 工程训练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102-0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已经融入传统制造产业,并对一线的生产员工、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教学中应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岗位信息化素养培养的融合。而负责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教师作用非常关键,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实训课的教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本文以北部湾大学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以下简称工程训练中心)为例,分别从产、学、研、用等方面探讨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的方法和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在新发展阶段功能的增强及其应用的拓展,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互联网+教育”则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即从传统的线下教学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从传统的教室到智慧教室,从普通实训车间到数字化教学工厂,从普通的实训操作讲解到网上的虚拟实训剖析等都融合了信息化技术。这个融合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而这又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要提高新信息技术在工程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能力,除具有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应具备信息化时代网络数据资源的处理、挖掘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的能力。面对新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训练教师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思维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把握工程训练课堂教学中“互联网+教育”的契合点,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学情,探索和执行个性化实训教学方案。

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没有掌握先进的专业实训信息技术,先进的生产技术就无法进入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建设和发展,更无法培养领先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和实用人才。如若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力量薄弱,将很大程度上阻碍“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北部湾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团队为例,该教学团队存在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较少甚至没有,这成为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障碍。具体来说,真正经过相关专业系统学习,具备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不多,具有企事业单位和新信息技术相关实践项目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几乎没有,很难系统性地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新教学模式对专业理论、实训课程进行教学,特别是对实训室进行系统性的规划。部分师资来自相近专业,经过类似职业技能培训后就进入高校教学,只能讲授体验式工程训练课程教学内容,能够讲授专业核心实训课程的骨干教师较少,能个性化指导学生项目实践开发、生产问题研究和学科竞赛的教师缺乏,这无疑影响了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正常展开。因此,建设一专多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工程训练教学是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它是把企事业生产、教学过程、问题研究和技术创新与知识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目标是培养學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使毕业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工作问题,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好坏,与专业教师专业化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实践中应依据“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策略,探索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

(一)引才入校,探索生产式教学

基于地方产业和区域优势,利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先进的实训室及实验设备,与合作的企业探索协同育人,利用双方优质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商讨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实现共赢的情况下由学校出资运作,创立大师工作室,邀请同行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师入驻工作室,就某一专业、某一课程、某一技能乃至某一生产问题等开展技术研究和学术指导,在协同育人和生产问题研究上进行探讨和创新。安排固定时间由大师带领教师和学生完成相关产品的开发、设计、实施与加工等一系列生产式教学活动,探索把企业的生产线和生产车间引入实训室,在企业大师的指导下按照企业标准完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等一系列活动,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完成教学过程。另外,给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师在学校或者企业配备工作站,鼓励教师承接企业订单,鼓励教师把企业项目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完成相关生产项目的全过程设计和生产任务,最终达到教学过程和生产任务相融合。同时,通过产品的生产式教学缓解企业工人缺乏问题,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供生产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引导教师多渠道加强学习,提升教学和专业应用能力

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改变传统生产和传统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不但应具有企业生产的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交叉学科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还应具有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和教学的能力,如具备运用各类App教学软件、数字化教学工厂和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能力。鉴于此,引导教学团队根据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和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好自身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教师除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外,还要深度学习本专业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并轮流担任本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实训项目的教学工作。教师只有熟悉本专业领域所有课程的知识点,厘清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才能明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好地参与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规划,从而更好地担任相关课程的规划和教学工作乃至科研工作。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特长,可以针对某一专业、某一课程、某一工种乃至某一研究问题分别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并进行团队建设和培养,以便发挥各专业教师的优点和所长。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向同行专家和大师学习,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拜访企业技术专家和行业大师,跟随同行大师完成相关产品、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攻关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三)共建一专多能的研究型师资队伍

教师除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力外,还应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融合多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将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反哺于实践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服务。因此,探索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研究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

1.与企业共建师资培训中心,明确权责

由学校和企业共建师资培训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学校与企业间师资共享、人才共育共管。实现课程与工作岗位间交替融合,同时实现教师与工程师、学生与企业员工双身份,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间双环境,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一体化,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生产制度相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以达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此外,明确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员工之间的权责,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共同研究和探索教学与生产间的技术难题。

2.赋予教师和企业员工双重角色,组建生产型教研团队

教师和企业员工之间可以借助彼此的优势进行相互学习,如教师可以就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和前沿技术等对企业新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指导企业技术工程师和一线生产工人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企业员工则可引入实际工程项目生产流程和技术,指导教师进行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设备的维护等,提升教师的企业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双方共同探索将企业案例项目引入课堂,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就角色来说,教师不仅是教师,也是工程师,可以担任企业的生产和科研任务,负责具体的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任务;企业的技术员工不但要在企业参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还要担任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科研任务,指导教师和学生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学生不但要学习,还要在教师和企业技术员工的指导下担任生产任务。

3.建立教师聘任和评价制度,形成规则机制

针对相关实训课程教师聘任上岗,不管是对专职教师还是对企业的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评估其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能力、工程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将新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实训教学中的能力,确保每一门课程、每一技能工种找到最适合的教师授课。具体做法是:第一,了解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情况,考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及水平,然后对其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考核,要求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方能进入对应的教研团队。第二,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试讲考核,并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项目进行实践评估,考核教师是否了解如何运用专业知识,是否具备解决现实生活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和项目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只有相关的考核达到相应的指标方可进入相应的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导师队伍。第三,重点聘任高学历、高职称和有丰富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双师型”、双技能型人才担任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担任个性化教学项目的指导工作,聘请具有丰富教改、科研、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生产实际问题研究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学术带头人,并给予额外的待遇补助。第四,在实践教学相关考核中,采取专家听课、同行和学生评价的机制,分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竞赛和项目建设型等分类评价,针对学生和同行评价较好的,给予评分排名前几位的教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针对考核排名靠后的教师,可以减少其教学工作量,适当增加其外出学习机会和加强其跟岗指导,在帮助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四)学以致用,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知识和技术只有应用到现实生产中才会变得有价值,当今专业技能和新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企事业单位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复杂多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把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到(下转第110页)(上接第103页)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在解决企事业单位具体问题过程中提升自身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可安排工程训练教师利用寒暑假和教学空余时间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现场生产、学术研究、科技研发、项目攻关和研修深造,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一线,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把研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自身拥有的新设备使用技术,应用到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通过新信息技术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教师还可以与企业员工一起探索将知识和技术应用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技术应用来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此外,企业工程师可以到学校实践教学一线,与师生一起“学中做、做中学”,把企业的生产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总之,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建设,使团队教师不仅具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而且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

[2]王鑫.“互聯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

[3]孙萍.“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新能力[J].山西青年,2018(11).

[4]崔玉祥,袁云沛.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3).

[5]梁忠环,张春梅.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J].人才研究,2017(1).

[6]黄海洪,类延菊,张运生,等.以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水产专业认同教育[J].高教学刊,2017(12).

[7]王鑫昕,耿霄,叶嘉,等.应用型本科实训考核方案的制定和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

[8]刘骏.以“产学研用”合作创新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12).

注: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8JGB327);钦州市“互联网+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重点开放课题(2017QGKZ03);2019年北部湾大学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9JGYB27)

【作者简介】欧跃发(1982— ),男,广西桂林人,北部湾大学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韦相贵(1967— ),男,广西玉林人,北部湾大学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训练教学;周彩虹(1986— ),女,壮族,广西武宣人,硕士,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产学研用互联网+一体化
对丹东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