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文言文教学存在轻能力、轻运用、轻文化、轻思维的现象,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改变现状提供了机遇和方向:注重“言”与“文”的联系,增强语用意识,引导学生在文本语境、历史的社会语境和当下的现实语境中深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贯穿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感体验、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等形式的语言训练,积累学生文言文阅读经验,丰富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关键词:语用;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的宗旨应当是,引导学生透过文言文的文字,看懂文章,丰富思想,收获文学,沉淀文化。抑或是长期以来受大学古代汉语教学的影响;抑或是以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对文言文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但文言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运用;重文意,轻文化;重分析,轻思维。怎样在实际教学中改变呢?2017年新兴起的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指明方向,那就是以语用为指导,通过文本语境、历史的社会语境和当下的现实语境去学习语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评价思想文化,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艺术、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语用——课程标准与部编教材的新指向
较之以往的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更加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学内容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不仅教学内容更全面、分量更多,而且教学要求更高。就课程内容和部编版教材编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应当由古代诗词、古典小说剧本、先秦诸子与史传散文等古文三类组成,我们所说的文言文应当指第三类。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文言文在必修、选擇性必修教材中主要分布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两个学习任务群中。在新课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目标中除了要求掌握文言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外,还要求“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目标中要求“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等。这些目标明显高于实验版课标,“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对文言文的要求,而且是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目标一体表述,避免了实验版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将“阅读与鉴赏”与“表达与交流”分开表述,割裂了阅读与表达联系的不足。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明确要求文言文教学不仅只是阅读与鉴赏,更要关注语言的运用。
部编版教材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充分贯彻课程标准“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指导思想,“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体现了基于语用学的原则,语用学的四个基本要素:语用、语境、语体和交际,在具体任务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提出了要在文本语境中理解词句、在历史的社会语境中理解文本的思想、当下现实语境中作品的文化价值,明确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任务。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的学习任务中要求:“《劝学》强调‘学不可以已,看似平淡实含至理;《师说》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辟而振聋发聩……从几篇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就是要求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理解这些名句的涵义。再如必修教材下第一单元中要求“阅读这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写作时的社会现实,思考这些理想的意义,理解儒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里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历史的社会语境理解作品内涵,并要求学生学会口语交流;“在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这就是要求学生在当下文化语境下学会评判作品的文化价值,并要求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重视在文言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部编教材体现了对课程标准目标的落实。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何实施呢?那就要:言文并重、言文合一,因言释文,因文悟言。
二、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1.循言而入文
从语言文字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关于文言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很多老师常采用串讲法,这是对学情缺乏了解,对学生不信任,其结果导致言文分离,效率低下。对此,两个课程标准均有明确建议,实验版课标的“教学建议”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新课标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因此,语言文字学习首先于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里的“引导”有三层意思:一是工具书的选用指导,有权威性,版本准确等;二是方法的指导,如速读文章,不明白处做标记,读完后对照注释、工具书推究等;三是督促,如计划安排等。预习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语言文字,教师可选取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劝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预习后,组织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为了便于学生把握文意,可以将文中论述学习的句子,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分组翻译,在这样的语言训练后总结文意,学生容易明白本文论述学习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与思的关系、学习的方法等,同时也将学生带入文本语境中,为下一步的阅读做好准备。
2.因文而悟言
了解文本大意后,学生进入了文本语境,这样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篇章意义和上下文意义,借助指代、省略、隐喻等语用策略,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或语段(探讨的数量应根据文本内容而定)涵义,并要求在班级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落实实词、虚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在大的文本语境观照下,学生理解语句的涵义容易、准确、有深度,在课堂上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既能反馈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又能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能发现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过程中点拨语言知识,学生易于理解也避免了单纯学习语言知识的枯燥。
《劝学》的教学,在把握文意后,进一步引导:文章题目为“劝学”,而真正论述学习的句子也仅仅3-5句,那么其它文句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什么关系,请说出这些语句的涵义。学生理解了文章是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在理解文句时就会联系到文章中心去理解,而不是从文句的字面意思去简单地理解,这样会得出准确的看法。例如,对第二段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理解,学生会运用所学修辞知识,联想“青于蓝”“寒于水”与学习的关系,得出结论:作者以“青取于蓝”“冰水为之”中“青”与“蓝”、“冰”与“水”的原始状态相同,而“青于蓝”“寒于水”说明它们经过一定的加工和状态的改变,就有所提高和发展,喻指“人”经过后天的学习是可以提高的呢,就可以接近“君子”,从而表明了学习的意义。在文意的整体感知观照下,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难点词句,这样学生会理解得更轻松、更准确。
3.依言而赏文
通过把握文章大意,品读关键文句,学生对文章内容应当有了清晰的理解,在深度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言语的内容赏析文本的语言表现形式。对于表现形式的赏析,要根据不同的语体而确定鉴赏的内容。如叙述类文本可从叙事技巧、描写方法等入手,写景抒情作品可从写景技巧、景与情的关系等入手,论述类文本可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等入手。赏析的角度一般是辨析表现形式的种类、特点和作用。这样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文本内容学习而进行表现形式的鉴赏,学习经典作品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劝学》的教学,我们在理解文中一系列比喻句的涵义后,就引导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的妙处。可从局部展开,对比喻在论证说理上的作用进行赏析,如第三段“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运用博喻,用一组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意在说明普通的人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是可以成为“君子”的,阐述了学习的作用,形象具体、浅近贴切,不仅能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透辟而鲜明,而且还很有说服力,能发人深省。也可从比喻运用的方式、层次等涉及全篇的宏观方面进行赏析,如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为喻体,从正面阐明学习要重视积累;以“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这两句从反面阐明积累的重要性;“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组对比的比喻,论述了“舍”与“不舍”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文章多处在对比中运用比喻,不但说理形象生动,而且透彻深刻。这样既增强学生领悟文本内涵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同时也为学生借鉴运用提供了依据。
4.由文而引思
理解、赏析文本,只是从文本语境的角度学习文言文。为了深度学习,我们还要从历史的社会语境出发,深入了解古代先贤的思想,挖掘古代文化的历史价值。先秦诸子的文章,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思想主张;后世的文章,我们要思考文章的观点及提出的依据等等。同时,我们还要将作品放置于当代的语境思考作品思想的现代价值。如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对论述类文章,思考文中观点在今天如何看待和借鉴。所以在理解和赏析文章的基礎上,还要组织学生思考评价文章的观点,深入探究,在此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法。
学习《劝学》,可进行如下的思考探究: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请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的观点,并向同学们表述;荀子所谈的学习与今天的学习涵义是否一样,荀子的学习观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表达你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深刻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还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在学习古代作品中训练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5.据文而迁移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止于阅读鉴赏和思辨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表达,这也是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将古诗文的学习与写作训练结合一体。根据文本特点,可以运用所学艺术手法进行片断性短文写作,也可以就作品所涉及的话题做篇章性写作训练。
学习《劝学》后,我们可要求学生以尊师为话题,运用比喻写一段话;也可以依照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价值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组织篇章写作。这样读写结合,将读的成果及时迁移转化,既能巩固阅读成果,又能古为今用,将古代文化中优秀的语言表达形式加以继承,将古人的思想加以弘扬和创新。
言文并重,言文合一,读写结合,注重运用,是文言文教学的方向。
(作者:孙家来,安徽省庐江中学正高级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