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凤
【摘 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太过注重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很难培养学生拥有独立的思维。因此,本文以高中地理课堂为例,分析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可以采取的几种教学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借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堂主体 有用性 “过手”知识 地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072
不知从何时起,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独角戏”的地方,教师在讲台上表演得风生水起,学生成为事不关己的“听戏人”。戏到精彩之处,学生抬起头来听几句,戏到平淡之时,学生就在下面开小差。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完全是在考验学生的自觉性,对于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可能会收到一定成效,但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学生,无疑是将他们隔离在了课堂之外。
高中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中,不仅会与课堂隔离,还会养成思维惰性,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对他们以后思维能力的发展将非常不利。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教师就应该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课堂是他们的而不是教师的,也就是教师要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区别。很多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一时难以转换,但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还是应该努力调整,从转变课堂教学形式着手,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形成“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意识
可能有学生会有这样的意识:“这个知识学来没有用,只是考试需要才学的”,一旦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就会很难去认真学习,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记一记。这样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根本无从谈起。只有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要让学生对地理课堂感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地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很多生活中不解的现象和遇到的难题。
在地理课堂上凡是与生活实践有联系的知识点,都可以让学生运用它们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知识运用和分析,让学生形成“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意識,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地理,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学生只有觉得地理有用,值得他们学习,才会把自己放到课堂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形成“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意识,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前提。
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时,如果直接让学生归纳比较几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会太大。此时,教师就应该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运输案例:“假如你是商店的老板,你要运输几种不同的货物,会分别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原因是什么?”这相当于要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认真地去思考、分析这一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与之关联的知识点。等学生分析并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完题后,教师再问他们:“觉得学习地理有没有用?”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原来地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那么“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意识也就自然形成于学生脑海中了。
二、培养学生“过手”知识的意识
有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感觉问题也会解了,但课后就一问三不知,跟从没上过课一样。这都是学生没有“过手”知识导致的。因此,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除了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外,还要让他们明确哪些知识是需要他们重点掌握的,即“过手”。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必须先熟知哪些教学内容是重难点,并在这些地方创设相关例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解答这些例题从而“过手”知识。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便会主动思考这一节的重点是什么,哪里是需要“过手”的知识,怎样运用这个知识去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先于教师一步去思考相关问题的能力后,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得到一定发展,课堂的主动权自然就转到学生手上了。
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不能只分析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还应该在此设置例题,让学生分析某个工厂要在几个地方选址,应该选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思考、分析例题的过程中,就能明确这一知识点需要怎么掌握、运用。长期形成这种习惯后,学生还能向更深处延伸,他们就会思考这个知识点除了用在教师给出的例题外,还能运用到什么地方,还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一些什么问题。这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形成非常有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很多教师觉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弱,教学每一个知识点时都怕学生不能理解,每个地方都讲得面面俱到,非常详细,这样不自觉地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殊不知,学生的思维潜力是无限的,但潜力必须通过外界适当的条件来开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留一点思考空间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是他们的,从而形成遇到问题去思考的习惯。否则,学生一旦形成思维惰性,觉得自己不思考也无所谓,反正教师会讲,长此以往,对学生思维能力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分析城市化的原因,推力和拉力”时就可以交给学生去完成。“大家身边想必都有认识的人外出务工或经商吧,请大家思考一下导致人们外出务工和经商的推力和拉力分别有哪些?”关于这个问题学生身边就有很多相关案例,只要他们稍加归纳和思考就能得出答案。此时教师如果直接讲解而不让学生思考,那么学生对这部分的印象肯定不会深,只有通过死记硬背去掌握。但让学生认真思考过,不仅会让他们印象深刻,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课堂上恰当的地方逐渐培养起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然,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方法远不止这些,关键还是要教师多留点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学生从课堂外拉回课堂,让他们意识到课堂是他们的,思考课堂上要学些什么,该怎样去学,逐渐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只要能达到这样的结果,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可以称之为理想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