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唐古典舞是孙颖先生投入毕生心血创立的。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沉淀,孙颖先生创作了诸多家喻户晓的汉唐古典舞作品——《踏歌》《谢公屐》《铜雀伎》《相和歌》等。这些作品影响着后来汉唐古典舞的学科发展,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汉唐古典舞的作品创作逐渐减缓,但仍有诸多良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逍遥》《俑》《采薇》《心存汉阙》《响屐舞》《仕俑如梦》等。这些作品的编创者们不仅受到了孙颖先生作品创作的深刻影响,而且各抒己见,担起了“后孙颖时代”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的重任。笔者就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对近十年的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梳理,并从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继承;发展
汉唐古典舞是孙颖先生投入毕生心血一手开创的。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时间沉淀,孙颖先生创作了《踏歌》《谢公屐》《铜雀伎》《相和歌》等诸多家喻户晓的汉唐古典舞作品,为汉唐古典舞的学科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孙颖先生的时代已过去十余年,汉唐古典舞从2009年至今是一个新的阶段,孙颖先生的逝世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特殊”。那么孙颖先生逝世以后汉唐古典舞是否能够继续发展?它的作品创作会呈现怎样的景象?有没有创新?一直以来是舞蹈界关注的问题。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对近十年的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梳理,并从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
近年来汉唐古典舞的作品创作逐渐减缓,但仍有诸多良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逍遥》《俑》《采薇》《心存汉阙》《响屐舞》《仕俑如梦》等。这些作品的编创者们不仅受到了孙颖先生作品创作的深刻影响,而且各抒己见,担起了“后孙颖时代”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的重担。
一、继承“旧有”
继承,通俗地说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产生的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积极成果的传承保留,是艺术发展历史上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孙颖先生生前将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审美倾向融汇到他创作的艺术作品当中,具备一定的文化深度、典范性和独特性,对后来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产生着深远影响,让“后孙颖时代”的汉唐古典舞作品在创作上得以继承其文化内涵和审美风格。
(一)文化内涵的继承
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灵魂,孙颖先生的研究创作是在努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并传承下去。孙颖先生所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他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理念,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文人的精神内涵,造就了汉唐古典舞的辉煌成就。在近十年出现的汉唐古典舞的作品当中,不少作品继承了孙颖先生的这一份历史厚重与精神内涵。
例如作品《心存汉阙》就是在文化与精神内涵上对孙颖先生的作品《谢公屐》有所延续。《心存汉阙》是根据刘湾的《李陵别苏武》展开编创构思,从整体内容来看,作品以李陵为主角,描述其身在匈奴时仍心系汉室、思念家乡并为之着想的无奈纠结之举,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境况和主人公内心忧愤的情怀。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之更具有历史意义,是在历史文化上对孙颖先生创作理念的继承延续。
作品中有许多扬袖和稳重步伐的动作,隐约能看出与孙颖先生《谢公屐》气质上的贴合,两个作品都着重彰显文人的气质和风度,表现了作者在编创时对孙颖先生注重文人精神内涵的延续。无论是从舞蹈内容还是作品形式上进行分析,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豪情壮志的精神气魄,也在延续着孙颖先生弘扬传承舞蹈艺术传统文化的初衷。
(二)审美风格的继承
近些年汉唐古典舞的作品创作除了在文化内涵上对孙颖先生的创作理念有所继承之外,在审美风格上也有所延续,尤其是审美倾向与人物形态特征方面。
例如作品《采薇》就是对孙颖先生作品《踏歌》的审美风格上的继承。《采薇》中女舞者飘逸的裙子和筒袖加上身体的动律,仿佛是再现了《踏歌》的肢体语言,通过肩胸画圆的线路,到袖的“拂”“摆”“扬”,再到形态上的“一顺边”“垂肩”“松胯”“拧腰”“松膝”等,加上踏地腾跳的连接方式贯穿始终,配合美妙的音乐,更是营造出浓浓的舞蹈意境,给观众带来了“翘袖折腰”的视觉享受,也十分符合孙颖先生在作品《踏歌》中的审美风格。再从整体表现形式来看,不论是“舞袖”“折腰”还是挽臂踏歌,《采薇》都以《踏歌》柔和而优雅的舞姿形态为基础进行表演,可以说是孙颖先生审美倾向与人物形态特征的完美继承和再现。
汉唐古典舞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孙颖先生的带领下,汉唐古典舞发展速度飞快,无论是审美风格、文化内涵还是创作理念都为世人所认可。孙颖先生虽已逝世,但这些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应该得以延续,继承“旧有”,发展“新生”,汉唐古典舞才能继而飞速地发展下去。近些年不断有新鲜血液的作品问世,虽要继承,但不能只是一味地模仿和迎合大众审美,要以孙颖先生树立起的编创观念与文化内涵为基础,对汉唐古典舞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秉承在继承中发展的原则,使汉唐古典舞突破当前的创作瓶颈,更实而有效地延续下去。
二、发展“新生”
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纵观历史,周代的礼崩乐坏就向我们阐述了艺术中发展的必要性。一成不变的艺术终将被时代淘汰,而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遵循艺术的规律,才能引领艺术更好地发展。在近十年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中,通过编导们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想法,在发展的书卷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下面将对近十年来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的编创视角和舞蹈形式的发展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编创视角的发展
在编导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视角往往能使作品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在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中,编导主要以文物、古文献等作为主要的创作依据、素材和参考对象,经过提炼、组织、美化后,融入其个人情感,最终呈现出了生动鲜明、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是由创作之初“文物形象”到“艺术形象”的转变。DB4D7D74-B74B-4B0D-8A0F-A3C8037FCAFF
近年来汉唐古典舞“系列组舞”《俑》的编导通过对“俑”文物的深入理解,以独特的视角并借助现代极简的模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在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当奴隶主去世时奴隶便要为其主人陪葬,可以说是古代制度下人悲惨命运的象征。“俑”的出现取代了这种惨无人道的活葬制度,可以说“俑”创造之中饱含了古代人们对生命的诉求和珍惜。孙颖先生在他创作的舞剧《铜雀伎》中,实际上是将“俑”的命运和“伎人”的命运合二为一,表现了同样具备“俑”的特质的古代伎乐舞人的悲惨命运。而“系列组舞”《俑》的编导并不是从伦理和情感层面去表达“俑”的悲惨或颂扬,而是超脱了这一层面,通过自己所理解的“俑”,把它提炼出艺术的动态,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表达。这种独特的视角,可以说是发展之处。
而风格特色的创新具体而言便是其动作风格特点的发展以及对舞蹈美感的影响。在笔者看来作品《俑》在其独特视角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极简的模式走出了编导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与以往的汉唐古典舞作品相比其动作更为简化,减少了繁琐的运动路线。减少了身体的整体运动,而增加了身体局部的运动,如在舞蹈中用脚下的圆场步和碎步,从而保持了上身一种稳定的状态,更好地阐释了俑的姿态与造型感。相比于以往汉唐古典舞,作品《俑》减弱了动作的连贯性和流动性,用相对僵直而缺乏曲线的动作,仿佛更能突出“俑”的形象。而其在舞蹈的音乐上,也选取了以鼓点节奏为主要的音乐基调,动作质感和音乐鼓点相统一,更加干脆利落,整体动作减少了延伸感。而在情感的抒发上,不像以往的汉唐古典舞作品抒发强烈的情感或是展现一种文人情怀,《俑》的情感更為内在,更为抽象。整个舞蹈是带有现代意识的对文物“俑”的重新刻画,或许表达的是作者自身内心对“俑”的怜悯,又或是颂扬。这种以“极简”为主要风格特点的舞蹈,更加抽象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古代的文物与当代人独特的视角和思维相凝聚,结合其极具现代意识的风格特色,《俑》在近年来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中标新立异,有着其独特的发展意义。
(二)舞蹈形式的发展
孙颖先生的大型舞剧《铜雀伎》在汉唐古典舞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舞剧通过丰富饱满的舞蹈语言、极具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更好地展现出了汉代人物的风采神韵,其在汉唐古典舞中的艺术价值无法估量。近年来汉唐古典舞大型作品创作也层出不穷,在形式上也出现了发展之举。中西方共融的国际城市澳门,在其政府对文化艺术和文化创意的推动下出现了“古舞世遗”系列展演,其中《院庭华风》作为汉唐古典舞实景舞剧,以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这是对以往汉唐古典舞作品的突破。在实景舞剧《院庭华风》中,观众和演员之间没有了台上台下空间上的距离感,而是使观众与演员处于同一空间中,沉浸式的观看体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加强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联系。实景舞剧《院庭华风》的演出地点也从传统的剧院搬到了具有历史背景的传统建筑之中,生动形象、情感丰富的舞蹈动作与历史建筑所具有的文化气息有机结合,也是实景舞剧的一大特色。且实景舞剧《庭院华风》的演出地点是一处旅游景点,受众面与剧院不同,起到了在普通游客中传播普及艺术的作用。
三、结 语
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我们要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孙颖先生始终是我们学习汉唐古典舞的榜样,我们在继承中首先要清楚汉唐古典舞多方面的特点,如汉唐古典舞的精神内涵、创作理念、审美风格等。近年来汉唐古典舞的作品不乏“复制粘贴”,所以继承之上更要“去粗取精”,在孙颖先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进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拓展。
十年前孙颖先生的逝世使我们十分悲痛和惋惜,但在悲痛之余我们更要肩负起汉唐古典舞发展的责任。孙颖先生是汉唐古典舞的创始人,而我们是重任在肩的接班人,接班人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复制粘贴”,更要将“后孙颖时代”汉唐古典舞继承“旧有”、发展“新生”!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 黄磊,田湉.历史意识下民族身体的剧场构建:舞作《俑》创作笔谈[J].艺术评论,2018(03):87-96.
[3] 王亮.“泛古”之形与文化“失语”:近十年汉唐古典舞作品创作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6):135-140.DB4D7D74-B74B-4B0D-8A0F-A3C8037FCA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