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
摘 要:参与性艺术中艺术家作为策划者、发起者,邀请公众共同在特定展出地点内一起完成作品。其中,公众的参与、在地性体现,成为构建此类艺术意义的重要环节。红色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多由成熟的形式语言进行现实主义创作。但是,国内鲜少以参与性艺术的创作形式进行红色主题的创作。文章通过一次具体的红色主题下的参与性艺术实践,进行艺术创作的经验与方式的总结。
关键词:参与性艺术;主题创作;当代艺术
一、创作背景及理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江西省甘祖昌干部学院共同策划“设计筑梦红土地”,邀请南京艺术学院师生团队于7月10日至7月16日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沿背村驻地创作。在沿背村红军医院旧址广场展出的《一条大河》,即是此次创作成果。
《一条大河》现场照片 夸父摄影 ?Y-shuo studio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沿背村是井冈山革命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甘祖昌故居、红军医院旧址广场等红色景点。甘祖昌(1905-1986)是新中国开国少将,也是沿背村村民。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7年请辞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携妻返乡务农直至去世。务农的29年间,甘祖昌夫妇以自己的薪水为村民修路、筑坝,村民亲切地称甘祖昌为“将军农民”。夫人龚全珍在其去世后,继续发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基层工作至今。龚全珍在2013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时深情说道:“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与红色精神传承的土地上,创作团队以习总书记“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理念,应用参与性艺术形式构思作品《一条大河》——将普通人建党百年的感悟与沿背村的红色精神交融在一起,汇聚成信仰的“大河”奔向远方。作品实施共分三个阶段:首先,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2021年7月1日发起网络活动,征集建党百年的个人感悟;其次,7月10日到达沿背村后,邀请村民与团队把网友感悟共同书写在村内1000块山石上,并且在红军医院旧址广场上组成“大河”的意象;最终,带有网友感悟的山石,将在未来被旅游者当作纪念品带走,或者被村民另作他用,让这些作为个体精神意象的山石,“奔流”至更广阔的地方。创作命名取自乔羽先生创作的《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二、参与的形式
参与性艺术反对现代艺术中的审美自律性,价值取向也不是康德式的“无功利审美”,反而强调艺术对现实世界的作用,这就将审美的艺术转变为伦理的艺术。从参与性艺术本体的构成来看,传统的艺术家、作品、观众、现场的主—客关系,转变成为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合作关系。过去意义建构的唯一途径是艺术家,现在公众也是意义的建构者之一,这让作品自身的意义具有无限开放性。所以,公众参与形式是参与性艺术中最重要的构建手法。
《一条大河》实践中探索了两种公众参与方式:网络邀请、现场邀请。创作团队在建党百年纪念日的凌晨,通过微信平台的小程序问卷星发起了“公共艺术计划——百年华诞祝语征集”的网络邀请活动。邀请参与者以文字方式,留下建党百年自己的感受;同时,鼓励参与者留下真实姓名与回访邮箱,在创作完成后以电子版作品纪念卡感谢参与者;小程序自动记录参与者的网络IP。截至2021年7月1日的24时,共征集1549条有效信息。因创作团队成员长期工作、学习于南京,其中71%为南京参与者。42%参与者留有真实姓名,51%留有回访邮箱。从参与者的分布来看,网络邀请受制于网络平台的局限性以及项目发起者的关系网。所以,网络邀请在有媒体力量的介入下,将会强化扩散效应。其次,红色主题在参与者的心理认知中是比较积极向上的话题,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严肃性特征,导致自发性的网络邀请不会有大量的裂变效应;另外,在感谢参与者的环节中,应该设置一些更有意义和趣味性的形式以促进网络邀请信息的扩散。
现场邀请是在创作团队于7月10日到达沿背村采集完创作材料后开始的,主要是邀请当地村民参与书写网友祝语。因为创作理念贴合当地文化,操作简单,沟通中容易获得村民信任与参与,所以现场邀请活动开展顺利。在参与过程中,团队将预制的书写规则与字体设计形式作为母版,让参与者根据规则进行书写。最终在当地群众与创作团队共同努力下,花费三天时间写完1000块山石。现场被邀请的参与者,能直接参与作品的制作,并且在制作中能够直观地感受红色精神、提高艺术修养,受到群众的好评。
网络邀请与现场邀请是公众参與的主要形式。自发性红色主题创作的网络邀请,只要参与方式简洁、便于操作、不占用大量时间,便会获得一定数量的支持。如果需要更多的参与者,则应适当借助媒体与机构的力量。但是,网络邀请的参与方式,因为不能面对面沟通,公众获得真正的艺术体验与参与度并不高。相反,现场邀请从广度上不及网络邀请,但公众可以参与到作品制作,并且可以在与创作方沟通的基础上,深入体会红色主题的精神以及艺术的乐趣。
三、在地性特征
在地性,强调作品与其存在环境有必然的联系。参与性艺术的创作,强调将艺术还原于生活,还原于日常。所以,展示地点经常避免美术馆、画廊等精英文化聚集地,更偏爱于街头、巷尾等生活空间。并且,作品与场地具有相互塑造的关系,一旦脱离场地,作品的意义也将消失。《一条大河》除了文脉介入设计理念外,材料、空间方案也展现了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17718A3D-4362-4515-AA4D-D5A3F39A9C8B
材料是通过视觉激活公众情感的关键点,也是传达作品中文化意象的途径。地处丘陵的沿背村,房屋建设需要采集山石填平地面。所以,山石是沿背村生活的基础。并且,山石形状有棱有角,能够完美体现出甘祖昌将军与龚全珍老阿姨艰苦奋斗的精神意象。用金色、银色油漆笔书写的网友感悟,让更多普通人的精神与沿背村的艰苦奋斗精神连成一脉。
作品展示最终选择在沿背村红军医院旧址的广场上:在意义的建构中,红军医院作为革命时期战士治伤疗愈的地点,承载着沿背村革命时期重要的红色精神与红色记忆。广场中庭由甘祖昌夫妇艰苦奋斗的精神、建党百年特别活动的千名网友的时代精神,共同组成了“大河”。“大河”中间,则是升起的液压充气金属球,其表面铭刻了习近平主席建党百年七一讲话的核心思想——下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通过这四个层次构建出作品的意义模型:红军医院的革命精神、甘祖昌夫妇的艰苦奋斗精神、百年建党的时代精神以及走向下一个百年的奋斗精神。
从功能使用上来讲,红军医院旧址广场是长方形走势的下沉式广场,拥有三个朝向的开放式入口,并且边缘上有三座不同朝向的功能建筑。广场内部没有景观与绿化,导致人流偏爱于边缘树荫处行走,中庭呈现空心化。最终作品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前提下,遵循场地条件设计成一条长方形的“大河”。
红色主题下参与性艺术的在地性,是凸显红色文化与特征的重要环节。人在空间中的参与过程是获取艺术意义产生的唯一途径。所以,创作不仅要着重考虑材料、空间与人之间产生的意义连接,还要巧妙结合使用功能,讓功能与意义在场所中共生。
四、后 记
红色主题下的艺术创作,多以图像与符号的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实践。参与性艺术则强调观众在参与中获得艺术体验,并且注重社会效应。例如在《一条大河》中,网络邀请了1500多人,主动参与制作艺术的基础素材;在现场制作中,能够为村民提供审美性体验;在空间展示中,作品与环境为观众构建多种层次的意义与想象力;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带走一份红色信念。参与性艺术虽然没有将艺术形式诉诸图像、符号,但是在观众不同维度的参与中,从行动、语言为内心打开了新的艺术体验。所以,红色主题的参与性艺术,更具有现实意义。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中兰,陈晓莉.甘祖昌红色家风内涵及其时代价值[J].萍乡学院学报,2018,35(05):23-26.
[2] 金煤,连祖.共产党人龚全珍[J].江西画报,2013(06):4-11.
[3] 周彦华.“介入性艺术”的审美意义生成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4] 王洪义.公共艺术·在地性·上下文[J].上海艺术评论,2018(05):58-60.17718A3D-4362-4515-AA4D-D5A3F39A9C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