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模式的培养路径探索

2021-05-28 12:43吕文兵张玉何将
科教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培养路径实践教学

吕文兵 张玉 何将

摘 要 为响应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需求,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实践教学体系现状,探索了校企协同模式,提出并阐述了四条培养路径,包括1+X证书制度实施、引入企业经验人员、开展企業培训实习、学校与企业互动,以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校企协同 实践教学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1.037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bases, innovate talent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explores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nd puts forward and expounds four training paths,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1 + X certificate 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enterprise experience personnel,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training practic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so as to realize the training goa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rdin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cultivation path

高校为社会输出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国家产业发展升级及结构调整获得坚实支撑,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得到保障。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质量不高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后需经长时间再培训及适应才能满足岗位需求,造成了用人单位成本上升而倾向选择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针对此类问题,国务院及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为社会培养更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1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与工程环节脱节。在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接受专业基础理论,不会应用理论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工程问题的解决涵盖多方面内容,而有些内容需要经过实践操作才能掌握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脱节。[1]

教学资源匮乏。许多课程缺少实物演示讲解,学生更多的是理性认识,缺乏感性认识。实训基地匮乏。教学资料缺少企业工程现场案例等,难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2]实践教学缺少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的项目经验和多设备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教师对产业的最新动态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敏感,也会导致所教授的内容存在滞后,不符合当前产业要求。

实践教学支撑体系不完善,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3]且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4]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培养路径

2.1 “1+X”证书制度实施

“1+X”证书制度中的“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中的职业技能等级的考核发证由第三方机构企业实施,教考分离,形成了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1+X”的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通过培训机构企业和学校的实践课程实施。“1+X”证书制度培养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

机械类专业的“1+X”证书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包括与机械专业相关的电气、自动化类证书。学生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可以参与学分置换计划。

“1+X”证书制度的推广有利于相关教材等资源的出版,有利于行业培训规范化,也有利于政府产业转型的人才培养引导。但是目前机械类专业证书较多集中在机器人方面,其他专业方向证书较少,单纯依靠证书目前无法解决所有专业方向的培养问题。

2.2 有企业经验的人员走入课堂

通过邀请若干企业工作人员进入课堂,可以获悉机械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案例内容及实施步骤、项目实施的操作规范流程和应用注意事项。企业人员在课堂上实现职业技能的讲授,让学生对机械类专业有更清晰的认知,并对不熟悉的知识查漏补缺,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

企业的生产节奏较为紧张,在企业淡季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授课,[5]且授课资料需精心准备且有代表性。由于企业人员往往缺乏授课经验,授课前需对他们提出明确要求,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培训,以便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双师型教师学习企业经验,包括相关技能知识及操作规范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授课、实践教学操作演示与指导。企业人员对教师们集中培训,可达到类似效果。为了做好实践教学,我校既派了教师前往企业学习,也邀请了企业人员对教师们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等装备操作方法,锻炼了教师们的职业技能。

实践教学的资料可以是书籍、PPT、工作手册、装置使用手册、项目策划书等,也可以是企业内部培训资料或者线上资源,只要效果好就不拘泥于形式。

企業经验人员走入课堂,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但是由于实训基地的规模有限,难以让所有学生充分完成操作实践,也难以覆盖所有的操作设备种类。

2.3 学生进入企业培训实习

企业有大量的行业资料、设备、技术人员、案例等。培训实习前,应制定好培训实习计划、实习目标、考核及评估方式,让培训实习效果量化。学生需遵守企业的行为规范等,学习企业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职业素质。

学生进入企业培训实习解决部分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用人单位接收学生,有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两方面因素。用人单位为了省事,培训实习期间通常安排学生熟悉生产线操作设备或维修保养设备。在实习期间,作为机械类学生学会了设备操作、技能或者维修保养技术,但是限于岗位要求不能同时掌握多项技能;装备的电气原理图及接线图等资料信息并没有被企业人员讲解透彻;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没有被安排课题或项目,没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在实习期间安排学生从事多岗位的工作;给学生布置课题或项目,让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给与指导。

2.4 学校与企业互动

学校与企业有不同的资源和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协同互动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互动。[6]

共建实训中心或企业培训基地,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减少毕业生适应期。

订单培养人才或联合开发课程。校企共同修改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素质使其就业后能直接上岗,减少企业用人成本。在签订订单前,通过招聘网站和企业调研信息,了解行业的职业发展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

联合技术攻关或产学研合作。学校作为企业的创新技术部门解决企业的难题,和企业共同合作,优化企业生产产品、生产线、设备等,提升企业效益。

3结语

新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借助企业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走校企协同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实操技能和素养,降低用人成本,提高职业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索了校企协同模式,提出并阐述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培养路径:1+X证书制度实施,有企业经验的人员走入课堂,学生进入企业培训实习,学校与企业互动。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特点,有机结合四种培养路径,深入和完善校企协同,助力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服务于社会,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孙文志,黄玮,李宁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3):212-215.

[2] 赵永平.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000(023):35-36.

[3] 蔡方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4] 付佳佳,郭勇,胥民尧.“1+X”证书制度下土建类专业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6):238-242.

[5] 金钢.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9,000(011):142-144.

[6] 林家坚.地方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路径研究——基于校企合作视域[J].教育现代化,2019(86).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培养路径实践教学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