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
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医院诊疗实践效果的提 高,需要有丰富的案例进行资料分析与参考,这些资料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对其利用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加强对其专业化与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1]。ICD为国际疾病分类的简称,其主要是按照病因病理与临床表现等不同内容,将同一疾病按照顺序组合,借助编码以分类的一种方法,其可将传统临床资料整理成重要的信息,便于对病案进行检索和管理疾病,对医学科学研究有促进作用,也便于医疗改革与国际更好地交流。其主要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通过多年的修订,现阶段通用的版本为第10版。ICD-10编码的运用与推广,可使病案管理标准化得以实现,从而使管理难度有效降低,促使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显著提升[2]。通过对现阶段ICD-10编码工作分析发现,由于疾病有一定的复杂性,病案首页中的诊断名称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在工作人员对ICD-10编码知识不够了解的前提下,疾病分类统计质量会受到直接影响,此种影响也会引发疾病处理方法的不准确,因此,对有关问题予以解决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3]。该文于2017年5月—2019年5月选取165份病历样本为研究对象,对ICD-10编码对疾病分类统计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选取165份病历样本,均为病案编目管理系统中记录的病历。
把胆囊炎作为关键词,借助病案编目系统全年的阅读样本病历。借助ICD-10标准,把胆囊炎疾病分型当成轴心,对病历诊断编码予以有效检查与认真核实,记录分类错误数据,对编码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所有病历样本中,编码正确有154例,正确率93.33%(154/165);编码错误有11例,错误率6.67%(11/165),包括7例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所占比例7.95%,3例慢性胆囊炎,所占比例6.00%,1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所占比例5.26%,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0例急性胆囊穿孔。见表1。
表1 胆囊炎不同分型的错误编码分布情况
该次研究发现,所有病历样本中,编码正确有154例,正确率93.33%;编码错误有11例,错误率6.67%,包括7例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所占比例7.95%,3例慢性胆囊炎,所占比例6.00%,1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所占比例5.26%,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0例急性胆囊穿孔,说明该院的编码准确性依然需要加强,还需促使疾病分类统计质量有效提升。借助研究分析与研究,对引发ICD-10编码不准确的原因进行总结,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临床与ICD-10对疾病诊断名称不统一:疾病名称与分类是相对应的关系,无疾病名称或者名称错误,不能科学分组,说明疾病名称是达到ICD的基本条件[4]。但目前国际方面还未有标准化的疾病命名,各个国家疾病诊断名称一般都沿用自身的习惯,导致疾病诊断名称不统一。此外,我国运用的诊断术语不规范现象较普遍,例如医师责任心较弱,将症状取代疾病的名称,习惯通过上级医师传授书写诊断,致使人为的编码难度明显增大,影响了编码的准确性,降低了疾病分类统计质量[5]。如在进行研究时,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后,诊断书上仅写了胆囊炎,未明确病理分型,致使病历编码不准确,进而对编码准确性造成影响[6]。②编码使用不科学:其会导致编码不准确的主观因素,表现为病案统计人员诊断选择错误等[7]。此种现象是由于疾病分类编码专业性较强,对技术要求较高,统计人员应对编码章节类目等充分掌握,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但是在现阶段而言,疾病编码人员专业性一般不强,还可能没有经过培训上岗,影响编码分类的准确性。此外,编码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仅是按照病案首页进行编码,未翻阅病历,没有检查了解和其他疾病的诊断情况,导致编码质量不高[8]。如就诊患者中多数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若编码人员工作不严谨,没有仔细翻阅病历,很容易把所有类型的急性胆囊炎都纳入急性单纯性胆囊炎中。③诊断选择错误:胆囊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通常会伴随多种疾病,如胰腺炎以及胆囊结石等,这类患者的诊断名称相对较多,临床医师在填写诊断书的过程中,通常比较随意,按照统计报表为核心,若此诊断选择错误,会导致疾病分类错误,进而影响疾病分类统计质量[9]。④填写病历错误:因为部分因素的影响,临床病历有信息不准确的现象,一些患者不填写真实的姓名与年龄,用其他代替,虽然对医院收容与经济效益没有影响,但对医院进行医学教学与科研有不利影响,尤其会对ICD-10性别、年龄分组疾病的分类造成直接影响,引发数据不够真实,表述不准确,对患者的治疗情况不能充分反映,会引发报出治愈率高的情况,对统计质量造成不利影响[10]。⑤治疗结果判断不准确:ICD-10疾病名称和具体治疗效果没有对应,部分疾病已经明确诊断,例如患者住院2周,相关检查单与报告单病历都完整,患者出院时,医师为了提高治愈率,则会填写治愈,这很不确切,也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将出院患者的治疗情况更真实地反映出来,对统计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引发不真实报出治愈率过高的情况出现。
通过对ICD-10编码准确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引发编码不准确的因素为医院不够注重疾病分类统计工作、编码人员责任心不强以及临床医师诊断书的书写不够规范等。因此,为了促使编码准确性与疾病分类统计质量的提高,应予以科学的改善对策,具体如下。
(1)对ICD-10编码质量加强重视:①倡导医院领导人员需对ICD-10编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认识,进而切实落实疾病分类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②医院需加强对临床医师对疾病分类统计的掌握。现阶段,ICD-10编码在我国各级医院被广泛运用,临床医师属于重要的参与者,对其需充分掌握。目前,我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已经均开设疾病分类课程,可为医师对编码与规范书写诊断书等提供有力条件[11]。对于以上问题,为了加强临床医师对ICD-10编码的重视与关注,保证出院诊断书规范书写,显著提高疾病分类统计质量,医院需定期组织临床医师学习,全员参与,对编码分类知识进行普及,还可以指定规范的疾病诊断书写标准,要求所有医师根据规范标准书写诊断书,进而为疾病分类的准确性提供保障。此外,将医师诊断书书写质量和绩效考核结合,建立奖惩机制,使临床医师的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2)促使编码人员职业能力的增强,提高其业务素养:一方面,对编码的科学性特点充分认识,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较强的操作性,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医学基础和较强的编码技能。所以,需对从事编码的工作人员严格考核,确保满足资历要求后才可上岗,避免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不强,对编码质量造成直接的干扰,导致疾病统计质量较低。由于编码工作复杂性较强,医院需对在岗人员的学习情况定期监督,并不断地参加培训工作,增强在岗人员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编码人员除了丰富自身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可盲目追求编码速度,应在编码中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显著提高编码准确性,为确保疾病分类统计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条件[12]。
综上所述,ICD-10编码作为医院病历管理的重要方法,其在病案病理中运用有显著的效果,有助于病案室管理更加规范与标准,但因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ICD-10不准确的情况依然存在,所以,医院需组织临床医师与编码人员需注重对ICD-10编码有关知识的掌握,提高统计信息的管理能力,使编码技能有效增强,提高编码准确性,有效提升疾病的分类统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