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君
[摘 要] 在医教协同的时代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综合性地方院校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以综合院校优势平台为基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创融合平台的建立、专创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人才分类、分层次培养和结合第二课堂,拓展专创融合培养的载体,探索建立医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医教协同;医学生;专创融合;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 万 君(1978—),女,四川成都人,学士,成都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3-0079-04 [收稿日期] 2021-02-0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产业升级迭代,创新创业人才尤其重要。综合性地方大学在培养医学生时,要求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外,还应该具有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医教协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医学院批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医学生专创融合和医教协同提出的背景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并于2015年5月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1]。2017年国务院提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并于2017年7月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医教协同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医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治本之策[2]。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结合地方综合性院校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师资缺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创新创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二、医学生专创融合培养探索和实践
作为地方综合性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医学类创新创业人才,不断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我们面对的紧迫任务和应承担的责任。
(一)在顶层设计上调整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通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创新创业校级平台选修课模块,其毕业要求学分12分。其中含传统文化类3分、心理健康类2分、科学人文艺术类3分,创新创业类3分、讲座实践拓展类1分。创新创业类中必修课程“创业基础”课堂教学1分,“就业指导”0.5分;选修课程SYB创业培训1.5分,品牌赛事1.5分,自主创业1.5分,网络创新创业类课程1.5分。这就形成了课堂内教学和课外学科竞赛、讲座实践等均可获得学分,使课堂内外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制度保障,而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以学校为医学生专创融合培养的主体,携手医疗机构,借助政府各项政策资源,联合社会优秀企业,建立医学生医教协同、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3]
医学生“双创”教育平台比较缺乏,而医学生的专创融合的本质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为未来解决临床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通过搭建“专业+开放”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校内+校外”多层次多类别实习实训平台、“教育+孵化”全方位创业孵化平台、“支持+服务”数字化资源平台等创客空間平台,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助推创新创业工作[4],为医学生构建了线上、线下的“双创”实践平台。通过倡导学生早临床,利用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门诊导医)、社区实践、床旁教学等,携手医疗机构,发现临床问题,再组建学生“双创”团队,以项目为导向,以竞赛为支点,利用地方综合性院校学科优势,打破现行的以班级为主的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根据需要实现跨学科组队,实现“以赛促培、以赛促练、以赛促孵”。可以在大健康产业的相关领域,寻找合适的企业和医院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前往实训、实践基地开展大健康产业的调研和实践,掌握产业的前沿动态。
(三)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多是处于观望和浅触的心态,尽管有学分的要求,但是要真正推动学生由“观望”发展为“试水”,需要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前期通过学生创业团队的项目辅导,建立了来自学校的科研导师、来自医疗机构的临床导师和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三支队伍。在学生创业项目中,三支队伍通过相互交流、学习、磨合,共同指导,共同进步。在后期通过提高教师对专创融合的认识、定期交流和专业培训,培养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培养创新创业教师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的产业创新需求,在教学中主动结合专业内容,从而实现双向发力。另一方面针对专业教师,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在课堂改革中融入创新创业范例,将单纯的专业教师转化为具备教学科研能力、临床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教师,即在学生系统的培养过程中,并非只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教师,而是每门课程的教师都是创新创业教师[5]。为了激发教师参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学校、附属医院、医学院“双创”指导保障制度。将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纳入医院和学校教职工职称评定方案和学院教师年终考核体系中,并制订学科竞赛奖励方案。通过建立培养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人员的胜任能力模型,使专创融合指导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四)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分类,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
学校将学生培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行业复合型,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行业骨干人才,占全校63%;第二类是产业卓越型,构建卓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产业精英人才,占全校35%;第三类是应用创新型,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研究人才,占全校2%。作为综合性地方院校的医学生,针对学业任务重、学生“双创”参与度较低的问题,通过创业基础课进行双创教育的全覆盖。树立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其认识到创新创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预设障碍的意识。再通过学校大健康平台,打通平台内各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与健康产业紧密衔接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满足医疗健康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培养行业骨干人才。通过跨专业组建团队的方式,避免学生因医学专业性强、视野相对狭窄的问题,增强对医疗产业的认识;通过多方合作,采用一对一学业导师和创业导师全程指导、将医学知识与各个领域结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4]。同时在学校层面,不断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加大创新创业过程和成果的分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在奖学金的设置中,增设学生创新创业单项奖学金,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成果体现。在学校学科竞赛中,加大奖励经费,根据学科竞赛级别和类别分设奖励,最高奖励额度可达10万,其中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各占50%。
(五)结合第二课堂,拓展专创融合培养载体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习和实践的重要载体。通过邀请校内外的优秀导师进行创新创业校内讲座、举办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等,突出“双创”意识、“双创”心理、“双创”技能、“双创”实践和双创成果的良性循环和相互渗透。具体实施了以下活动:(1)开展“双创”论坛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组织高水平的“双创”报告、“双创”论坛等,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简介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和决心。(2)开展“双创”感触活动,锤炼“双创”心理品质,让学生具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和敢于面对困难的优良心理素质。(3)开展“双创”培训活动,通过SYB学生培训、选送学生到社会企业进行创业实践学习与历练,以及赴海内外进行“双创”交流学习等,借助各平台帮助学生有效实施“双创”教育。(4)开展“双创”竞赛,展示“双创”实力和成果。通过“大学生互联网+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来集中展示学生的“双创”成果,科学评价学生的“双创”能力,推动“双创”项目和“双创”团队趋于成熟。许多参加了以上活动的学生都认为,只要参加了学科竞赛,无论获奖与否,都有脱胎换骨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在一起,充满激情、满怀兴趣地交流、沟通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让学生受益良多。
三、医学生专创融合培养实践成效
(一)专创融合深入人心,教学相长显成效
学生参与“双创”项目达到100%全覆盖,“双创”双师型教师队伍逐年上升,截至2019年,双师型教师已达学院教师队伍的31%,有5个与医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教改课题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并顺利结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4项。
(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体系获得政府支持和肯定
学校CC创业空间获得国家众创空间、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新型众创空间类孵化器、成都市科技企业苗圃、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参加成都市教育局2019年市属高校创新创业年度工作会议并分享创新创业工作经验。2019年11月,创业时代网正式发布“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500强·2019”榜单学校排名第93名,首次进入创业竞争力百强[6]。
(三)充分调动了医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通过专创融合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強,近年来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10余项,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铜奖1项、省级金奖1项;在“挑战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铜奖2项、省级金奖4项;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取得专利授权29项。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48项。
(四)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近三年麦克思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校医学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2%以上,在三级以上医院工作、考取公务员、考取研究生等达85%以上,其中不乏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悉尼大学、清迈大学等高校研究生。用人单位广泛反映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强,能满足岗位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尽管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是不得不说,还有很多的问题未完全解决。如目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师虽然已经超过了30%,但是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还是不够,还需要研发系统、科学、本土化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推出适用于医学生的精品课程,规范教师准入条件、上岗资格和教学内容。深化和实施医教融合战略是医学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医学新技术与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产业对于医学应用型科技人才的要求,迫使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转型发展[7]。但是,目前医教融合的制度和对接大健康产业还不够,今后要主动推动医教融合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國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4-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EB/OL].(2017-07-11)[2021-01-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11/content_5209661.htm.
[3]王伟群,隋洪玉,赵晓莲,等.三位一体“培养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刍议[J].广东化工,2018(7):264+247.
[4]唐毅谦,叶安胜,陈烈.基于创客教育理念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8(8):26-29.
[5]石晓丽,张培,顾小颖.医教协同育人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9):176-192.
[6]白涛涛,陈烈,熊姝闻.应用型城市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体系研究——以成都大学为例[J].国际公关,2020(2):198.
[7]许芹,钟德仁,李双喜.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18-20.
Abstract: In the era of medicine-education collabo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applied talents in comprehensiv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dvantage platform of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uided by professional need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xplores the revision of talent training pla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grated training platform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he hierarchical training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the expansion of integrated training carrier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path of training compound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cine-education collaboration; medical students;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