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猛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完成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运用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文章对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依据进行描述,提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并阐述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方法,意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运用
高中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严谨,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这样对学生并没有好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语文是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极尽详细,并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可以及时地将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 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亲自实践,可以让人们更迅速地获得信息,从而解决题。”探究式学习不是教师将所教授的知识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情境,老师从旁指导,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评论,并自己收集资料,最终完成学习目标。探究式学习模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被动,教师也不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硬性地讓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借助学习情境和教师的帮助,主动查阅并搜集资料,通过知识经验和自我构建的途径,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学生通过搜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验证问题,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整个过程是由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共同完成,是以相互协作和自我推敲形成的知识经验。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
二、 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作用
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简单地只了解知识点。探究式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枯燥,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更不能完全掌握,而探究式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弊端,学生有实质性的突破。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有很大帮助,学生会自觉地查阅资料,不需要老师“逼迫”,学生就会主动去做。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而让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完全。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摆脱了以往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的弊端。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从旁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做辅助,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运用探究的思想,了解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和目的。在学习《百合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通讯员的步枪筒里由“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到“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变化的意蕴。学生以探究式学习模式学习知识点,可以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思想为主,提高学习效率。
三、 高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
(一)强化课前预习
部分教师更多关注课堂上教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运用和开展,对学生课前预习方面的关注较少,从而忽视了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前的自主思考方面的锻炼。自主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基础,没有课前预习作为探究式学习的前提,也只会让探究式学习模式步入流于形式的大流中,降低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使用效率,教师应该强化课前预习,让学生以探究式的想法先进行学习,为课堂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散文教学前,教师可以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例如,关于作者朱自清,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题目让学生进行了解:朱自清,出生年月日________,是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__家,出生于_________省。原名_________,号_________,字_________,1916年考入_________大学。在_________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自清”,主要成就为_________,其代表的诗歌有_________,成名作是_________,主要作品为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荷塘月色》描写了_________;名词解释:蓊蓊郁郁、酣眠、弥望……;多音字:曲、娜、脉、颤……;文章主要概括了_________,中心思想为_________。以这样的形式设计课前任务,使学生主动地产生疑问,并借助搜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逐渐养成学生预习的习惯,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上探究式学习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过程是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注重创设情境
如果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强化课前预习是学习的基础。那么,创设情境则更推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热忱,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利用所学文章的背景铺垫,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赤壁赋》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创造背景铺垫,引发学生的兴趣。《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时创造的诗赋,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一般被贬时官员的郁闷心情,而是与朋友夜泛赤壁有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全文的线索,表达了诗人豁达的心胸和精神解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至死不渝的情怀。全赋情韵幽深,思想透彻,所以教师要在讲解之前创设情境,渲染此赋的环境和苏轼当时写《赤壁赋》时的心情,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和进行探究式学习。
再如,进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地坛的照片或介绍地坛的视频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通过讲述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经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者写这篇诗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根据所学文章的氛围铺设情景,利于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式学习,为理解文章和掌握通篇知识做详细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