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艳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山西 晋中 030600)
慢性荨麻疹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该病发病迅速、发病原因复杂,多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该病可导致患者局部的皮肤及黏膜小血管出现充血及水肿,使其皮肤表面出现疹块,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和麻刺感,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1]。咪唑斯汀及依巴斯汀等第二代H1抗组胺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常用药物。但单用这类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不佳,且停药后患者的病情易复发[2]。本研究主要是探讨用雷公藤多苷联合第二代H1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选取2016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期间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5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63 例)和参照组(62 例)。联合组患者中有男34 例,女29 例;其年龄为21 ~64 岁,平均年龄(42.43±9.94)岁;其病程为2 ~16 个月,平均病程(9.13±3.25)个月。参照组患者中有男35 例,女27 例;其年龄为21 ~61 岁,平均年龄(41.28±9.76)岁;其病程为2 ~15 个月,平均病程(8.62±3.07)个月。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1)其病情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3]。2)皮肤表面有红晕、风团及瘙痒等症状,且反复发作。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类型的荨麻疹。2)存在使用相关药物的禁忌证。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4)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5)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6)合并有认知功能障碍。
用咪唑斯汀缓释片(生产企业: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294,规格:10 mg/ 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该药的用法为:口服,10 mg/ 次,1次/d。在此基础上,用雷公藤多苷片(生产企业:浙江得恩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3020422,规格:10 mg/ 片)对联合组患者进行治疗。该药的用法为:饭后口服,10 mg/ 次,3 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 个月。
治疗1 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 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的水平及病情的复发情况。治疗前后,采用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具体的评估项目包括皮肤表面风团的大小、风团的数量和瘙痒的程度,每项的分值均为0 ~3分。患者的皮肤表面未出现风团及瘙痒的症状,记0 分。患者皮肤表面风团的数量<7 个、风团的最大直径<5 mm、存在轻度瘙痒的症状,记1 分。患者皮肤表面风团的数量为7 ~12 个、风团的最大直径<20 mm,存在中度瘙痒的症状,记2 分。患者皮肤表面风团的数量>12 个、风团的最大直径≥20 mm,存在重度瘙痒的症状,记3 分。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约3 mL 的静脉血,对其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后,分离出上层的血清。将血清标本置入美国贝克曼库尔特生产的AU58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采用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4、IFN-γ、IgE 的水平。在两组患者停药4 周后,均对其进行随访。病情痊愈的患者若再次出现皮肤有风团、瘙痒等症状或治疗效果为显效、好转患者的病情若加重,则判断其病情为复发。
按照两组患者UAS 的评分计算其疗效指数,根据其疗效指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对其进行疗效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患者UAS 的评分- 治疗后患者UAS 的评分)/ 治疗前患者UAS 的评分×100%。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其疗效指数>90%。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缓解,其疗效指数为60% ~90%。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其疗效指数≥20%、<60%。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改善或在加重,其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应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组63 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41%,参照组62 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87%,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表面风团大小的评分、风团数量的评分及瘙痒程度的评分相比,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皮肤表面风团大小的评分、风团数量的评分及瘙痒程度的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4、IFN-γ 及IgE 的水平相比,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IL-4 及IgE 的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其血清IFN-γ 的水平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UAS 各项目评分的对比(分,±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UAS 各项目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例数 风团大小评分 风团数量评分 瘙痒程度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63 2.31±0.25 0.53±0.22 2.42±0.28 0.45±0.19 2.38±0.23 0.59±0.13参照组 62 2.37±0.21 0.84±0.26 2.36±0.27 0.68±0.21 2.44±0.24 0.74±0.22 t 值 1.452 7.200 1.219 6.423 1.427 4.650 P 值 0.149 <0.001 0.225 <0.001 0.156 <0.001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IL-4、IFN-γ 及IgE 水平的对比(±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IL-4、IFN-γ 及IgE 水平的对比(± s)
组别 例数 IL-4(ng/L) IFN-γ(μg/L) IgE(IU/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63 46.61±5.32 10.71±2.12 3.15±0.26 15.72±1.38 115.42±15.78 34.83±3.62参照组 62 47.32±6.03 15.82±2.93 3.17±0.25 13.51±1.13 113.19±14.91 42.71±3.87 t 值 0.698 11.184 0.438 9.787 0.812 11.759 P 值 0.486 <0.001 0.662 <0.001 0.418 <0.001
停药4 周后,联合组63 例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为7.94%(5/63),参照组62 例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为22.58%(14/62),二者相比,P<0.05。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由皮肤及黏膜的小血管暂时扩张、小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所导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该病的病因复杂,发病无规律性,多骤起骤退,且病程较长,不易被根治,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研究表明,组胺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主要炎性介质。该病的发生还与白三烯、缓激肽及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这类炎性介质的释放可导致患者的血管扩张、渗液量增加,从而可导致其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及潮红斑,加重其过敏性炎症反应的程度[4]。另外,由Ig 介导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可诱导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可导致患者的血清内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可促进组胺的释放。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咪唑斯汀等第二代H1抗组胺类药物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这类药物可有效阻断H1受体的分泌,发挥抗组胺的效应。但这类药物仅从病理过程的角度治疗该病,未能对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行有效的调节,故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病的症状,无法完全治愈该病,并预防其病情复发。雷公藤多苷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祛风解毒、活血通络、除湿消肿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的结果证实,雷公藤多苷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有效抑制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发生[5]。该药还可抑制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免疫细胞的活化,降低其体内异常抗体的作用,调节其机体的免疫情况,从而可抑制T 细胞的功能,减轻其机体发生变态反应的程度。研究发现,用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从多个环节阻断组胺的释放,恢复患者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从而可增强其疗效,减少其病情的复发。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雷公藤多苷联合第二代H1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其机体的免疫状态,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