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宏,狄东川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山东 济宁 272051)
抑郁障碍可表现为单纯的抑郁发作,也可表现为双相抑郁发作。已有的研究结果证实,抑郁障碍可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1]。与单相抑郁障碍相比,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在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病情发展的初期,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抑郁,故其病情常被误诊为单相抑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抑郁症的相关症状独立存在是影响其社会功能的主要原因[2]。目前的研究虽已证实,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但关于不同亚型的抑郁障碍患者在认知功能方面差异的研究较少。为了对比单相抑郁障碍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在认知功能损害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对2018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期间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收治的200 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期间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收治的200 例抑郁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 版)中关于重度抑郁及双向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2)其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上。3)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的评分>24 分。4)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由躯体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抑郁。2)合并有由癫痫、脑肿瘤、脑外伤等因素所致的意识障碍,且病情发作时持续的时间超过5 min。3)合并有其他的神经系统疾病。4)近期应用过抗精神病药物。5)近3 个月内接受过电休克治疗。6)无法完成神经认知功能测验,或中途自愿退出本次研究。将其中100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作为单相组,将其中100 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作为双相组。单相组患者中有男性44 例,女性56例;其年龄为18 ~65 岁,平均年龄(41.35±4.18)岁;其平均病程为(8.36±1.15)年。双相组患者中有男性46 例,女性54 例;其年龄为18 ~65 岁,平均年龄(41.64±4.07)岁;其平均病程为(8.41±1.24)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采用Matrics 公认认知评估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该测验共涉及7 个心理维度、10 项测验内容。具体包括:1)处理速度,包括符号编码测验、连线测验及语义流畅性测验。2)视觉学习和记忆,即视觉记忆测验。3)社会认知,即情绪管理测验。4)工作记忆,包括空间广度测验、数字序列测验。5)言语学习和记忆,即言语记忆测验。6)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即迷宫测验。7)注意、警觉,即持续操作测验[3]。在进行测验的过程中,依据患者的状态调整其休息的时间。将进行每项测验的时间控制在5 min 以内。患者MCCB 各项目的评分越低,表示其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越严重。采用HAMD(24 项版)对两组患者抑郁的程度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含阻滞、日夜变化、体重、焦虑及躯体化、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全身症状及绝望感等7类因子。患者HAMD 的评分越高,表示其抑郁的程度越严重。
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单相组患者相比,双相组患者处理速度的评分、视觉学习和记忆的评分、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评分、工作记忆的评分、注意、警觉的评分、社会认知的评分均较低,P<0.05。两组患者HAMD 的评分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MCCB 各项目的评分、HAMD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1 两组患者MCCB 各项目的评分、HAMD 评分的对比(分,± s)
指标 单项组(n=100)双相组(n=100) t 值 P 值处理速度评分 42.65±5.42 37.26±5.16 7.2026 0.0000视觉学习和记忆评分 38.49±4.18 34.76±4.16 6.3249 0.0000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评分 47.46±4.66 41.67±4.64 8.8046 0.0000工作记忆评分 44.46±4.18 40.76±4.14 6.2891 0.0000注意、警觉评分 42.15±4.65 35.12±4.27 11.1356 0.0000社会认知评分 52.65±4.37 48.76±5.23 5.7077 0.0000 HAMD 评分 44.77±5.42 45.76±5.64 1.2656 0.2071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抑郁心境为表现的心理障碍。该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根据该病患者病情发作时的特点,临床上将该病划分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两种类型[4]。单相抑郁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抑郁,可合并有躯体功能失调。双相抑郁也叫躁狂抑郁症。该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情绪波动的幅度较大,可从极度亢奋转变为极度忧伤和抑郁[5]。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诱发因素可涉及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等多方面。患者存在生理节律混乱及家族遗传性疾病等都可引起抑郁障碍。人际关系及社会支持缺失也是诱发抑郁障碍的主要因素。单相抑郁障碍与双相抑郁障碍的相位特征不同,故患者在接受诊疗的过程中可出现病情被误诊的情况,可增加其治疗的难度。目前,有效地识别这两种类型的抑郁障碍是治疗抑郁症的关键[6]。有研究发现,抑郁障碍患者发生的认知功能损害是大脑功能的全面损害,损害的部位主要为颞叶,可导致其出现执行功能障碍[7]。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前额叶存在血流量减少、葡萄糖代谢水平降低等情况,从而可影响其认知功能。因此,在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需重视其前额叶功能缺损的情况,评估其颞叶功能是否异常。颞叶损害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内侧颞叶边缘系统、颞叶皮质和记忆、海马结构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抑郁症患者存在海马体萎缩的现象,且随着其病情的发展,其海马体的体积会逐步缩小。
在2006 年,我国引入MCCB 量表,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翻译、修订、矫正和测试[8]。目前,中文版和英文版MCCB 量表的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同质性信度、结构效度及效标效度基本相同,可满足进行心理状态测验的需求。与传统的认知功能评定工具相比,该量表具有操作简单、用时较少、测验范围广泛、全面等优势。该量表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单相及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缺陷的遗传学机制进行探究,为改善其认知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另外,临床上还可用该量表对这两种抑郁症的亚型进行鉴别诊断[9]。
通过进行本次研究可知, 单相抑郁障碍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严重的抑郁症状及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与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信息处理速度、理解记忆能力及执行能力下降等。双相抑郁障碍可能属于特征性认知障碍。临床上需根据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