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静,孙甲君,任更朴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山东 聊城 252600)
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操作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血流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2]。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常会接受侵入性操作,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此类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3]。血流感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血液感染性疾病。此病的发生是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4]。肠杆菌科细菌是引发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5]。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入住ICU 期间发生肠杆菌科细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5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ICU 住院期间发生肠杆菌科细菌所致血流感染的106 例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56 例,女性50 例,其平均年龄为(43.2±0.8)岁。
参照2001 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具体的诊断标准是:患者的体温>38℃,伴有寒颤症状,且合并以下情况之一:1)患者的收缩压<90 mmHg;2)患者有全身中毒的症状,但无明显的感染灶;3)患者有原发性感染灶;4)患者出现皮疹、皮下出血点、肝脾肿大、中性粒细胞增多等临床表现,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如果患者的病情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进行血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即可诊断其发生了血流感染。
采用VITEK2-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这些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严格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制定的药敏试验判断标准M100-S29 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使用的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采用whonet5.6 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及相关数据。
在这些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共分离出115 株肠杆菌科细菌,包括82 株大肠埃希菌(占71.30%)、25 株肺炎克雷伯菌(占21.74%)、4 株奇异变形杆菌(占3.48%)、2 株阴沟肠杆菌(占1.74%)、1 株克氏柠檬酸杆菌(占0.87%)、1 株彭氏变形杆菌(占0.87%)。
对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此病原菌对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80%,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此病原菌对头孢哌酮/ 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替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敏感率均>80%,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30%。详见表1。
表1 对检出的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
血流感染包括败血症和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和毒素侵入患者血液中所致。此病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菌血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细菌短暂地进入到患者血液中所致。此病患者无明显的毒血症症状。近年来,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有研究指出,在入住ICU 期间发生血流感染的患者中,死亡的患者占20% ~60%[6-7]。
在本次研究中,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这两种病原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导致这两种病原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的原因是其中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菌株所占的比例较高。ESBLs 对于含有亚氨基侧链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单环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均具有灭活作用,从而可使产ESBLs 菌株的耐药性升高。
研究发现,入住ICU 的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是导致患者发生肠杆菌科细菌所致血流感染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应加强对ICU 收治的患者进行管理,严格管控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这是预防ICU 收治的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