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路径*

2021-05-26 09:17:06段春燕丁环宇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院校信息化

段春燕,丁环宇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2016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1],是推动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引擎。目前,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受学校环境、条件和政策及受训教师自身需求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在教师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尚存在困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发展是把新手型教师培养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2]。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更加要求专职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发展模式,建设一支素质高、信息技术强的教师队伍已成为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强化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就必须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探索相应的实施路径。

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1.1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理念需要改变 在2000-2019年,高职院校数量由442所激增至1 423所,在校生人数从100.9万人增加至1 280.7万人,中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3]。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前提,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2010-2019年高职院校现有专职教师从404 098人增长至514 436人,见表1。教师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开拓创新素质及高尚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素质。学历和职称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发展机遇。

表1 2010-2019年高职院校学校数量及专职教师人数

1.2教师发展机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够 目前,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是行政定位[4],且分散在多个院校和部门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对教育规则和学术规则的认识尚有不足,在推进教师发展的专业化方面仍存在问题,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5]。目前,教师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大规模集中培训,培训是通过学习知识、能力、技能而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基本知识、业务能力等,但教师在接受培训后收获不大,或者培训内容适用性较差,难以满足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针对性不足,教师本人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会导致参加培训变为缺少吸引力的重复性劳动,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1.3高职院校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领域上缺乏主动权和内在动力 教师是否可以拥有适当的自主性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组织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大学教师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个人的发展,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本路径应该是自我导向和自我驱动的自主发展[6]。目前,我国主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培训体系,教师被动地接受教学基本功、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培养,但教师的内在需求与渴望被忽视,教师的差异性和自主性被消解。然而,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专业及个人等方面的发展最终需要通过教师本人去完成和实现,因此,在教师发展的相关活动中教师应该被作为发展主体。

1.4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已成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已从传统模式走向数字化、多媒体化和虚拟化,信息化技术能有力推动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作为教学改革前沿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7]。数字资源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教学应用、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化解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但还有部分教师信息化应用模式单一、方法简单,其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路径

2.1转变教师发展机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动学习和个体化学习 转变教师发展机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由专业内容学习转变为重点发展信息能力,重点抓自主发展的理念。目前的高校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技术,已经习惯于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改变。现代化教学平台,如备课系统、学习管理系统、资源库、素材库、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及教学数据库等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然而,部分教师还在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需求带来的转变。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应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掌握现代信息化技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8]。

在学习型社会发展背景下,强调教师的主动学习和个体化学习,教师学习将是教师发展的主导模式[9]。教师的发展不只是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并提升自身的学历和职称,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才能真正获得专业的进步。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升高职教师的发展水平就必须引导教师走向自主发展之路。

2.2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师等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则能从多方面对教学管理者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8],但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足,应逐步改进现存的监控体系结构,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完善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健全教师培训及教学能力发展考核评价标准,从同行、督导、学生等多个维度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10]。旨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教学技能,切实提高师资质量。

2.3利用一切资源进行入职后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对新时期双师队伍建设均有明确的指导与要求。而教师入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入职后自我设计、自我定位的学习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能力培训和比赛、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实践、交流合作等方式都有利于教师获取新知识、新技能。“1+X证书制度”更是要求高职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时掌握岗位所需的新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岗位竞争力,拓宽就业创业领域。

2.4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创新教师发展的组织模式 信息化2.0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1]。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组织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师发展实践模式由集中培训为主转向校内培训、自主研修为主的实践模式,应用网络媒体搭建教师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培训、研讨会、讲座、心得交流、示范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内部资源共享,线上线下交流互动,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专业发展。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现场获得感,促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自身教学技能、专业素养、职业发展的提升活动中,既经济高效,又能扩大教师发展中心的影响力,也有利于常态化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

3 小 结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水平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发展就更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要主动求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自觉加强自身的学习,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才能促使教师专业职业化,教师发展个性化。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院校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