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的四重超越

2021-05-26 12:48顾世春
理论探索 2021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然观价值观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在自然观上坚持实践的整体论,超越了分立论的自然观;在发展观上倡导互促论,超越了对立论的发展观;在生产力观上强调生态就是生产力,超越了征服论的生产力观;在价值观上坚持以人为本,超越了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当下,放眼世界,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然观,发展观,生产力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175(2021)06-0020-05

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们的福祉,关系中华民族和人类的未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人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回应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为我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又开辟了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境界,为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尝试从自然观、发展观、生产力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超越性。

一、自然观的超越:从分立论到实践的整体论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产生活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备受人们关注,引起人们不断地思考,推动了人们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在自然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实践的整体论,超越了分立论的自然观。

分立论的自然观从主客二分的视角把握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存在的,不是一个整体,人在自然之外。主客二分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西方传统主流哲学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黑格尔,不论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不论是经验论者,还是唯理论者,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坚持这种主客二分思想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思想的〔1〕。受这种主客二分思想的影响,分立论的自然观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提升出来,把自然视为与人分立的客体,由此分立论自然观便产生人与自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相互分离存在的认识。分立论的自然观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代以来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持有这种分立论。

在自然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践的整体论。它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人与自然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习近平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360他在反思人类这场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基礎上又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3〕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相依、命运相连的整体。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实践层次上把握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他指出:“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4〕“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2〕360这里谈到的“同自然的互动”“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开发自然”等均为人的实践活动。这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从人的实践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实践机制把握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分立论的自然观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没有反映出人与自然存在关系的真实情形。人因自然而生,并依靠自然而生活、生存。人呼吸的空气、食用的粮食、饮用的水都来源于自然。人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烧的煤炭、使用的机器等生产生活资料也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没有自然,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没有良好的自然,人的生产和生活就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被夺去宝贵的生命。与此同时,人在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如果不善待自然,也会使自然遭到破坏。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休戚与共的整体,不是分离存在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分立论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实情,不仅如此,它还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5〕295。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前所有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不足,它从主体方面理解和把握对象、现实和感性,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即人的实践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实践的整体论,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鲜活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展现了生活在社会中与自然中能动的人的特性。在自然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分立论的自然观。

二、发展观的超越:从对立论到互促论

人们通常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矛盾的、对立的,若要发展经济就会牺牲生态环境,若要保护生态环境就会牺牲经济发展,二者是不相容的。这是对立论的发展观。习近平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6〕这是互促论的发展观。

人们一味索取资源、一味利用自然,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而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这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环,造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立,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这种“对立”使人们形成对立论的发展观。众所周知,18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等推动下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0世纪30年代,比利时发生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了多诺拉烟雾事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20世纪中期,日本出现了水俣病事件等。人类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这种情况进一步强化了对立论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影响下,一些人为了经济发展也主张走“先污染,再治理”“先破环,再建设”的道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倡导限制经济增长,回归原初的自然生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互促论的发展观。互促论的发展观认为,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习近评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7〕223他反对对立论的看法,主张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他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8〕23习近平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两难悖论,找到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双赢的道路。他指出:“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8〕22这告诉我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好发展的思路、找寻好经济与生态互促发展的点、把握好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度,就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协调共进。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这是一个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名字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库兹涅茨曲线”。但后者反映的是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程度比较低,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会由低升高,逐渐加重;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即达到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继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会由高降低逐渐减轻,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同时,这一理论还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影响很大。为了切实实现经济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落空,针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习近平特意提醒人们:“要特别防止这样一种误区:似乎只要等到拐点来了,人均收入或财富的增长就自然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因而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采取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7〕223

对立论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性、互促性,没有摆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前面提到了当下对立论发展观的两种表现(现实中不只这两种):前者不利于本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后者不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是人为造成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自然界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9〕428。保护生态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所需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保障和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不仅如此,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增殖自然资本,提高生态环境的社会效益,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工作、生活和旅游,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互促论的发展观,克服了长期困扰人们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悖论,科学地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把人们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推进到了新阶段,同时为人们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路径。

三、生产力观的超越:从征服论到生态论

生产力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它提出“生态就是生产力”〔10〕。在生产力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流行的征服论生产力观。

征服论的生产力观将生产力视为人“改造”(征服性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把生产力与生态环境对立起来。在征服论生产力观看来,自然(生态环境)只是一种资源,人们通过征服式地劳动活动将这些资源转变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征服论生产力观没有看到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作用,将生态环境排除在生产力的范围之外。其实,生态环境是有生产力作用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能影响劳动资料。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自然是劳动资料直接或间接的提供者。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劳动资料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等。二是生态环境能影响劳动对象。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将促进农作物(劳动对象)的生长;土地贫瘠、天旱地干将抑制农作物的生长。三是生态环境能影响劳动者。劳动者就是人,确切地说,就是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生态环境影响着劳动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影响着劳动者的心理等方面,进而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效率。生态环境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要素,发挥着生产力作用。征服论生产力观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作用有一定的现实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发展,随着机械力的广泛应用,人对自然的改造力大幅度增强,日益凸显,与此同时,“自然生产力”〔11〕370相对不显著,“自然生产力”的作用相对不明显。这使得人们突出地看到人的改造力,而没有注意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作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统一,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作用。在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出现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这成为我国前进中的突出短板,它使生态环境对我国生产发展的约束凸显出来,并给我国生产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损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模式已给世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创伤,世界呼唤保护生态的绿色生产。国内外这些现实促进我们党进一步思考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推动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識进一步深化。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习近平深刻把握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内在关系——生态环境也属于生产力的总体范畴,生态环境与生产力是统一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就是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不是对立的。习近平肯定了生态环境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生态环境不可忽视的生产力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倡导绿色的生产力,反对那种征服式的生产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征服论的生产力观。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地认识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坚持二者的统一性〔13〕,克服了征服论生产力观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做法。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纠正了征服论生产力观将生态环境排除在生产力范围之外的认识误区,重视和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作用。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绿色的生产力,超越了征服论生产力观强调的生产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的绿色生产力是一种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生产繁荣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而征服论生产力观强调的生产力是一种非绿色的生产力,是一种损害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生存根基,杀鸡取卵式的生产力,不利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四、价值观的超越:从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到“以人为本”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尺度(价值标准)、价值追求、价值评价等问题的观点体系。在价值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价值的基点提升到人民上,坚持以人为本,超越了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

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持有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在名字中含有人类一词,但它不是以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中心,而是以个人利益或特定群体利益为中心。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站在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立场上,无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把个人利益或特定群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价值观上,它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个人利益或某一特定群体利益(如某一集团利益、某一地区利益、某一阶级利益、某一种族利益)为中心,把个人利益或这一群体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作为根本价值尺度。这种价值观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原因。

面对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习近平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主张以人为本。习近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12〕。他分析说:“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362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同时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维护人民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保护生态、发展生态的根本和最终归宿,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的内在根据。人民主体地位理论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5〕28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4〕,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的立场作为自己的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民主体地位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在地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习近平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超越了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在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支配下,各种利益主体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追逐自己的特殊利益,不顾人类的整体利益,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大肆掠夺自然,恣意向自然排放污染物。这将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正如前面所说,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不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站在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高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习近平强调:“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5〕他还说:“我們要坚持以人为本,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16〕他倡导:“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17〕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要打破国家、意识形态等界限,站在全人类、全球的立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要兼顾未来发展需要和子孙后代利益,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从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而不是以个人或某一群体的特殊利益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引领下,人们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将尊重和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至少不损害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以有益于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根本尺度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由此将既实现人类发展,又实现生态良好,既推动经济繁荣,又保护好生态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克服了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的价值观的不足,避免了片面追求个人的或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它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有利于实现人类永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观上超越了分立论,在发展观上超越了对立论,在生产力观上超越了征服论,在价值观上超越了以个人或特定群体为本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推进到了新高度、新水平。我国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克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难悖论、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双赢,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思想引领。与此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为世界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步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世界共同努力解决生态危机、奔向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案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敏中.重思“主客二分”——基于主客体关系〔J〕.学术研究,2021(01):7-1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01(03).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N〕.人民日报,2019-03-06(01).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杜尚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 首站到伊春〔R/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23/c1024-28373127-2.html.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23(02).

〔13〕方世南.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8+111.

〔14〕习近平.在二〇二〇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24(01).

〔15〕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N〕.人民日报,2020-09-24(01).

〔16〕习近平.团结合作抗疫 引领经济复苏——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21-07-17(02).

〔17〕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3(02).

责任编辑 吕晓斌

〔收稿日期〕2021-08-2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的双重效应与应对研究”(lnjc202022),主持人顾世春。

〔作者简介〕顾世春(1977-),男,辽宁凤城人,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技术伦理、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然观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价值观(一)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