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团队中新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

2021-05-25 03:29林,陈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导师伦理师生关系

张 林,陈 晖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高校都在积极落实“双一流”建设任务。学术质量提升是“双一流”建设核心,这种创造性工作最终将落实到研究团队上。高校研究团队往往是由导师带领、研究生参与、其他教师协同的具有互补性技术的组织模式,其中师生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它不仅体现了教学伦理,也影响着教学质量,对学术质量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信息化和市场化对师生关系的挑战

长期以来,教育被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改造受教育者的活动,学生被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接受知识。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权威制师生关系就是代表,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师生关系是控制与服从、主导与跟从的非对称和非平等关系。随着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面临着时代的挑战,新型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一)互联网对师生关系的空间尺度提出挑战

信息技术进步扩大了知识交易的范围,促进了主体参与交易,并改变了知识传播类型,对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例如,网络直播课堂、校际资料共享、移动端自助学习服务等,学习空间边界消解与重塑,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物理边界趋于模糊,取而代之的高度互联的学习新形态。学生知识能力可经由多渠道提升,老师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师生关系朝着空间互动、空间共享的关系发展。

(二)市场化对师生关系的伦理提出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提出,知识成为市场交易的资源,拥有知识资源的人可以拥有知识资本,师生关系也随着市场关系在变化。市场功利主义无疑是侵蚀到了师生关系的,一方面表现为“你出钱、我上课”,另一方面表现为“我消费,你服务”,两者都围绕着钱来判断伦理关系,导致在研究团队中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出现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

二、师生关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良性互动关系需要进一步夯实

师生关系的伦理关系是教育关系的前提,趋于一致的师生伦理观才能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保障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研究生教育通常采取导师制,导师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不仅表现在协调好研究生与院系的关系,与各部门沟通协商各项事宜,协助研究生开展社会工作,为未来职业选择铺路,[2]还表现在共同工作、项目研究中。但存在着以下现象:研究生认为导师没有给予充分的反馈,甚至认为少有机会与导师共同工作,没有科研积极性。导师又认为研究生缺乏主动性。因此导师与研究生联系还不够紧密,相互关心、相互认同的良性互动关系还未完全建立,需要调整师生沟通机制,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企业利益化的师生关系逻辑演化

市场经济背景下师生关系逐渐向企业雇佣关系演化,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导师等同于“老板”,研究生视作“廉价劳动力”,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称为“干活”的关系模式已经被研究生们普遍认同。[3]这种单纯强调雇佣的利益关系,否定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教相学的可能性,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情感缺失、师生合作功利化、导师负责不到位、研究生消极科研等负面现象。[4]师生关系与企业雇佣关系最大的区别在于,成熟企业的督导工作是“监督”为主,“指导”为辅,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中的督导行为应是以“指导”为主,“监督”为辅。

(三)导师督导缺失与研究生学术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

导师有职责督导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故导师督导缺失程度对研究生学术绩效产出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5]导师督导缺失处于较低水平时,研究生学术创新的自由空间较大,有助于提升其学术绩效;导师督导缺失过多,导致研究生过分放飞自我,最终迷失自我,偏离正确的科研创新方向,反而降低了学术绩效。因此,采取何种督导程度最大提升研究生学术绩效,需要导师们慎重考虑,因人而异、灵活变通。

三、新型师生关系转型的基本内涵与问卷设计

面对当前师生关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新型师生关系进行探索,定义新型师生关系转型基本内涵,揭示新型师生关系建设内在逻辑,设计符合实践的调研方案加以论证。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多维内涵

沈茜、齐学红从福柯考古学思维逻辑出发,对“师生关系”的三种阐述,形成了系统化的新型师生关系逻辑。“伦理”观下的师道尊严、“知识”观下的主导—主体、“人文”观下的平等对话。[6]教育伦理是师生关系的根本属性,[7]师生之间相互关心、公正对待、彼此认同等伦理价值对师生人际伦理、己群伦理、群际伦理的发展重要意义。[8]这种伦理性通过人际、己群和群际来体现。与社会关系的层次相同,师生伦理关系层次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师生的人际伦理主要体现在研究生个体与导师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己群伦理主要体现在导师、研究生与其所处小环境的交互感受上;群际伦理则是在更大环境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认识与思考。因此,新型师生关系的多元性呈现等级体系性质。陈恒敏认为新型师生关系既具有伦理性,也具有经济性,提出重构一元主义雇佣关系的师生关系新常态,[9]但会导致功利化倾向。[10]

本文认为,师生关系并不是一元化的,而是多元化。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伦理外,具有创造价值的内在属性,即通过知识创造为社会带来价值,这是研究团队的根本,师生关系不是“准雇佣”式合作关系,而是“协同式”的师生关系,即导师、研究生互为价值载体,共同产生价值,分享价值,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价值的来源是劳动,科研价值的来源是创新,师生关系围绕知识创新价值展开,实现创新是师生关系建设和调整的最终目的,任何偏离此目标的举措,都不利于建设新型师生关系。因此,新型师生关系是多维的,具有伦理性、经济性和创新指向性,其中,创新性是判断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指标,有必要基于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指标体系,衡量并研究师生关系。

(二)新型师生关系问卷调查设计

基于师生关系的伦理性、经济性和创新性,本文设计一套新型师生关系度量的问卷指标(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将通过导师和研究生对一系列问题的认识、感受和回答,分析目前新型师生关系的现状,然后提出建设对策。

表1 新型师生关系度量指标体系

续表

对每个提问设置5个选项: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对提问的认同程度越高。

(三)问卷基本情况

本文通过简单抽样的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的方式对问卷题项进行处理,评定分数为1-5分。总共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498份,有效回收率90.5%,研究样本男女占比分别为55.6%和44.4%,硕博占比分别为61.4%和38.6%,受调查者主要集中在20-30岁的年龄段,受调查群体的学科分布前三的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

四、新型师生关系调查结果分析

师生关系主体之间既具有知识传承、创造的同一性,也具有师生关系维度关注的差异性,因此,本文从主体差异角度来衡量师生关系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采用平均数差异分析的方法考察师生、博硕、性别不同群体在师生关系中表现的同一性和异质性。

(一)师生之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采用“导师均分—研究生均分”的形式考察师生差异,负分表示学生更认同,正分表示导师更认同,差值越大意味着导师与研究生在某一问题主观认同偏差越大。表2给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平均得分差距最大和最小的10个问题。

1.学术创新认同是师生关系最坚实的基础

导师和研究生在学术动力、团队关系、学术自信、学术氛围与声誉、学科前景、学术绩效、学术热情、学术自由、学术能力方面认识相对一致。可以看出,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在学术伦理方面分歧很小,知识传递、共享与创造是师生关系共享、共生领域,也是新型师生关系建设的坚实基础。

2.师生关系较大分歧集中在情感和创新价值上,而非经济性方面

在分歧中,学生的压力明显比教师高,而快乐明显低,导师在言传身教和解决学生心理沮丧时候的自我感觉良好,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对老师的信息依赖性降低而情感依赖性得不到对等的关注,这是目前师生关系的矛盾所在。但是在问卷中,关于薪酬的给予,师生有分歧,但并不大,也不是主要矛盾,经济性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并没有表现突出。

3.师生关系的分歧在于对对方的认识

师生认识差距较大的问题集中在对导师的依赖程度、师生关系主动性、学术压力、师生关系传统、师生心理关系、师生情感交流、师生知识关系上。其中导师对师生知识关系认同度明显比研究生认同度高,普遍认为在师生关系主动性更高、更传统、心理上更亲近、情感交流更多;研究生则普遍认为自己对导师的依赖程度更低、学术压力更大、团队冲突更多。总的看来,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导师所处的环境比较稳定,心态平和,而研究生往往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例如能否顺利毕业的不确定性、就业压力的不确定性等,另外学生的人生经历较少,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表2 师生均分差异问题统计

(二)博硕差异

通过“博士均分—硕士均分”,表3给出博士生和硕士生之间平均得分差距最大和最小的10个问题。

1.博士硕士对师生关系的学术创新认同度高

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学术绩效、学术满足感、学术抱负、学术压力、学术能力、学术潜力发挥、学术动力、学术自由、学术交流方面认识相对一致。表明,在学生层面,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对学术的追求、在团队中的价值、自我实现的抱负方面基本一致,为新型师生关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需求方基础。

2.博士比硕士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更加理性,但生活更枯燥

总的看来,博士生在学术上的感受更深刻,而硕士生在与导师的相处关系上感受更深刻。博士与硕士在师生关系认识差异较大的问题集中在学术压力、学术氛围、学校声誉、师生知识关系、学术方向、师生关系主动性、师生心理关系、学术生活、师生经济关系、与导师的情感交流方面。其中博士生普遍认为学术氛围更好、对学校声誉更认同,但学术方向的认同、学术压力也更大、学术生活更枯燥,对科研报酬的感受也低于硕士。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博士生的学术科研任务更重,科研生活单调乏味,所以学术压力也更大。但是博士生的学术周期更长,与导师相处的时间也更长,更善于处理师生关系,能够找到师生相处的平衡点。同时博士生也更看重与导师在学术上的交流和自由,而硕士生相对而言,对学术科研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表3 硕博研究生均分差异问题统计

续表

(三)性别差异

同理通过“男性均分—女性均分”,表4给出男性和女性之间平均得分差距最大的10个问题和最小的10个问题。

1.男性、女性在己群中的自我认知比较一致

男性与女性在师生情感交流、学术压力、学术绩效、学术自信、对导师的依赖程度、师生知识关系、学术潜力发挥、团队关系、师生关系主动性、学术氛围与学校声誉方面认识差距相对较小。这表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师生关系的塑造中,都是从自己在关系中的地位出发来建设关系,希望将关系导入对自我受益的领域。

2.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集中在自我与外界的差异

认识差异最大的问题集中在师生知识关系、学术质量、学术抱负、学术生活氛围、团队关系、学术绩效、工作满足感、学术氛围、学科前景、师生关系主动性、学术热情、师生关系传统方面。其中男性普遍更认同自己的学术质量,而女性思维模式更为发散,感受更全面,普遍认为师生关系更传统、知识关系更密切,对团队关系认同感更高,对环境敏感程度更高。

表4 男女均分差异问题统计

五、新型师生关系建设的途径

(一)落实破“四唯”,为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提供宽松环境

重构师生关系,塑造新型师生关系,政府、高校、个人都是重要参与者,需要履行好各自职责,才能推动师生关系转型。政府需要积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破“四唯”,建立良性的高校教师岗位竞争机制,规避高校之间的科研争夺战和导师任期内科研硬性达标规定,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导师与研究生的管理应遵循合同化,明文条例规定双方职责。新生入校时就与导师签订合约,确定合作关系,这样的管理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相互监督权利实行与义务落实,避免不必要的道德纠纷和经济纠纷。作为导师与研究生提供学术研究与学术生活的场所,学校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师生关系的规则塑造、落实与监管,一切有败师德师风的行为都应被严格监管、严厉惩戒,应用道德伦理引导并约束师生的行为,必要时还需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使其不逾矩不失范,以避免导师在领导团队、处理团队成员经济利益分配上出现低效的问题。

(二)将知识创新上升为新型师生关系质量的基本标准

知识生产是师生关系的共同领域,教育伦理和经济伦理都发生在该场所。导师和研究生是创造高价值的创新群体。知识市场背景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专业知识的功效,专业知识在社会应用场所进行印证、检验、质疑、深化和提高的主体大多数是由他们来承担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了良好的价值。知识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强迫学生尊重知识质量低劣的教师是不合逻辑的,高质量满足不同的知识需求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导师与研究生需要围绕知识创新、生产过程,不断增加经济价值,将知识创新作为衡量师生关系质量的基本标准。

(三)坚守教育伦理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在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但师生关系中教育伦理依然坚固存在。师生关系是校园关系中具有稳定性、秩序性、伦理性的一种关系结构。伴随着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教师主体性更丰富,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者、信息提供者、效果促进者、组织和管理者、伙伴关系,例如培养对世界的兴趣、发现学生的潜能、培养认识世界的独特眼光、鼓励和促进创新等。研究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他们为了追求共同价值而相互协作、促进、渗透,以实现整体的发展。因此,坚守教育伦理,建立多元开放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需要调整相处主体反馈机制,在知识生产之外,注重情感交流、长期交流、双向交流。高校作为导师和研究生所在的最主要的组织机构,有职责为导师和研究生制定一个权责框架,有效指导师生日常行为,应该包含研究生在学制期限内的培养方案,即研究生各个阶段的任务,学院阶段性考核的时间和方式等,还应包括导师的责任明细,如定期指导学生,督促其按时完成考核任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等。师生共同遵守框架细则,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友好伙伴关系。

(四)正确处理新型师生关系的经济性

经济性代替教育性、经济性仅仅表现为金钱的观点不仅偏离了师生伦理规范,充斥过多的功利主义色彩,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实质上是经济性的负面表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合作的,其合作共同目标是科研项目,但是这种合作是非绝对平等的,研究生及其导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博弈。研究生从导师那里获取科研资源和途径,导师需要研究生去具体推进项目进展,他们互为载体,互为对方生产价值。因此,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经济关系客观存在,无法被转移,也无法被取消,但师生之间的经济关系不能取代、只能从属于的教育关系,教育性和经济性需要兼容和相互促进。同时,经济关系并非狭义的当期的金钱关系。从更广义的层次看师生关系的经济性,除了各种有形收益,如补贴、奖励等直接收益,还包括其他无形收益,例如相处过程中双方知识储备增加、处事能力有所提升等间接收益,这些是学生未来收益的知识资本。

(五)重点关注博士生和女性研究者

由于博士群体和女性群体的特殊性,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博士生和女性研究者。博士生在身份认同上存在一定的困局,他们是学生、科研人员,也许是家庭的顶梁柱。在导师的带领下,博士进行科研创新,但是其薪酬水平由无法达到常规的科研人员薪酬,所以需要提高博士生身份认同,强化经济属性的认识,促进博士生创新产出水平。女性研究者身上的“女性气质”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上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情感、情绪的及时反馈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共情程度,还能拉近师生距离,形成“师友”型师生关系。适度增加非女性研究者身上的“女性气质”也能促进新型师生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导师伦理师生关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V eraW an g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