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峰,王秀平
(1.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252800;2.高唐县姜店中学,山东 高唐252861)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1]为了振兴教师教育,国家出台了教育学类本科质量教学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活动,整体提升师范专业的办学水平。
国立教育学院是南洋理工大学的自主学院之一,成立于1991年是作为新加坡唯一的师资培训学院,教育学2019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24位,较2018年上升19名,QS2020教育学排名世界第14名,其教育质量不断进步,其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从国内关于新加坡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乔玉全(1990)、张文军(1995)、李震(1998)介绍了新加坡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及特点,[2][3][4]李桂芝(1999)介绍了新加坡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培养措施,[5]罗文华(2009)介绍了新加坡教师培养的机构、目标、模式等情况,[6]张基益(2009)介绍了新加坡本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培养方式、目标以及课程设置,[7]其课程具有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的特点;赵建梅(2013)介绍了新家坡从招生、教育理念、教育行动策略、师资队伍等方面保障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8]柏毅(2015)介绍了4年制本科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情况(培养机构、培养年限、培养课程、实习制定、评估方法等);[9]杨海鹏(2017)介绍了新家坡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结构及其特点;[10]王吉春(2020)介绍了新家坡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经验、教学助理、教育实习1、教育实习2”螺旋上升的实习体系。[11]前面研究者给出了新加坡小学教师培养从专科层次到四年制本科培养过程不同方面的介绍,缺少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全景式的介绍与分析,本文将从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全景式展示四年制本科的人才培养全貌,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
人才培养目标很好的平衡了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旨在培养在教育职业及相关领域表现优异的,具有全面知识和探究技能的学者和教育家。根据2019-2020人文(教育)/理学(教育)学士学位培养手册,[12]学士学位课程设计实现的人文/理学学术学习与教育领域基础的最佳协同整合发展。
在21世纪教师教育模型中认识到教师能力的培养与教师身份认同同等重要,提出了以价值观为中心的V3SK框架,[13]包括价值观、技能、知识,其中价值观又被进一步分成学生中心的价值观、教师身份认同的价值观、以服务专业和专业共同体为导向的价值观。在此模型之下的,21世纪师范毕业生的能力,由专业实践、领导力与管理能力、个人自我效能感三个维度组成,见表1。
表1 21世纪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师范毕业生能力组成
本科人文/理学(教育)学士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包括8个模块,教育研究、课程研究、学术知识、基础课程、实践、语言强化与学术演讲技能、学术科目、通识选修等课程模块。人文/理学(教育)学士培养计划课程分成三类包括核心课程、限定选修、通识选修。核心课程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课程,包括1门基础课程。限定选修课程是在特定学科中形成特定专业领域的选修课。他们增加了学生教师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或广度。通识选修课程是可以在学校内自由选择的课程,具体学分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本科层次教师培养课程模块学分组成
学生教师将学习有效教学和学校反思实践所必需的关键教育概念和原则。他们还将有机会深入研究教育的一些重要方面。这一模块在四个年级开设的课程如下表,小学教育人文/理学(教育)学士学位的教育研究模块,课程是一致的,都是根据国立教育学院的21世纪教师教育模型和V3SK架构提出,共计19学分,见表3。
表3 教育研究模块课程组成
文学/理学(教育)学士师范生专门研究小学的教学方法。这些课程旨在为师范生提供新加坡学校教授具体科目的教学技能。课程研究科目的选择取决于学生教师的培养方向和学位类别。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包括全科、专修中文、专修马来文、专修泰米尔文、体育与运动科学5个方向。在2016年以前的全科学生可以选择三门课程研究科目,2016年以后全科生可以从艺术、英语、数学、音乐、科学、社会研究,这六门小学课程中任意选择2门,见表4。
表4 课程研究模块课程组成
学术科目模块包括一个学科的内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这取决于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小学人文教育学士课程的学术科目必须是一门人文科目,从艺术、戏剧、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地理、历史、音乐中选择1门;理学教育学士课程方向,第一学术科目必须是一门理科科目,从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学中选择1门,以数学学科作为学术性科目为例,见下表,包括微积分、统计、线性代数、数论、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等螺旋上升的核心课程,本部分还设计了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的先修课程,作为学术研究能力训练的学术训练:数学,合计54学分。
表5 数学作为学术科目课程组成
续表
本课程模块只有一门课程,向师范生介绍生活在多元社会的意义,AMX20A-“多元文化研究:差异的评价与欣赏”-3学分。
本课程主要通过种族和民族的棱镜,但也通过解决阶级、性别和其他社会结构的问题,向学生教师介绍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的含义。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理解多种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所暗示的动态,是获得一个人与社区、社会和更大的世界之间关系的必要视角的重要一步。
实践环节是所有师范生的必修科目。教学实践是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环节逐步深入,包括学校经验、教学助手、教学实习1、教学实习2四个环节组成,见表6,合计18学分。师范生将在合作教师、学校指导教师、高校教师的指导下,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学实践中应用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
表6 实践模块课程组成
该部分的课程使师范生具备了教学所需的基本语言和发音技能,并能成功地完成作业和论文的学术写作。该模块提供2门必修课程,ALS10A-教师交流技能-3学分,ALK10B-学术演讲技能-2学分,合计5学分,在1年级开设。
ALK10A-学术论述技能
本课程将向学生教师介绍学术阅读材料,并教他们如何根据自己选定的学术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写作任务,撰写属于自己的学术论文。本课程将向学生教师介绍学术写作的惯例,包括引用和文献记录程序,并为他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数据收集的专业知识。他们将学习如何产生和发展论点,用证据支持它,并以连贯的方式提出它。此外,他们还将在与学术写作相关的其他活动中获得一些经验,如时间管理和小组合作。
ALS10B-教师交流技能
这是一门实践课程,旨在为学生教师提供必要的口头和书面技能,以便教师在课堂上和与同事、家长和公众进行专业交流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听众和语境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本课程提供机会在现实的学校为基础的情况下动手实践目标技能。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学生教师有机会练习良好的发音,理解有效的发声方式,并反思和自我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这组课程有助于加强小学教学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师范生必须选择的课程研究选择科目相一致的学科知识课程。每一个学科的学科知识课程均为6学分,两个学科课程12学分,见表7。
表7 学科知识模块课程组成
续表
小学人文(教育)/理学(教育)学士学位(2门课程研究科目)必须采取9学分的一般选修课。
鉴于新加坡教育体系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全球教育格局的发展,国立教育学院认识到为21世纪教育发展教师的重要责任。在我们提高教育标准以满足我们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同时,我们的21世纪教师教育也需要发展,以灌输21世纪的能力,培养能够带来21世纪教育理想结果的教师。因此,21世纪的教师教育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实现21世纪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
今天的学习者生活在一个充满科技和媒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的特点是随时随地都能即时获取信息,保持联系的能力,合作的机会以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做出个人贡献。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学习者需要学习如何快速、适当地使用该技术,并必须能够展示一系列与信息、媒体和技术相关的功能性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我们已开发或采用多项学习工具/科技,以配合课程及学习环境的创新设计,在二十一世纪有效地教与学。
1.移动地图:是一个理想的环境感知移动学习APP。有了GPS功能,学习者可以协同添加图钉到地图上,通过捕捉照片和视频记录事件和学习证据,并为其照片进行注释,以实现学习目的。使用mGeo设计的课程要求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并协同工作。自主学习者将探索他们各自的领域以收集数据。之后,他们将开会讨论他们的调查结果。mGeo允许一个“多孔”的学校,因为学习者可以在虚拟和真实环境之间切换。
2.移动视频:是一款移动应用程序,用于NIE项目的翻转学习平台。对于翻转课程,学习者首先使用上传到mVideo上的视频课程来学习该主题。主题被进一步分解为子主题,从而支撑学习。mVideo是学生驱动的,它允许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将在观看完视频后尝试相关的mcq,如果有疑问,可以在app上发布。在面对面的会话中,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和做实际工作来运用他们的知识。这也是一个学习者澄清他们的疑问和解决任何疑问的时间。
3.国立教育学院说得好:是一个多媒体英语语音学习APP,使用常见的口语词和本地例子在句子。该应用保证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权,因为它激励学习者学习如何正确发音,并坚持学习过程中参照音位表自己。本app适用于同伴学习,允许学习者上传自己发音的视频,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进行反馈。
4.GeNIEus是一个通用的学习管理系统(LMS),它为各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启示,包括但不限于协作学习、反思实践和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论坛,学习者可以在网上异步协作;通过黑板协作网络会议,学习者可以同步参与虚拟教室。wiki还允许团队成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出贡献。期刊和博客是通过反思练习提高学习者元认知的特征。当学习者在日志或博客上进行反思时,他们是在反思自己的学习和自我发展。通过以上平台的交流,学生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通过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协作,学生们学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为决策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国立教育学院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无国界的,并支持开放学校的概念,支持无缝学习。无缝学习在各种学习环境中进行,例如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个人和社会学习、物理和数字环境中的学习。借助移动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跨空间学习。通过黑板会议系统或移动视频轻松获取信息,学生可以在实体教室之外学习。
在教师专业认证标准中有四个维度“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特别重视教师师德的养成教育,学生专业发展的能力。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V3SK模型,特别注重教师职业认同,其中职业认同的三个阶段:学生中心的价值观、教师中心的价值观、服务社区与团队,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师价值观培育体系,对于师德养成体系的构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旨在培养在教育职业及相关领域表现优异的,具有全面知识和探究技能的学者和教育家。
从学士培养课程体系组成可以看出,学术课程54学分,学科知识6学分,学术性知识类学术课程占到60/138;师范类课程包括教育基础与政策模块19学分,课程研究18学分,实践18学分,合计55学分,占总学分的55/138。
重视学术知识研究与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学术科目中有6学分的学术训练课程,为期1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师范生的问题解决与沟通能力。在教育基础与政策模块,设置教育研究课程,师范生将与学院导师一起完成一项有关教育主题的研究项目,了解研究背后的科学方法;学习设计,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对研究进行更批判性的思考。
国立教育学院实行严格学业预警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业表现,实行预警、查看、学业终止的处理结果,比如如果一个学期成绩绩点低于2.0,学业预警;连续两个学期成绩绩点低于2.0,学业查看;如果第三个学期绩点仍然低于20.,或者最后一个学期绩点低于2.0,学业终止。将会发出学业终止信。
尊重学生的权益。学生可以对上诉处分提出申诉:申诉必须在学期结束后的一周内提出;每位学生只有一次申诉机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实行成绩绩点计算豁免制度。2014-2015年开始,最多有六门在一年级第一次尝试时成绩不合格的课程将被排除在成绩绩点计算之外。6门课程的豁免资格仅仅在一年级第一次学习时有效。所有学习的成绩,包括那些免除绩点计算的成绩,都将保留在成绩单上,这种处理方式给予学生一次容错的机会,又不失警示作用,值得我们去学习。
学生教师了解学术和教育研究的目的、过程和结果;专注于设计、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学术研究是挑战他们对内容专业化的理解,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为了保障这一能力的实现通过开设教育研究、学术训练课程,对于优秀学生开始设本科生校园研究经历项目。
1.教育研究课程是国立教育学院强化文学学士/理学学士(教育)课程的一项核心3学分课程,于公元15/16年推出。这门入门研究课程是为三年级的学生提供的。它为学生教师提供了一个机会,当他们探索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和体验教育研究的过程时,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师们将进行指导。
2.学术训练课程
学术活动为学生教师提供在学术人员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它让学生教师有机会探索常规课程中可能没有涉及到的主题,并研究和解决与这些主题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个学术练习能让学生教师进一步磨练他们解决问题和沟通的技巧。
3.本生科校园研究经历
本科生校园研究经历是在整个大学中面向本科生的研究项目,旨在培养本科生中的研究文化。这是一个在其他地方没有的独特机会,让南洋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触摸、感觉和体验研究。URECA的机会是由邀请和只有最有学术能力的二、三年级本科生。这些本科生将获得梦寐以求的“南大校长及研究学者”称号。
期望对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分析,能够对疫情冲击下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有所启示,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