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彦斌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和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需要适应工作岗位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准备与心理准备特点,突出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使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发挥到最大效能,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2-0176-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各项事务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而对于大学生而言,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套件及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必备技能[1]。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就业岗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跟紧岗位需求的步伐,动态地进行学生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研和分析,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学习准备和心理准备的特点以及职业能力需求,合理运用教学载体,采取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 课程性质与教学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在大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学生人数多、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点多、专业技术应用覆盖面广、教学难度大等特点[2]。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各类工作岗位中熟练管理电脑的软、硬件资源,具备小型网络搭建与管理、电脑周边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数字资源管理与常用工具软件使用、办公软件应用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已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也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前导课程。
1.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课教学中存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留下隐患[3]。在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若干教材进行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一是课程内容设计相似度高,同质化严重,忽视不同工作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的差异。各个版本的教材均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先导,以Windows操作系統为基础,把Office软件应用作为教学核心,用Internet、多媒体技术应用、简单网络应用等作为扩展内容来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不符合各类工作岗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差异化需求;二是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大而全,注重课程自身体系完整而忽略各专业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以现行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第一章为例,按照计算机的概念、应用、特点、发展历史、发展趋势、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等结构来进行的课程设计,占据了教材很大的篇幅,过度的追求理论体系的广度,而未考虑学生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三是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却始终落后很远。
1.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3.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现状
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低,尤其是实行单独招生政策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生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较为被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更是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学生上课精神涣散,技能训练散漫,无法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需求,部分院校采取了考证的考核方式,学生只学习考证题目,对计算机技能训练得少,造成以后处理工作中需要的计算机应用事务能力差,学习过于机械。
1.3.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一般由各院系的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由于课程性质和地位、实训机房的条件、学生的学习心态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教师教学设计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在教学组织上,教师机械性地先做一遍“操作示范”,然后学生在电脑上模仿着做一遍重复的内容,一部分学生“规矩地”按照教师的步骤完成任务,却无从知晓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做是为什么,另一部分学生却将电脑当成了游戏机,全然不理睬教师布置的任务;三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需求,培养目标不明确。很多教师只是机械性地将教材上的内容讲授、演示,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2 基于岗位需求的模块化课程设计
2.1 设计思想
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中面对计算机技术应用情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岗位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内容设计应以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为目标。
2.2 设计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计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需求分析入手,列举并整合岗位任务需求,形成岗位任务需求群,确定未来工作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需求。将工作需求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教学模块,由各专业院系来确定本专业学生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再由教师根据工作情境来设计各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进而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
2.3 设计过程和内容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和重构[2]。通过对高职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计算机技术应用需求的调查和访谈分析,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块划分。根据不同类别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需求汇总,结合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划分出16个常用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8学时。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规划学时为64学时,各专业在开设此课程时由系部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8个教学模块。
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研究
有效地进行模块化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需要从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考核体系等几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
3.1 基础教学设施配备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情境来自真实的工作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工作过程的探索和强化,因此,基础教学设施要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接轨,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技能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根据16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规划,需要配置相应的实训室。
3.2 师资的配备与组织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模块化教学下,改变以往一门课程全部由一名教师担任的形式,每名教师根据各专业的教学模块选择情况负责1~2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教师与所负责模块的实训室相关联,选课的学生按照教学安排在各实训室依次进行训练,直至8个教学模块的学习任务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只需要1~2个模块8~16学时的备课任务,然后在各个班级的学生中循环授课,在配备教师时,发挥教师对特定教学模块的教学优势。这样的教学资源配置,教师的备课压力减小了,负责的教学模块循环重复次数多了,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丰富教学组织过程,以提供更优秀的教学服务。
3.3 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需求,教师要从岗位工作情境中提炼出普遍适用的工作流程,将工作情境有效地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深刻理解工作情境中的工作流程,掌握相关的技术要点。
在教学组织方面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依据,按照指引学生分析问题情境、工作方向决策、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和调整计划、评估工作成效的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项目的引导和组织。每个教学模块8小时设计3~4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之间要体现知识和技能的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第1~2个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步骤与方法,后面的学习情境则由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4 讨论
在这种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下,对以知识体系来组织的计算机应用教材进行解构,利用岗位工作流程的工作方法来进行重构,是一項非常复杂的工程。在课程开发环节需要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认真研判每个教学模块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师。在教学实施阶段,需要基础教学设施的大量投入,建设支撑各个模块教学的专业实训室,在教学安排上,则需要各个院系制作动态的课程安排表,以满足学生自由选修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模块的需要。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工作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模块的培养方向,随时需要教材进行修改和补充,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由于选修教学模块的差异,也要经常变换上课地点,容易引起教学地点和教学时间上的冲突,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解决和完善。
5 结语
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对现阶段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项教学改革研究,涉及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两个层面。在教学改革层面,先是改变传统的一门课程一个教师的配置形式,每名教师只负责1~2个模块的教学,由若干教师来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学实施层面,采取“作业流水线”的组织方法,每名教师负责指定实训室授课任务,学生在各实训室中依次完成学习训练。教学以工作情境为载体来设计学习情境,按照工作流程的主线来设计教学组织过程,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少榕.基于实际应用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6):66-68.
[2] 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4,88.
[3] 王军平.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双模块群模式和差异化教学[J].科技信息,2009(26):716-717.
【通联编辑:李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