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联动: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策略

2021-05-23 12:13费红辉钱旭初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职院校

费红辉 钱旭初

[摘 要]建设具有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双重维度的学习型社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文章回顾“学习型社会”的有关研究,分析高职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对已有的“三区联动”模式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型社会建设视阈下高职教育参与“三区联动”模式的路径,对高职院校开展“三区联动”模式的参与主体和机制运行原则进行探索。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职院校;三区联动;区域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1)01-0052-05

一、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关于“学习型社会”,我国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厉以贤将“学习型社会”定义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顾明远将“学习型社会”的实质概括为“以学习求发展”[2]。吴康宁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提出“改造学校自身、挖掘与发挥整个社会的教育潜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在其‘人生时时刻刻都可以进行学习、分享及关怀,是学习化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3]。“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被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让学生接受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来体现其社会服务职能[4]。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性等特点,使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5]。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生產、建设、服务、管理等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使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决策、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由此,服务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如何优化高职校区、公共社区和科技园区互动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议题,也是关系到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三、高职院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定位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该方案的发布预示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进入了关键期和加速期[6]。由此,“特色高水平”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是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定位。

(一)内涵发展是高职院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伴随经济发展模式的更新,许多高新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被引进,对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打造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实用性人才。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势在必行。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学者朱厚望、龚添妙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为“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型”“技术技能型”五个阶段,并论述了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宽厚与专精结合”“人文与技术并重”“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7]。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专业建设是龙头,是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支撑。特色高水平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选择科学的专业发展策略,深化内涵建设,培育办学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8]。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内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主要指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办学条件、国际化及文化建设等要素的“优质”“卓越”等[9]。从以上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逐渐由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二)开放发展是高职院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坚持开放发展,无论是一般意义上大学的开放,还是特指由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升级而来的“开放大学”,都应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己任[10]。开放发展,是在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的共同作用下朝着一定的方向和目的性的演进,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本就是社会整体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社会发展之中,其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就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满足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11]。从服务社会发展角度出发,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坚持开放性发展,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业、社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各种社会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工作必须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由规模式扩张发展到内涵式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发展所需经费在不断增长。开放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扩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扩大高职院校办学的社会影响,让高职教育的资源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得到合理配置。坚持开放发展,让高职教育资源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服务能力两方面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根本要求。

四、三区联动:高职院校服务学习型社会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为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区、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三区联动”是高校校区、公共社区与科技园区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园区与校区、园区与社区、社区与校区的两两互动,同时还可以在区域内建立起“园区—校区—社区”三方互动的立体机制,为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服务。

(一)已有实践与评价

“三区联动”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互动发展模式的区域创新网络,实践源于2003年,上海市构建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时提出的城市创新体系的新形态和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路径,主要包括“三区融合”和“联动发展”两层涵义。“三区融合”是指地理上紧邻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二者所在的公共社区之间在资源和功能上紧密结合;“联动发展”是指三者在共同目标指导下,通过资源共享、功能分工、协同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创新集聚,从而强化和提高各自以及整体的创新能力[12]。其基本构想是通过推动高校发展,发挥溢出效应,实施科教兴市与构建和谐社区有机融合;目的在于通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功能融合与联动发展,更为有效地动员各种要素,推动高校集聚区发展,激发区域全系统创新。

在天津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三区联动”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居住社区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农业园区为基础,消除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其实质是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与组合[13]。此举措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农村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壮大区县经济实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天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已有的实践中,“三区联动”均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理论。上海市“三区联动”是大学校区(特指研究型大学)、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特指市的直属行政区,尤其侧重于政府职能)之间构建的新型互动关系,天津市“三区联动”是城镇化进程中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之间经济要素的分工与组合。与两者“三区联动”不同的是,高职院校“三区联动”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未有上海市高校集群效应的顶层设计,也未有天津市在联动实质上的清晰把握,高职院校实施“三区联动”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述,但形成院校集群效应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顶层策划及各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已有的“三区联动”实践为高职院校融入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借鉴路径,高职院校通过与居住社区、工业园区构建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做到高职院校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内外部协调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鮮血液。

(二)高职院校“三区联动”模式的探索

加强校企合作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之后,推进职业教育量质并举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发展理念本质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更偏重于经济层面的合作。“三区联动”开创的这条经济创新之路起到促进文明发展的作用[14]。因此,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学校立德树人的功能,服务居民精神文明建设和地方文化发展。

1.参与主体的边界与开放

上海市校区、园区和公共社区开展“三区联动”,运行机制较为成熟,已形成了以政府规划为主导的制度性联动模式、以市场策略为推动的功能性联动模式和以打破文化界限为切入点的生态性联动模式。上海市“三区联动”实践模式的多样性,主要基于不同公共社区的历史发展特点,充分体现了校区、园区、社区三方之间互动模式的多样化。大学城区同社区的联系并非天然,需要有意识地通过相关模式选择和机制设计来加强其根植性[15]。在开展“三区联动”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校区、社区、园区三方的特点,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色,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各方优势,兼顾各方利益,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运用主体分析法对参与“三区联动”的校区、园区和社区进行分析,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高职院校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因素,通过知识的生产与转化、教育资源的对外开放和学习文化的传播,与园区、社区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新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园区发展而言,市场逻辑是核心的评价标准,经济因素是园区重要的影响因素。园区在遵循市场逻辑的同时,赖以作为园区企业竞争力源泉是其所掌握的技术因素,园区作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生产,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以此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载体。公共社区为校区与园区提供了配套的公共服务,为人才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是校区和园区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场所和服务保障,将高职院校文化和园区科技内化为社区发展的核心内涵。

“三区联动”模式的运行机制应首要考虑各方主体的发展需求和输出能力。高职院校、园区与社区的联动融合发展,不应局限于某一所高职院校、某一个园区与某一个特定社区,其联动范围也不应局限于某一高职院校或园区的辐射范围,在强调“三区联动”的同时,不应忽视校区与校区、园区与园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三区联动”模式应该立足开放,推动各方面多层次的联动。

2.联动机制的原则

“三区联动”模式包含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两个层面[16],不仅是校区、园区、社区的简单空间整合,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调整过程,能否达成联动、如何达成联动,关键取决于如何从实践中提炼形成能够兼顾各方的全新运作机制。此外,“三区联动”模式涉及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城区园区功能定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谐社区建设、郊区城市化等多方面,因此,高职院校与社区、园区的融合,是当下构建区域学习型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决策。

(1)联动性原则。联动性原则是“三区联动”机制的首要原则。为了达到联动性的要求,“三区联动”模式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保证“三区”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打破原有的藩篱,整合各部分之间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职能,形成构建区域学习型社会的合力。二是“三区联动”机制需要保证信息、资源在园区、校区和社区之间的联动,通过有效的渠道达成信息的相互交流、资源的相互共享;社区、校区、园区之间要加强“政府与社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的融合,园区应主动与社区、校区沟通“三区联动”的相关职能、职责,平衡“三区联动”各方,提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平台。三是“三区联动”应保证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资源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共享,当然这种资源共享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基础上。联动性原则表明在建设区域学习型社会时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措施等,保证“三区联动”能够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合力。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表明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三区联动”机制主要通过体制、制度、措施、程序等一系列安排体现出来。“三区联动”机制首先需要构建联动组织机构,保证“三区联动”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在构建“三区联动”组织机构之后,要对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权责分配,保证在构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三区联动”组织机构发挥决策作用,“三区联动”机构和各主体发挥执行作用。其次,要使“三区联动”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要对信息联动、资源共享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要制定好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合作框架;建立相关的联动激励和约束机制,对积极参与“三区联动”的各方面力量实行奖励,同时要加强机制建设,对多元主体的行动进行约束。再次,要建立健全“三区联动”机制的法律法规,为各参与主体联动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实现学习型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后,要通过权力分配机制、文化分配机制和信任机制来构建多元主体的“三区联动”网络,实现学习型社会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3)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是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三区联动”机制的基本内核。在构建“三区联动”机制时,一方面要注意常态下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对非常态下园区、校区、社区参与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相关程序作出科学设计,因为联动发展是对各类建设学习型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合力大小与各作用力的配置科学与否相关。有效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区域学习型社会建立联动机制自身的特征提出来的。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机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联动的参与主体多元、涉及利益范围广泛,要真正做到有效建设学习型社会,在构建區域学习型社会建设“三区联动”机制时,必须保证决策的有效性、联动的有效性和建设的有效性,各方主动承担应有责任。

[参考文献]

[1]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3.

[2]顾明远,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4.

[3]吴康宁.破除学校神话 走向学习化社会[J].教育学报,2017(5):121-128.

[4]王为民.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定位及途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5(5):21-23.

[5]张志强,唐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不足与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8(9):55~58.

[6]李德方,孙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要解答的三个命题[J].职教论坛,2019(4):24-29.

[7]朱厚望,龚添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再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66-70.

[8]杨卫军,任江维.归核化: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32-36.

[9]赵居礼,龚小涛,贺建锋,吴昊.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内涵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46-50.

[10]吴进.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面向社会教育的转型发展[M].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9:13.

[11]朱雪梅.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变迁的理论视角与解释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16(2):51-55.

[12]夏光,屠梅曾.“三区联动”的内涵、机制剖析及理论演进脉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9):102-108.

[13]张贵,韩彦清.城镇化进程中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天津华明示范镇“三区联动”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1(25):37-39.

[14]黄春香.从“三区联动”谈美国高等教育创新经济发展之路[J].煤炭高等教育,2007(5):99-102.

[15]屠启宇,苏宁.创新城市建设中的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发展模式与机制——基于上海案例的研究(下)[J].中国名城,2009(8):10-18.

[16]顾登妹.学习型城区建设“三区联动”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6.

[作者简介]费红辉,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处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社区教育、终身教育;钱旭初,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

[责任编辑 王 茹]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高职院校
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探讨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试论发展继续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