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看庄子思想

2021-05-23 13:48姜亚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姜亚芳

摘要: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经典著作有《养生主》、《逍遥游》等。庄子的思想主张为“无为而治”,他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游刃有余的语言应用,可以将那些寓意深刻、无法言说的哲理描述得别有天地。人们将庄子的著作称作“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但有大部分人都认为庄子得过且过,逃避现实,似乎与我们当今提倡的努力进取,迎难而上的思想格格不入。今天,我就以高中课本中《逍遥游》为例,通过几个问题来粗浅地谈谈自己对庄子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庄子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20-0029

一、庄子是真的“无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庄子是一个有着大胸怀,而且重视小积累的人:在《逍遥游》开篇的鲲鹏之变这部分内容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实,鲲有另一种解释,是鱼子,由此可见,鲲无论多大,它终究还是由一粒鱼子慢慢长大,在此期间,它还会有被其他动物吃掉的风险,正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它不知经历了多少苦难,优胜劣汰,最后才长成不知几千里的大鱼,这是一个从小到大的成长,是一个慢慢积累演化的过程,这是符合庄子顺从自然规律的思想的。后来,鲲不满足于现状,又化而为鸟,心怀大格局,引起人的高度敬重,其需要双翅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浪涛,乘风盘旋而上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才能往南海飞,虽然鲲鹏很大,但它褪去鱼鳞,长出羽毛,褪去双鳍,长出翅膀的过程,以及它为了飞翔所做的准备,都是非常艰难的,是化蛹为蝶后的破茧而出,大鹏鸟一飞冲天非潇洒,厚积而化真功夫。由此可见,庄子并不是多数同学所认识的“无为”,并不是脱离了主观能动性的无为,而是一个十足的实践派。因为不积跬步,又怎么至千里呢?不经磨难,又怎能随随便便成功呢,毕竟自由在高处。可是做到这些,就真能飞到南冥吗,非也。还要依靠六月息,这也可以看出成功还需要天时地利,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庄子的天道思想。

其实,《庖丁解牛》中便将庄子的天道思想完全展现了出来:“庖丁所追求的是道,早已超过了一般的技术。他起初在宰牛时只能看到一头完整的牛;三年之后却再也不能看到完整的牛了。庖丁用精神与牛接触而不是用眼睛去看,虽然暂停了感官但精神却仍在活动”。庖丁解牛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就是他持续蕴蓄、不断实践,最后熟能生巧,技经肯紫之未尝,用了十九年的刀,但刀刃却如刚磨过一般锋利。掌握事物规律后便可得心应手,避开人力不可为的复杂的主要矛盾,我们还能说庄子“无为”吗?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是何等的智慧。

二、在《逍遥游》中作者写到了蜩与学鸠,是為了说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逍遥游》中提道:“北方海中有一条叫作鲲的鱼,鲲的身体大至几千里;化成鸟后便叫作鹏。其脊背长至几千里;它飞翔时的双翅就如天边的云”。在描述完鹏这个不可思议的大鸟后他又描述了两个小虫蜩与学鸠“我们奋力飞翔,若碰到榆树与檀树便停下,飞不上去时便直接落地,何必要飞到九万里的南海呢”。学生在理解上述句子时经常认为其表达的是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认为是两个大小格局地对比。我们都知道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是齐物。也就是主张消除万物之间的分别,消除大和小的分别,消除善和恶的分别,消除你和我的分别,消除贵和贱的分别。那么这样一种哲学真的会通过描述两个极端的大小格局地对比来表现出一种对大的肯定和对小的否定吗?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那么这篇文章究竟想说什么呢?我认为“天空如此湛蓝,这真的就是其原本的色彩吗?或者是其太过辽远无法望到尽头?鹏从空中向下看也就如此罢了。”这句解释能够表达,因此鹏向下看到的景象与地上的人向上看所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所以蜩与学鸠之前说他们没有必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中去,原因是因为他们眼界有限,不知道天之苍苍,所代表的是什么?但其实在大鹏的眼里,地面也是苍苍茫茫的颜色。对于他来说,他也不能理解蜩与学鸠的世界。这就代表了庄子哲学很重要的一种思想,就是人与人之间是无法理解彼此的。不光是小的不能理解大的,大的也不能理解小的,他们之间是因为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而互相不理解的。所以庄子其实并没有对互相不理解这件事本身做出批判,同样也没有对大和小本身做出评判。庄子只是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局限的存在而已。局限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庄子的题眼,是庄子发人深省的哲学观和人生观,但从其著作中用准备食物的时间来影射蜩与学鸠仅仅是起飞和降落这一行为,能够得知庄子确实非常不屑蜩与学鸠,那么既然大鹏和蜩与学鸠是因为身处不同的世界而互相不理解的,那么为什么庄子要嘲讽蜩与学鸠而不嘲讽大鹏呢?我认为这是他们的态度,蜩与学鸠笑之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我们能感受得到他们带着一种洋洋自得的情绪,他们不但无知而且无知于自己的无知。所以庄子贬低的不是小,而是小而不自知,同样,庄子贬低的不是局限,而是处于局限当中,却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比喻,蜩与学鸠因为格局所限,不能理解大鹏的世界。那么我们人类又何尝没有局限呢?《逍遥游》的第二段表达:“上古时代有一种名为大椿的树,它将八千年视为一个春季,八千年视为一个秋季便是长寿,但是七百余岁的彭祖还是因为长寿而出名,所有人均想与他对比,岂不可悲!”这段话讲到了大之外还有更大,长之外还有更长。宇宙如此广阔,时间也没有尽头,所有人都是非常微小的,局限的呢?我们刚刚说到的局限更多来自生命的短暂,这是人生固有的局限。除了生命的长短有局限外,人类还在生死、认知、环境等方面有局限,这些局限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永远不可能真正互相理解。庄子要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就像庄子在《秋水》中提道:“不要与井底之蛙讨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会因为狭窄的居所而受限”。

庄子于《肩吾问于连叔》中曾表达:“连叔所讲,盲人无法欣赏文章的美观,聋人无法听到钟鼓的乐声,但仅仅是在人的躯体上有聋与瞎吗?在智慧上也有啊!”在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之后,我觉得其是将局限观点进行了升华,有一部分人生来便是残疾,有些局限先天就注定的,与人无尤。局限之所以是局限,就是某种程度上个人的极限了,不是她不想突破,是他突破不了。而别人的局限不是我们自己的局限,认清自己的局限,认清他人的局限从而了解自己与他人因何而局限,进而帮助自己,帮助他人打破这种局限,摆脱精神上的残疾,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庄子对局限的客观认识,更是他对局限理解的升华,或许也是对我们现在“团队合作”“合作共赢”的最好解释吧!

庄子尊重、顺从自然规律,能够客观认识自我,他的道就犹如一剂良药,让无数身处黑暗的人走出低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辞官后归隐田园,虽然贫穷但却坚守节操,洁身自好。

参考文献:

[1]赵亮.从《逍遥游》中看庄子的“游”与“自由”关系[J].北方文学:中,2013,000(011)

[2]高梓原.从《逍遥游》看庄子的精神自由[J].当代青年月刊,2015.

[3]黄立婷.庄子思想探微-由《逍遥游》看庄子[J].教育艺术,2014,000(003)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