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考·表达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1-05-17 02:54耿恒考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215021
中学数学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角形建构建模

耿恒考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215021)

1 基本情况

1.1 授课对象

学生来自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八一中学普通班,基础较好,有一定的数学抽象能力、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1.2 教材分析

所授内容为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5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整章内容为三角形,教材上设置的内容分别为认识三角形、图形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等五节内容,其中认识三角形涉及三角形构成元素的关系(三边关系、内角和)、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等;图形的全等涉及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涉及SSS,ASA,AAS,SAS等四种情况;用尺规作三角形涉及两边夹角、两角夹边、三边等三种情况;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是对前面章节内容的综合应用.教材上的内容是按常规的概念—性质—判定—应用的顺序设置的,从应用对象来看,用尺规作三角形属于数学内部应用范畴,通过作图体验、叠合比较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而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是指向现实世界的数学外部应用范畴,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建构合适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抽象—建模—求解—验证”的数学建模过程,能建构三角形全等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三角形全等)求解.

教学难点 测量方案的设计与说明.

2 教学过程

2.1 回顾旧知,明确方向

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回顾旧知,再现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等,从数学的应用视角引出本课研究主题——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2.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图1

情境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图1).在不能过河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来这样一个办法:他面向碉堡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了自己所在岸上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的距离(图2).按这个战士的方法,能够测量出我军与碉堡的距离吗?

图2

设计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构合适的数学模型求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这里以一个源于现实的故事为情境,明确待解决的问题,驱动学生自主经历实际问题求解的整个过程.教学分三个阶段实施:一是弄清实际问题(测量碉堡与阵地距离,无法直接测量),二是建构数学模型(全等)尝试求解,三是验证计算求解的合理性.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情境,为学生正确建构模型奠定基础,比如“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保持刚才的姿态”是怎样理解的?从数学的眼光来看,对应的是线段相等还是夹角相等?这些问题是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关键.教学中应先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阅读理解上的困难.需要说明的是,战士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估测,不是准确求值,这里只需正确说明测量方法的原理即可.

2.3 建构模型,解决问题

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战士测量办法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吗?

教学预设 已知:如图3,在△ABC和△DEF中,AC⊥BC于点C,DE⊥EF于点F,AC=DE,∠A=∠D.求证:BC=FE.

图3

设计意图大部分学生对战士的办法表示认同,那么如何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特别是说清楚其中的道理,有一定挑战性.此时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所研究的问题,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符号化,转入数学内部来研究,使其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形成数学模型的活动过程,尝试用数学眼光观察、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建构数学模型,阐释测量办法的合理性,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

2.4 活动探究,类比迁移

活动1 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

如图4,A,B两点位于我们校园内一池塘的两端,小明同学想用刻度尺和绳子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但绳子不够长,你能帮他设计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的方案吗?请说明方案的设计原理.

图4 图5

教学预设 学生会给出如图5所示的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呈现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现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进行解决,在充分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基础上,由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展示方案,教师适时点评(方案多样,利用三角形全等设计方案,合理可实施即可),再介绍教科书上“叔叔”的测量方案,鼓励学生观察 图4,思考并说明这种测量方案的道理,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理由(推理).

活动2 测量河道两岸的距离.

如图6,要测量河道两岸两点A,B间的距离,可用什么方法?请设计方案并说明这样做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在活动1中,学生解决了测量两点都可以到达的实际问题,这里呈现的实际问题是测量有一点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包含两种不同的位置情况,问题求解的难度有所提升.通过一题多变的设计,帮助学生抓住全等模型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活动3 测量外墙两点的距离.

图7

如图7,一座大楼相邻两面墙,现需要测量外墙根部两点A,B两点之间的距离(人无法进入墙内测量),请你设计测量方案,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测量对象的两点都可以到达,到只有一个点可以到达再到两点都不可以到达,实际问题情境的设计遵循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原则,驱使学生的思维螺旋上升,体会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再次经历数学建模活动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当堂反馈,巩固提升

图8

如图8,一条输电线路跨越一个池塘,池塘两侧A,B处各立有一根电线杆,但利用现有皮尺无法直接量出A,B间的距离.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出A,B间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当堂解决,是反馈课堂学习效果的有效路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多样性,对于学生的方案,采用展示互评的方式进行,教师实时点拨、追问,以增强学习效益.

2.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略)

3 回顾与反思

3.1 教学设计的立意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化处理后,转化为数学内部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予以解决,这个活动过程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学的桥梁,面对实际问题,通过观察从现实世界向数学内部看,思考用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数学建模与应用题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节课教学设计立意于数学建模活动过程,使学生在建模活动、探究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本节课先让学生回顾旧知,系统梳理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数学学习的一般路径(概念→性质→条件→应用)自然引入课题.接着从创设情境—建构模型—探究活动—当堂反馈—小结作业等环节逐步展开.在问题情境设计方面,整节课设计了1个情境和3个探究活动,以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活动中的3个问题情境遵循了横向关联、纵向深入的设计理念,呈现不同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拾阶而上,在三角形全等模型的建构中发展数学建模能力.在探究活动目的方面,不能满足于学生正确设计出测量方案,利用三角形全等模型解决问题,还应关注学生的方案说明,即用数学思维思考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以检验全等模型建构的合理性,不断优化数学模型.

3.2 教学反思

(1)在观察中转化

图9

学习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何用?本节课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促进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炸碉堡”问题呈现后,在介绍战士的办法之前,应鼓励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尝试寻找测量的办法.事实上,随着数学知识学习的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更多,就现阶段而言,学生自主想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是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实际问题的基础,值得肯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通过观察将“炸碉堡”问题先转化为点到点的距离问题,再根据战士的身高(边)及与地平面的位置(垂直)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帽檐调整视线(定角),最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ACB=90°,AC可测量,∠BAC确定,求BC(不可测)的长(图3).又如“测量外墙两点的距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图9,已知OA,OB的长可测量,求AB的长(不可直接测量).

(2)在思考中明理

人的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之达到对客观规律、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2].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上下功夫.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尤为注重学生的说理,教学中通过自主思考、设计方案、交流展示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活动,经历观察、抽象、转化、归纳、设计、比较、优化等思维活动过程,阐释方案,说明原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比如“炸碉堡”问题中战士想出的方法能够测量出我军与碉堡的距离吗?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经验背后蕴含的数学道理,即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说明测量方法的合理性,在推理中明晰原理.

(3)在表达中建构

数学学习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从问题解决的视角看,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是对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狭义上的诠释.从人的发展的关键能力来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系统进行表征,建构合适的数学模型并求解,检验后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将是人终生发展的必备技能.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建模活动过程,在引模、建模、解模、验模中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比如“平行河道两岸的距离”测量问题,是一种源于真实生活的现实情境,将其数学化表达转入数学内部研究就是要解决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可达其中一点,两点间距离无法直接测量),并建构三角形全等模型尝试解决(图10).

图10

[1] 马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8-189.

[2] 罗敏娜.中学数学思维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猜你喜欢
三角形建构建模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建构游戏玩不够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