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川,常 华,豆松萌,李 恒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肝门部胆管癌为产生于胆管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亦有Klatskin瘤之称,通常位于胆囊管开口部位以上胆总管以及左右肝管,有调查显示,肝门部胆管癌占所有胆管癌疾病60%~70%[1-3]。当前,临床认为唯一可能得到比较长生存期方式为根治性R0切除术,但是手术操作会加重肝损伤,增加患者病死风险,故术前胆道引流受到了多数临床医师认可[4]。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BD)与经内镜胆道引流(EBD)均为术前胆道引流相对常用方式,本文以8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PTBD与EBD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及安全性。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按照引流方式差异分为PTBD组(n=48)与EBD组(n=32),PTBD组男27例,女21例,患者年龄38~78岁,平均(51.48±6.02)岁,合并症:乙肝感染9例,肝硬化8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4例;黄疸时间(12.13±1.76)d,肿瘤分型:Ⅰ型10例,Ⅱ型13例,Ⅲ型16例,Ⅳ型9例。EBD组男19例,女13例,患者年龄40~79岁,平均(51.63±6.09)岁,合并症:乙肝感染5例,肝硬化4例,糖尿病4例,高血压3例;黄疸时间(12.05±1.72)d,肿瘤分型:Ⅰ型6例,Ⅱ型8例,Ⅲ型13例,Ⅳ型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PTBD组采取PTBD方式:采取1%利多卡因(福建南少林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5020012)局麻后,然后通过B超引导,于拟引流侧相应胆管系统插入套管针,并在回抽出胆汁后,将准备好的导丝放入胆管里面,拔除穿刺针后,放入8F造瘘管,完成接袋引流操作,详细记录患者胆汁引流量,如果引流管堵塞,则需冲管或将其更换。EBD组采取EBD方式:对患者行全身麻醉处理,在内镜辅助下,完成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操作,结合患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切开胆总管,顺利插管后,开始行胆管造影,按照肿瘤位置,将相应鼻胆管植入患者左或右肝内胆管,确保管道从鼻腔引出,最后将其固定。
比较两组引流情况(术前引流时间、更换引流物次数、引流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输注红细胞与血浆、术后住院时间)、首次引流失败率、引流方式转换率、并发症(包括胰腺炎、胆管炎、切口感染、胆漏、胸腔积液、膈下积液、胆道出血及肝功能不全等)发生率。
表1 两组引流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3 两组首次引流失败率、引流方式转换率比较[n(%)]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PTBD与EBD均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胆道引流较常用方式,但是EBD操作复杂,对于复杂胆道梗阻患者的引流,常产生引流不足现象,故PTBD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引流中是一种较好选择。本次研究显示,两组引流前后TBIL水平、术中出血量、输注红细胞与血浆、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这两种引流方式对患者血清TBIL水平、术中出血情况、红细胞与血浆输注量及住院时间产生的影响相当。PTBD组术前引流时间短于EBD组,更换引流物次数少于EBD组,且首次引流失败率、引流方式转换率低于E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较于EBD,术前PTBD能够缩短引流时间,减少更换引流物次数与引流方式的转换,提高首次引流成功率。主要因为EBD技术难度较大,更容易首次操作失败,而引流方式的转换主要取决于首次操作情况。术后胆管炎属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相对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次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TBD组患者胆管炎发生率低于EBD组,表明两组引流方式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情况相当,但术前PTBD能够降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胆管炎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通常情况下,EBD转化为PTBD主要因为感染性并发症(其中包括胆管炎)的产生与未能对残留肝脏进行充分引流,故胆管炎亦为EBD患者改变引流方式转换率较高的原因。
综上,与EBD相比,术前PTBD能够缩短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引流时间,减少更换引流物次数与引流方式转换率,增加首次引流成功率,减少胆管炎的产生,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