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泱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1],是否具有职业认同感,决定了其职业发展。护生是护理队伍的储备力量,护生只有对护士职业认同感高,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热情高,投入大,发挥最大潜能,并实现自我价值;反之,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厌恶工作,职业倦怠感增强,会导致离职率升高,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本研究对学院高职新护生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探讨解决措施,以期对学院护理人才培养及护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285名2019级高职护理新生,其中男21名,女264名;生源地:城市85名,乡镇61名,农村139名。
1.2.1 研究工具 结合参考文献及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职业认知等16个问题,该问卷信度系数为0.612。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借助某软件进行调查,回收率100%。
1.2.2 统计学方法 资料收集后,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
入学前护生职业认同总体得分为(1.77±0.93)分,本次调查的285名护生中,56.84%的护生喜欢护理职业,9.12%不喜欢护理职业,34.04%无所谓;入学后护生职业认同总体得分为(2.05±0.98)分。
表1 高职新护生职业认同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就读意愿护生职业认同得分差异性显著(F=25.94,P<0.05),见表2。
表2 就读意愿及职业认同水平 分
表3 不同就读原因及职业认同水平 分
学院新护生入学前职业认同得分为(1.77±0.93)分,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不高,但入学后职业认同得分为(2.05±0.98)分,职业认同有所提高,说明在入学后,学院对护生进行的职业相关教育是有成效的,但仍有26.31%的护生有过转专业的想法,职业态度不稳定,可见职业认同教育迫在眉睫。职业认同是一个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学校从新生入学到临床实践阶段,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知识结构等不同,将职业认同教育循序渐进、有计划的开展,而不是放在某一学期集中完成。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间接影响护士的职业认同感[2],目前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正是利用职业规划与职业认同的关系,从入学到临床实践,课程持续四个学期,让护生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地增强职业认同感。再者,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当前院校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因此,可将职业认同融入到“课程思政”中,从而进一步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感。另外,在进行护理专业职业认同引导教育时,应重点关注职业认同较低的学生,针对性地给予措施,在这一方面,除了需要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教育外,还需要辅导员的长期引导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兴趣可影响职业认同,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能够稳固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研究中,因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仅占18.60%,被动选择专业,职业认同水平不高,所以,在校期间应加强职业兴趣的培养。如本次调查显示有2.46%的护生是由于优秀护士的感染而选择的护理专业,可以此为契机,发挥榜样作用,以护理界优秀前辈事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护士典型事迹等为主题,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促进护生对护理职业产生正性情感,培养职业兴趣。再者,可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让护生随时了解职业信息,进行职业探索,进一步提高职业兴趣。如学院公众平台上开展的实习专题,实习护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表达实习感受和收获,从而帮助在校护生提高职业兴趣。
本研究显示父母或亲戚没有从事护理相关职业比有从事的职业认同得分高,没有住院或医院陪护经历的比有经历的职业认同得分高,由此可看出,对新护生来说,其职业认同容易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社会的评价、间接职业体验等。有研究显示,目前,护理工作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1,2]。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生职业认同感,因此,应积极探索新形式,如以新型冠状病毒为契机,肯定护理工作者对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提高全社会对护理的职业认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院高职新护生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不高。职业认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生的职业认同教育应始于入学之初,在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树立。另外,提高全社会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有助于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