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红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科血液系统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黏膜或皮肤自发性出血等为临床特征[1]。尽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普遍认为与机体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有关[2]。目前,临床尚未有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效药,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缓解病情,但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部分家庭负担不起[3]。而且,临床上不同剂量的用药方案还存在较大争议[1,3]。本研究将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诊治的8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年龄3~12岁,平均(6.52±1.93)岁;男25例,女18例;病程4~20d,平均(6.4±1.9)d。观察组患儿年龄4~13岁,平均(6.89±2.15)岁;男28例,女15例;病程5~18 d,平均(6.1±1.7)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支持治疗和必要对症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线公司,国药准字S20113011)400 mg/kg/d,连续静脉滴注5 d,1次/d。观察组接受中剂量丙种球蛋白200 mg/kg/d治疗,静脉滴注5 d。两组患儿静脉滴注后,改用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1 mg/kg/d,口服3次/d,连续服用1个月。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
临床疗效: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分为显效、有效、改善及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治疗前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及CD8+细胞水平。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10及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含量。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例
表2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是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效应细胞,参与细胞和体液免疫过程[4]。根据其表面标志可分为CD3+、CD4+、CD8+细胞等,其中CD3+反映整体T细胞水平,CD4+代表T辅助细胞(Th细胞),其水平直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CD8+属于T细胞毒性细胞,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1,3]。大量研究表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小板减少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有关[2,3]。本研究结果显示,丙种球蛋白可明显提升患儿外周血CD3+和CD4+水平,并降低CD8+水平,提示丙种球蛋白对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Th细胞包括Th1细胞和Th2细胞两类,其在细胞免疫反应中有重要作用[1,2]。Th1细胞特异性合成分泌IL-2、IFN-γ和TNF等,而Th2则合成分泌IL-4、IL-5和IL-10等[3]。研究证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出现明显Th1偏移现象,其分泌物可活化B细胞,而诱导巨噬细胞活化、补体形成和细胞毒细胞活性增加,最终破坏巨核细胞和血小板[4]。本研究结果显示,丙种球蛋白可有效降低血清IL-2和IFN-γ,并提高IL-4和IL-10。提示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可调整Th1/Th2的平衡紊乱,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丙种球蛋白常规大剂量与中等剂量治疗效果基本相当。临床治疗中,可适当减少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降低相关药物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