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莉 张志特
(西安铁路卫生监督所,陕西 西安 71005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给社会公众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的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职业中毒或者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一旦发生后,可直接影响公众健康、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1]。铁路作为窗口单位,其运作期间可能面对各类人与事,加上其属于大型运营机构,其中部门与职工较多,且文化程度不一,大部分职工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明显提升单位制定与实施卫生应急方案的困难程度[2]。本文主要研究西安铁路地区职工卫生应急相关知识现况及影响因素。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铁路地区职工578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91名,女287名;年龄26~58岁,平均(36.49±1.2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5名,高中202名,大专及以上191名;已婚256名,未婚322名;工作年限1~27年,平均(11.05±1.46)年。纳入标准:(1)认知能力正常,且愿意接受调查;(2)职工的基础信息完整,未中途退出;(3)调查期间均在岗工作。已排除资料不全或者中途辞职者;调查期间不在岗或者无故旷工、请假者。
1.2方法 收集并整理所有职工的基础信息。同时结合国家规定的《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本地区职工卫生应急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共20项选择题,主要包含危机意识、机构设置、应急管理理念、风险识别、制度建设、协调机制、应急预案编制与演习、应急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公众宣传教育等内容,满分100分,每项5分,超出60分判定职工对应急相关知识了解,而不足60分则判定成不了解。提前组织调查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在发放调查问卷前,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获得同意后即可发放调查表,要求职工独立完成,时间为30 min。当场回收调查问卷,并由调查员检查回收的问卷中是否有漏项。本次调查中共发放578份调查表,回收57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完成调查和统计资料后,收集职工完整信息,观察其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两组职工的资料进行对比,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卫生应急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
2.1调查结果 578名职工中,有369名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了解,约占63.84%;而209名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不了解,约占36.16%。
2.2基本资料的比较 两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种类型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是否参与卫生应急演习上存在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的比较(n)
2.3影响因素分析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发现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是否参与卫生应急演习均是影响职工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因素。见表2。
表2 卫生应急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
公共卫生属于社会全体人员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事业,其意义早已超出医学范畴,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学意义[3]。我国于2018年颁布《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4],其主要为了普及卫生应急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提升公民防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意识与能力。其中卫生应急素养属于健康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
本文结果显示,578名职工中,有369名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了解,约占63.84%;而209名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不了解,约占36.16%,说明铁路地区中仍有部分职工对卫生应对相关知识不了解,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后本文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结果中看到:两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种类型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是否参与卫生应急演习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是否参与卫生应急演习均是影响职工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因素。经分析发现,与文化程度较低者相比,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其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更高,主要是因为文化程度可直接影响职工获得信息的能力与途径,且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强,定期主动更新知识,因此为了增强职工的卫生应急素养水平,不管是企业还是职工自身,均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获得卫生应急知识[5];职称越高的职工,其工作年限明显较长,与低资质职工相比而言,工作年限越长、职称越高者的工作救援经验更加丰富,抢救操作更为熟练,且综合能力与素养更高,因此其对卫生应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更高[6];与没有参与过卫生应急演习的职工相比,曾经参与过的职工卫生应急知识掌握程度更高,主要是因为其对应急救援的相关操作技能更娴熟,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视程度更高[7]。由于目前卫生应急演习的涵盖内容、覆盖人群较小,通常流于形式,难以满足职工对应急知识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与相关部门应重视卫生应急演习,将培训与演练相联合,不断丰富其内容,并鼓励职工积极参与,使其有效消化卫生应急相关知识,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