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王珍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1.设备科;(2.手术室,上海 200940)
手术室医疗器械,数量多、使用频繁,需严格进行管控。风险管理是当代企业常使用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识别、预测、衡量风险级别,从而选取合理有效地手段处理风险,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目前该管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但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本文主要探讨风险管理对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及手术医师满意度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实施风险管理后使用的120件医疗器械作为研究组,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实施风险管理前使用的100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基础外科手术器械50件,显微外科手术器械16件,神经外科手术器械18例,眼科手术器械17件,妇科手术器械19件。对照组基础外科手术器械41件,显微外科手术器械13件,神经外科手术器械19例,眼科手术器械13件,妇科手术器械14件。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同时选取本院各科室手术室医师62名,其中男40名,女22名;年龄27~49岁,平均(35.33±4.04)岁,风险管理前后各科室手术室医师无明显人员流动。
1.2方法 本院自2019年1月开始实施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档案:整理既往手术室医疗器械信息,并将新购入的医疗设备重新纳入新的管理系统中,按照类别为其建立新型档案,并在器械上做记号标明。(2)开展专项风险管控培训:新购入的医疗设备在发放、使用前,需对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学习,内容包括医疗器械使用机制、使用方法、清洗及维护等,并在培训结束后对参与学习的医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全部通过后,再将医疗器械投入临床使用。(3)潜在风险分析评估:对所有新购入的医疗器械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a.评估医疗设备质量、设备安装环境及适应条件等是否合格;b.手术室医师理论及操作能力是否具备;c.室内温湿度与器械间性能匹配是否良好;d.操作人员是否具备熟练掌握该器械的操作技术;e.是否具备及时处理因该器械所产生的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4)构建预防性维护制度:对器械给予预防性的检查、维护。根据器械风险性、使用年限等情况专门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及时更换老旧器械。(5)加强高风险植入性器械管理:因植入性医疗器械该在设计、材料属性等方面存在不可预知性及难以控制性的风险,故应加强该类器械管理,建立相应文档,使该类器械可追溯、可管控;并在使用后详细填写该类器械的使用登记单,完整记录器械型号、名称、供应室、编码、使用者等信息,以便保证患者出现不耐受等或其他问题时可追溯性核查。(6)加强器械管理法规法律学习: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器械管理法规法律,加强其对各类器械使用管理规定的了解,熟知其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主动规避或尽可能降低此类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定期考核医务人员相关法规法律学习状况;鼓励并促进医务人员主动学习器械操作技术,遵循相关法规法律。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包括有效验收、清晰合格、配方齐全、去向明确等情况,并统计两组手术数量缺失、器械损坏、术后遗失、灭菌湿包等。对比风险管理前、后手术室医师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60分不满意,60~90分比较满意,≥90分非常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比较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 研究组手术室医疗器械有效验收、清洗合格、配套齐全、去向明确等实施率高于对照组,数量缺失、器械损坏、术后遗失及灭菌湿包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的比较[n(%)]
2.2手术室医师满意度 实施前非常满意19例、比较满意35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度为87.10%;实施后非常满意30例、比较满意30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8.39%。风险管理实施后手术室医师满意度高于实施前(Z=2.580,χ2=4.313,P<0.05)。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规范不断扩大,使得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传统管理在医疗器械方面仍旧处于低水平状态,缺乏完整的管理规范及体系,导致医院因手术器械引起的不良事件频发[1]。因此,引入新型管理理论,加强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尤为重要。
本文结果显示,自2019年1月实施风险管理后,研究组手术室医疗器械有效验收、清洗合格、配套齐全、去向明确等实施率高于对照组,数量缺失、器械损坏、术后遗失及灭菌湿包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风险管理应用于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减少数量缺失、遗失及损坏。分析其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应用于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可有效推进器械运行及使用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有序化发展[2-3];全面培训手术室器械管理维护者及操作者的风险意识有利于其在日常使用和维护手术室医疗器械时及时发现工作的疏漏及缺陷,并及时弥补风险,提高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大幅度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受术者的手术安全性[4-5]。同时构建器械预防性管理及维护制度、加强高风险器械管控力度有利于减少器械数量缺失、术后遗失及损坏,从而减少医院医疗物资的不必要损耗,节约医疗成本[6]。另外,加强医护人员对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法规法律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推动各类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7];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体医疗素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8]。本研究结果显示,风险管理实施后手术室医师满意度高于实施前,表明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手术室医师的满意度,进而增强医师服务水平及工作效率,故手术室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对提高医院整体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