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党校 郭 鑫
2014 年9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吹响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2018 年,河北省启动实施新高考,采用3+1+2 模式,即考生必考语数外3 科,从历史或物理中任选1 科,在政治、地理、生物、化学中任选2科,理论上有12 种选考组合,打破了以往的大文大理考试组合。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学校纷纷开始了新高考改革。很多学校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开始实施生涯规划课程和选科走班教学,遇到了诸如教师教学评价难,学生选科走班管理难,学科教师需求呈潮汐性变化,教师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高中校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学校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必须重新构建新的秩序,也意味着必须面对随之而来的阵痛和迷失。本文从以下几个思维入手,为高中校长提供破解之道。
一是开放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用开放性视角重新审视学校。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万物互联互通,学生动一动手指,就能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学校已不再是原来的学校,教师不再是提供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校长要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学校所处的时代特点,上好大学并不意味着好工作,分数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2014 年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多项与新高考改革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如《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破五唯”,即唯分数,唯考试,唯升学,唯论文,唯职称,教育评价导向发生重大变革。作为学校的领航者,校长需要敏锐捕捉到形势变化背后蕴藏的机遇和挑战,以开放的、崭新的视野带领学校积极应对新高考。
二是杠杆性思维。找到支点,带动先进,允许后进。为应对新高考,学生选考的种类增多,学校必须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另外,新高考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在原有的单一化课程体系上,开设更多种类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供给者,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研发出新的课程,并且给这些课程安排一定的学时,挤占本就紧张的课时量,校长需要举起杠杆,找到作为支点的那一小波人,即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由他们先行先试,在改变的过程中让大家亲眼看到改变的结果并不坏,反而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改变就变得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先进”带动“后进”,支点撬动整体,变中有序,是降低教师在变革中的焦虑感和难度的有效手段。
三是赋能性思维。通过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唤醒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新高考改革实施选科后,大多数学校辅导学生选科的逻辑是生涯规划+成绩+兴趣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校长需要秉持选择权在学生这一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分析,赋予学生选择的空间,竭力减少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行为,确保学生自主权的实现。因为选择,他们就有了责任。因为选择,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因强迫、压制、勉强而引发的学习远没有内生动力引发的学习更持久、更有后劲。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学习行为的管控者,而是帮助学生学习,诊断学习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帮助者。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从选科开始,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四是连接性思维。加强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连接师生,连接教师与外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校友,学生与世界,开拓师生眼界。连接最好的通道是互联网,是大数据和信息化。在互联的时代,学校已不能再单纯依靠教材,教师需要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充实课堂,白板、pad、一体机的使用为拓展教材的内容发挥了巨大作用。智慧课堂在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指导、课后反馈中发挥了精准及时的作用。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拓展传统课堂空间,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疑问和优秀作业等内容,互相之间可以答复、交流,进而发现更多、更鲜活、更真实的学习伙伴,打破班级、年级、甚至是校域、地域的界限。基于连接的思维,校长将带领师生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世界。
五是治理性思维。切割权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的治理。校长不是万能的,如果学校所有重要事项都交给校长来决策,一旦决策失误,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治理性思维不同于管理性思维,管理性思维是指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被管理者通过受到管理,来维持秩序,而治理思维则认为学校是大家的,大家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导者。校长要界定好自己的权责界限,如将评职称的权限交给学术委员会,明确评聘方案后,由教师共同投票决定;将评价教师的权限分出一部分给学生,让教师更能从学生的视角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将年级的管理交给课程主管、咨询师、自习主管、过程评价主管等,让更多的教师因适合某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担任领导角色,不断引领大家前进。随着时间推移,当某些工作不重要的时候,这些领导角色就可以取消,通过不断动态调整使之适应学校变革。而校长要做的就是确保大家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确保大家不掉队。
六是本真性思维。校长能不能坚守教育的本真,在大家都辨不清方向的时候给出指引,这很关键,而一切的准绳就是教育思想。这里所指的教育本真,是衡量办学行为的学生观,即在变革中面对难题时,叩问自己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为了学校的行为必然是短期的,而为了学生的行为经得起追问,并能找到更多的同道。在面对教师的迷失时,叩问自己是为了学科还是为了学习,为了学科的结果是被教师的立场和思想左右,而为了学生的学习,将更能关注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行为,关注到他们的学习链条,关注到他们的学习环节和思考方式,进而从为了学科走向为了学习,从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思维方式和可供攀登的学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