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声部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

2021-05-12 05:58
关键词:踏板弹奏声部

陆 茵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音乐系, 广东 广州 510303)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苏联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领导者。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前身”是作曲家创作于1942-1943年的《D大调长笛与钢琴奏鸣曲》。二战爆发后,普罗科菲耶夫离开莫斯科开始流亡生活,此时对新音乐的制裁仍未结束,外界的指责与非议,加上经济上的窘迫,使得这段时期成为作曲家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候。苏维埃作曲家列冯阿托缅拜访了流亡期间的普罗科菲耶夫,并委托他创作这部作品,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其经济上的问题。普罗科菲耶夫接受了这一委托,却是因为他对自己作品的创新性的挑战而非金钱上的酬劳。作品于1943年8月完成,虽然这期间作曲家饱受各种厄难,但这首作品的风格却清新甜美,描绘了童年的天真无邪和田园式的朴素,这也成为了作曲家在战争年代最光明最平静的作品,代表了那个年代人们内心对和平的渴望。随后,小提琴家奥伊斯拉赫在听到这首作品后建议普罗科菲耶夫将其改为小提琴奏鸣曲,因为他认为这部作品中好几个主题非常适合小提琴的音色,普罗科菲耶夫欣然接受,并在奥伊斯拉赫的帮助下完成对小提琴弓法的编写,钢琴声部则完全没有改变。1944年6月17日,这首《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由奥伊斯拉赫和雷夫·奥柏林在莫斯科首演。

一、钢琴声部的音乐特征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遵循古典传统曲式,充满了大胆的主题和动机,旋律宽广优美,带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色彩,音乐上具有普罗科菲耶夫独有的趣味性和诙谐感。作曲家现代化和声思维的运用,频繁的离调,诸多巧妙的变音和古怪的经过句,使得作品的音乐线条富有棱角,极具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下面,主要从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钢琴声部的音乐特征。

1. 旋律

钢琴在这首作品中不仅承担伴奏的角色,很多时候也承接着小提声部的旋律,从抒情宽广的抒情性咏唱到令人炫目的快速跑动,再到富有活力的大跳,多样化的旋律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作品戏剧性的特征。例如38—41小节中,由连续的八分音符组成的旋律线条平稳温和,在A大调与E大调的调性的切换中,又加入了升C、F音等变音,频繁地使用变音使得旋律静中有动,呈现出神秘的色彩,更具现代音乐的特色。(见谱例1)

谱例1:

在44-50小节中,旋律频繁运用了六度、八度甚至十度的大跳,连续的大跳音程带来了夸张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时经常将旋律线条尖锐化的特点。宽广的音程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来演奏,带给人一种急促不安的情绪,呈现人们在战乱时期的恐慌心理,与平静甜美的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作品中戏剧化的效果。(见谱例2)

谱例2:

52-55小节,钢琴部分的旋律为主部主题的变形,左手和右手声部都采用了具有紧张感的三连音,两个声部仿佛在互相追逐,旋律线条相互穿插,音区的转换使音域更为广阔,音乐此起彼伏,将这个段落中不安定、焦虑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85-88小节右手旋律呈持续下行,旋律线条内敛而独特,音乐舒缓而优美,充满童话般梦幻的色彩,展现出普罗科菲耶夫晚期作品中旋律抒情性的特征,右手最高声部运用了半音阶式的下行线条,隐隐透着俄罗斯式的痛苦忧郁。

2.节奏

与20世纪大多数作曲家不同,普罗科菲耶夫没有放弃音乐中律动而清晰的节奏,反而有意强调这种规律性。在这个乐章中,作曲家采用其偏爱的四拍子,节奏平稳舒缓,一开头钢琴作为小提琴旋律的音乐背景铺垫营造出安静柔和的气氛,表达出战争前的宁静与祥和。(见谱例3)

谱例3:

除清晰的节奏外,普罗科菲耶夫也会在规律性运动中加入复杂多变的节拍,使音乐织体增加弹性的运动。例如在30-34小节,作曲家用节拍的变换来打破节奏的规律性,拍子在4/4、2/4拍之间变换。

除此之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中喜好连续重复同一种节奏型,以展现其简约的创作风格。例如在44-50小节,钢琴声部左右手同时弹奏分解和弦的句式,节奏型采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并且将这一节奏型重复了四次,形成了强烈紧迫的冲击感,延续场地声部无法延续的紧张感,随着音区的不断上升,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还经常使用不规律的重音,例如78小节,在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中,每一拍都用了重音记号,使节奏具有动力感和冲击。又如114-117小节,八分音符构成的分解和弦式的旋律不断往上走,在每一句的第三拍都加入了重音,结合巧妙的变音,音乐线条富有棱角,体现了现代音乐的节奏特点。(见谱例4)

谱例4:

3.丰富的调式调性

普罗科菲耶夫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手法,是在主题中同时使用大小调调性交替的形式,使旋律与和声在调性方面并不统一。例如第1-4小节,钢琴部分充当的是伴奏织体与和声声部,调性在D大调上,小提充当的旋律声部则在d小调上,两种完全不同的和声色彩进行了混合,产生了新奇的音响效果,具有普罗科菲耶夫式的梦幻般的色彩。(见谱例5)

普罗科菲耶夫另一个人创作特色是在作品不同乐句之间,不采用任何转调的手法,直接将后一乐句浮动至小二度关系调,以产生对比的色彩变化。例如59—61小节,第一个句在B大调上,第二句直接向下浮动至降B大调。(见谱例5)

谱例5:

二、钢琴声部演奏技法探究

在这首奏鸣曲中,钢琴声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份量不比独奏声部轻松,要演绎好钢琴声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分析和探索。笔者曾多次在音乐会和比赛中演奏过这首奏鸣曲,也在教学中指导过学生弹奏,对于这首作品有自己在演奏和教学上的心得。下面将从作品钢琴声部的音色、力度、踏板、情绪等方面如何把握进行探讨,希望对其他演奏在演绎时起到一定的作用。

1.音色的处理

普罗科菲耶夫的另一创新是加强使用了打击、敲击的演奏手法,将钢琴视为打击乐器这一颠覆性做法使得作曲家的钢琴音乐充满了活力和热情。普罗科菲耶夫在钢琴音色上追求干、硬、金属般的光辉,需要在演奏时触键干净利落,声音富有弹性,这种特征在第一乐章中随处可见。例如56-57小节这个过渡句中,钢琴声部是跳跃性的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组成,犹如小军鼓鼓点的跳音,声音要坚定有力但又不能粗糙刺耳,在弹奏时,双手要运用比较“直接”的触键方式,指尖要有力,落键的速度要快,将通透明亮的音色展现出来。(见谱例6)

谱例6:

又例如44-50小节,钢琴声部以持续的十六分音符将这一乐章的高潮表现地更加辉煌,加上频繁使用的六度、八度大跳,用分解和弦的句式延续小提琴无法延续的紧张与不安感。这个部分需要比较“干”的音色,声音上追求短促而响亮的效果。因此在弹奏时,要以手掌关节作为支撑,运用手臂跳音,用前臂带动手指快速集中地向下落键,手腕则要尽量压低弹奏,以确保这些跨度大的音下键的“准”,营造出厚实而又有弹性的音响效果。

除了模仿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以外,在这首作品中,钢琴声部还有大量音色柔和的抒情段落,充分体现了作曲家高度不协和背景下所追求的抒情性和童话性。例如111-113小节,钢琴声部旋律与小提琴旋律形成了二声部,旋律悠长抒情,音色纤细柔美,音乐充满新奇而梦幻的色彩。在弹奏时,要求缓慢下键,附点八分音符的弹奏要避免突出音头以保证音色上的统一协调,适当地运用手腕带动,用手指肉垫部分触键,用增大手指触键面积来增强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

又例如开头部分,小提琴是幻想一般的主题呈现,钢琴则是简约朴素的织体与和声,小提琴旋律悠长抒情,钢琴则以陪衬的姿态凝望着,音响由远及近,音乐形象美好而温婉。在音色上,要充分体现出钢琴在这一乐句中的铺垫功能,要烘托出小提琴的主题旋律。钢琴的伴奏音型是均匀的波浪式的分解和弦,在弹奏时,要求音色要暗淡柔和,右手在双音与单音的切换中要避免声音的不均匀,以配合小提琴旋律线条的平稳进行。弹奏时手掌可适当放平一些,轻柔地用手腕带动,尽量用指腹弹奏,避免指尖力度过大而破坏音色上所要营造的朦胧的色彩,更好地配合小提琴表达宁静抒情的主题意境。

2.力度的控制

在这首奏鸣曲中,随处可见小提琴与钢琴相互交融、共同演绎音乐的段落,因此,两个声部之间的力度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主要针对钢琴声部力度的把握来探讨作品中两个声部的协调配合。

20小节开始,钢琴率先演奏副部附点材料来引出小提琴的主题,这里的力度标记是“p”,但在实际弹奏时钢琴的声音不能过于软弱,指尖稍微放平,力量要往下沉,轻中要带着透亮,让听众听清楚这条旋律线条,填补此处小提琴的四拍休息。到了第22小节,小提琴副部主题从第四拍开始进入,虽然谱面上没有新的力度标记,钢琴但如果继续用前面两小节的“p”来演奏,会盖过小提琴的音量,所以钢琴在弹奏这部分时力度应该变为“pp”。

在81-83小节中,小提琴声部是快速上行的乐句,钢琴声部则是密集的三连音,音乐逐渐走向高潮,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这个段落钢琴除了承接配合外,还需要与小提琴一起将情绪往上推动。钢琴声部的力度标记是“ff”,由左右手共用完成上行的琶音,在弹奏时双手手腕要放松,要特别注意左右手在快速跑动中的衔接。除了这个段落保持非常强的力度以外,右手在弹奏的小字二组的D音时要着重突出这个音,应该用“sf”这个力度进行弹奏,弹奏时注意小拇指要抬高,落键的速度要快,注意保持声音的饱满与清晰。(见谱例7)

谱例7:

15-18小节中,钢琴左手声部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与小提琴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声部相互扶持。钢琴声部与小提琴声部的力度标记都是“f”,在实际弹奏中,因钢琴的左手声部音区较低,如果继续用“f”这个力度来弹奏,会造成声音过于厚重而影响小提琴旋律声部的表现,所以左手声部在弹奏时要尽量控制音量,用“mf”这个力度即可。第四个小节小提琴声部在第二拍和第四拍分别有两个重音记号,钢琴左手声部为配合小提琴在第二拍和第四拍是两个八度音程,弹奏时要适当突出这两个八度音程的音量以配合小提琴的旋律,但弹奏时声音不能过于强,要避免音区低的八度音程所产生的过于浑厚的音响盖住小提琴旋律声部中的重音。

3.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弹奏时修饰声音效果,提升作品的质量,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音乐更具有感染力。这首奏鸣曲作为20世纪的作品,踏板的使用与前面几个时代的作品是有诸多不同的,加上谱面上并没有标明任何踏板的记号,这就需要我们在演奏时要根据作品中的音乐氛围和情绪仔细分析和琢磨。下面,笔者针对钢琴声部在演奏时主要用到的右踏板分为重音节拍踏板、切分踏板、抖动踏板三种形式进行分析。

(1)重音节踏板

15-18小节中,钢琴两个声部分别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坚定有力的四分音符,为了表现出这种斩钉截铁的印象效果,要尽量少用连绵不断的右踏板,只需在每一个四分音符节拍点上点缀一下,用来加强节奏感和进行感即可。(见谱例14)。又例如78小节,钢琴左右手两个声部都是附点八分音符的六度、七度、九度的音程大跳,有如军队行进一般,声音应该是短的、硬的、有弹性的,所以踏板只需在重音标记的音头部分快速踩一下即可,要踩的果断并且放的果断,不可拖沓,否则会影响颗粒性声音的表现。(见谱例8)

谱例8:

(2)切分踏板

9-10小节中,钢琴声部是优美连贯的长句子,为了使旋律能够有清晰而又连贯的效果,在弹奏时我们选择运用切分踏板,即在需要换踏板时,先弹音符,在琴键发生的瞬间和手指抬起来指尖迅速更换踏板,要求换踏板时前脚掌的速度一定要利索。第一个小节中前两拍左右手声部构成了D大调的主和弦,下一个音符是升E音,与前两拍最高音升F音形成半音关系,所以这里必须更换踏板,以确保声音不混浊。当脚掌换踏板的瞬间,手指应按长点把音符留住,不能跟踏板一起抬起来,以免句子被切断。

这种踏板法同样还运用在104-106小节中,钢琴最低声部加上隐伏潜在的律动感,这种连续不断的节奏型,形成了一种左右摇摆犹豫不绝感。在弹奏时要将谱面上的连线做出来,尽量将线条弹的连贯平稳,塑造出开阔的、绵延不绝的音乐形象。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大量的变音,和声变化频繁,所以在每个四分音符的位置都要换踏板,加上钢琴声部在这个部分是对对小提琴声部的烘托,音色要求柔和暗淡一些,所以踏板在使用时不能踩太深,踩一半即可。切分踏板在更换时要速度要快,前脚掌抬起的幅度不能太大,避免破坏音与音之间的音色统一,以达到旋律线条清晰均匀的效果。(见谱例9)

谱例9:

(3)抖动踏板

66-67小节中,钢琴两个声部都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音符非常密集,音与音之间跨度大,音乐如同暗流涌动,弹奏时需要将乐句持续不断向前涌动的感觉表现出来。另外,这个部分弹奏时需要用到的力度较强,所以需要使用踏板将把音量放大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乐句和声并不都在同个范围内,为了能够达到声音连贯洪亮又不混浊的音响效果,需要运用抖动踏板,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能踩太满,前脚掌要放松,动作要灵活,才能更好地完成连续频繁的踩放动作。

84小节中,右手声部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三连音,左手声部则是半音下行的旋律线条,需要弹奏出连贯自如、一气呵成的感觉。这里的踏板如果根据左手四分音符一拍一换的话,声音上会因为右手持续密集的半音而不够干净,所以这里换踏板的频率要高一些,可以运用抖动踏板法,以右手声部一组三连音为一个单位,半拍内快速完成踩与放的动作,这样在不割裂音响的同时,能够将由近到远,朦胧梦幻的效果表现出来。(见谱例10)

谱例10:

综上所述,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是集“古典性”与“现代性”于一身的佳作,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细腻的写作风格和出类拔萃的音乐美感。这首作品因极富特点的艺术性和华丽的炫技性被众多演奏者所喜爱,成为了音乐会和比赛中高频出现的曲目。

猜你喜欢
踏板弹奏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交响曲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