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瑶,广东省深圳艺术学校教师。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探讨性的观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施中需体现和贯穿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实践性这三性。我提出这个观点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认为语文作为一门教授汉语的语言课程,应该有别于像英语这样的非母语的语言课程:学生应该不仅能够阅读和写作比较简单、模式化的汉语实用文体,而且要能够阅读、并初步欣赏与尝试写作比较复杂、多变的汉语文学文体。不仅如此,语文教育除了具有培养汉语语言技能的作用外,还应该担负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进行心灵培育和审美濡化,从而构建起学生完整人格的任务。这个观点实际是对《标准》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界定的深入和细化的认识。那么,如何将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和认识贯彻到具体的文本教学中去呢?我认为应通过复现、对比和迁移达成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是我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上的《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所作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复现策略
复现的教学策略,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对涉及到的过去学过的一些课文的文学常识、思想内容乃至语言技能等进行适当回忆和梳理,通过回忆和梳理,强化以往的语文积累,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把新旧语文知识整合到一个语文知识网络或者系统中去。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它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被并称为“乐府双璧”。在讲授这段文学常识时,可以复现一小段初中时学过的课文《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诗》学生初中时一般都背诵过,教师起个头,学生很自然地就跟着背诵下来。复现的《木兰诗》不需要很长,一小段即可,以免耽误讲授新课的时间。但在这个复现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以往的语文积累也调动起来了。与此同时,也可以复现初、高中我们都学过的《诗经》有关文学常识:《诗经》“国风”部分的诗歌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同属于民歌,一定有一些相似点吧,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新课文,也可以适当提示,如质朴写实的风格、喜用铺陈排比、比兴的写作手法等等。不过《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属于乐府民歌,捎带复现或者新学“乐府”这个文学常识,师生整理一下,从《诗经》到汉乐府这样一条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就出来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虽然不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但是通过这种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旧学带新知的回忆整理方式让学生把新旧知识理出一个头绪来,姑且不论其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的启示,仅只谈它对学生把所学语文知识理解性记忆和系统化的帮助,我认为花费的那点时间是值得的。
在《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学中,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诗中女主人公刘兰芝这一形象的理解认识,与他们一起复现了刚刚学过的《卫风·氓》的女主人公形象,并且探讨:同样是爱情悲剧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和《氓》的女主人公在爱情悲剧中的表现有何异同,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最后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两个形象各有其怎样的个性美等。非常有意思的是,尽管这种人物形象复现然后对比的教学是我个人原创、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但事后我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的课文《孔雀东南飞》的课后习题“思考·探究·练习”中发现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思考题:“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的爱情都是悲剧,她们在悲剧中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个巧合非常有意思地印证了比较文学学者钱钟书先生“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句话,中外文学、文化尚且有求同的可能,何况同处一国一时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广东的教育改革一向走在全国前列,粤教版语文教材的编辑出版便是广东教改的探索性成果之一,我的教学实践探索与其巧合是不是也说明了它至少可能是符合语文教改的一个探索方向的呢?
《孔雀东南飞》中使用的铺陈、比、兴等手法同样可以使用复现的策略来学习。
复现策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旧学来带动新知识的学习,这个过程除了能巩固旧学,便于新知识的消化吸收,有利于语文知识积累的有序和系统化外,更重要的是很容易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把新知识的学习变为师生共同交流研讨的过程,而非教师生硬直白的灌输。
(二)对比策略
对比的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中有可比性的地方如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进行比较,辨析同异,探讨缘由,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妙处和作者的匠心。这一策略可以用于一篇課文内部,也可以用于新旧课文之间,用于课文之间往往与复现的教学策略联合一起使用。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语言无论是独白还是对话都相当精彩,对情节的推动、人物的塑造乃至主题的表现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把人物语言作为这篇课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对比策略在这篇课文的人物语言学习中可以极为广泛地应用:它可用于赏析同一人物所说的相似的两段话,如本文男主人公焦仲卿在恳求母亲不要逼自己休妻失败后回房以及休妻后送妻子刘兰芝回家告别之际分别对刘兰芝表白了一番,这两番表白的文字内容看似大同小异,但要求学生仔细对比研读并稍加提示后,很快有细心的学生发现,看似大同小异的两段话细细读来其实各有乾坤,前一段表白时焦仲卿还沉浸在被逼休妻的委屈无奈中,说的话侧重于自己在休妻这件事上的无辜与无奈,虽然也是在表白自己对刘兰芝的心意并提及了对两人将来的安排,但表达比较平淡,而后一段表白时即将与被休的妻子分开,重聚不知何时,焦仲卿真情流露,对妻子强烈的爱意与难舍让他在并不长的表白中连用了两个“誓”字,用古人看重的誓言形式郑重地表达了他坚守爱情的决心。也正是由于赏析出不同情境、不同心境下焦仲卿说的两番话形似却又有微妙差异,聪慧、敏感、外柔内刚的刘兰芝对这两番表白截然不同的回应也就很好理解,对前一段表白她是又怨又爱,虽然怨出于爱,但话语中怨多于爱,而对后一段则是以誓言对誓言,以坚贞报坚贞。缺少了对比策略,对这几段语言的赏析不可能如此顺利与深入,对其中的微妙之处更容易忽略过去。
对比策略还可用于赏析同一人物所说的截然相反的两段话。如本文女主人公刘兰芝被休回家后,面对自己娘亲和兄长让她改嫁的同样要求,回应却前后相反。仔细分析,看似矛盾的两番回应却表现了一个无比真实的刘兰芝:她心知母亲要她改嫁是希望她能幸福,疼爱她的母亲必能体谅尊重她的心意,所以她回应母亲是细细诉说焦仲卿对她的爱情誓言以及她不愿改嫁的心意,母亲听完她话的反应也果如她意料;相反,哥哥要她改嫁只不过是贪慕富贵,暴戾冷酷的哥哥决不会考虑她的私心,所以她也是针锋相对:既尖锐地指出了她被休回娘家、不能自主的无奈处境,又假意答应改嫁,实则打破了与焦仲卿再次相聚的幻想,下定了为爱去死的决心。从这截然不同的两段话里,我们通过对比赏析看到的是同一个真实的刘兰芝:聪明、倔强、对爱情忠贞不渝。
对比策略还可用于赏析不同人物说的相似的话,如刘兰芝和她母亲分别用铺陈手法陈说刘兰芝的教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和“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虽然前后语句雷同,但对推动情节、塑造形象甚至表现主题各有其作用。
赏析不同人物说的相似又有差异的话时运用对比策略也非常合适。如刘兰芝和焦仲卿在各自的语言中分别使用了“磐石”和“蒲苇”的爱情比喻,但使用时的情境、心态和语气却截然不同,将两段话放在一起来对比辨析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
对比策略不仅可用于一篇课文内部,也可用于新旧课文之间,如前面我介绍复现策略时所举的两个例子中都同时需要使用对比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对比策略,辨析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是一种很常见却很高效的教学方式。为了帮助同学们对所学文章能有更清晰、深入的认识把握,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自己使用或引导学生使用对比。但如果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对比策略使用方式的灵活性和使用范围的广阔性,在教学中更加自觉地使用它,毫无疑问能更好地发挥其巨大威力。
(三)迁移策略
迁移的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语言技能和方法等迁移运用到新课文的学习、课外读物的阅读、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去。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一个主要的批评意见就是其课本以及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使用需求的脱节,甚至出现了高中语文的日常学习与语文高考分离的奇怪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仅凭一人之力、一日之功是绝不可能的,下面我只是想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来试图提供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能思路。
迁移策略,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碰到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现象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碰到相同或相似的语言问题能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举一而知反三,而不是看到白马知道它是马,再见到黑马就不认识了。如在初中学《木蘭诗》时,通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样的诗句教授学生“互文”这种修辞手法,那么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对于“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这类诗句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策略,能比较快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敏感到这是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如有可能,还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在课文中寻找类似的句子并解释,也可以深入谈谈这种修辞的表述效果等等。再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的记叙散文单元,教授学生学习了分析文中形象的方法,作家一般是通过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细分为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要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分析对形象的描写塑造开始。在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把前面学过的分析形象的方法迁移运用起来,教师可以先分析其中一个人物形象作示范,唤起同学们脑海中的语文积累,也可以师生一起共同回忆分析形象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在《孔雀东南飞》的形象分析中使用。不仅如此,以后在其他课文的学习或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只要涉及到形象分析问题,都要求学生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通过迁移教学策略,结合复现策略,不仅将以往学过的知识、方法复习巩固了,并且让它们“活”了起来,不再停留在一句话、一篇文章中,而是活跃在我们的语言学习和生活中。
迁移策略,不仅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汉语阅读中,还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汉语表达和写作中。也就是说,对于巧妙使用一些语言技巧产生的语言美,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主动感受理解,还能自觉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去。如学完《孔雀东南飞》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这样的语文作业题:选择课文中的一处情境,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出该人物在那个情境下的心理活动,要求符合课文情节和课文中对该人物形象的塑造。同学们在做这道题时,实际上要求完成比较复杂、高级的迁移:学生要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中塑造的那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并且把对形象性格的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迁移到心理活动上,那么还要求他们调动起以往对心理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语文积累,才能完成课文中并没有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通过完成这道作业题,同学们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有更明晰的理解,对如何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会有更深的体会,同时也提醒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内外兼修”,因为心理描写是着重从人物的外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孔雀东南飞》中比较稀缺的。
学以致用,在语文课堂中所教或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如何灵活运用到我们学生的考试和语言生活中去,相信是广大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对迁移策略的探讨,今天这篇论文只是个粗糙的开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关注、思考并探索来解决。
近些年来,对语文课程的教材、教法甚至其沿革历史的研究或探讨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探讨正是响应着国家语文课程改革的号召和需要。在这中间,有人提出“培育智慧型教师,建设鲜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的口号。如何运用“智慧”,让课堂变得“鲜活”,让教学变得有“效益”,我想这也不是一本书,更不可能是一篇文章能回答的。但这确实是高中语文课程一个值得研究、摸索的可能方向,我这篇文章在这方面算是做了一些小小的探索与尝试,希望能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必修1)[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王世群.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践[M].重庆出版社,2006.
[4]郑国民,张毅,季雪娟,黄显涵.当代语文教育论争[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5]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7.
[6]厉复东.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7.
[7]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