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探析

2021-05-10 07:22邹俊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海船航海船员

邹俊杰 胥 青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10)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制订了工作方案。为提升航海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剖析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意义,本文以航海类专业为例,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开展研究。

1 企业主导型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必要性

1.1 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航海类专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具备从事航海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的一种职业教育[1]。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合作密切相关,如果航运企业不能参与高职院校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训练、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专业课程教学、现场实训指导”等关键教学环节,高职航海专业的教学就会与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或落后于行业发展。因此,企业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是航海类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的教育职能完善了专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专业人才对企业工作岗位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2 “人岗匹配”的内在需求

工业社会是把人塑造成某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是把人变成某个行业里面的某个职位,生产线上的某个螺丝钉。后工业社会是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否则应付不了多变难测的未来[2]。泛在化的高职教育是面对行业的普适性教育,学生毕业后普遍没有足够的符合具体企业具体岗位的个性化技能和专业化的职业态度,也很难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学生所学与未来的职业岗位素质需求不匹配,造成企业招聘的新员工转岗或流失率高,员工职业不稳定,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企业主导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所学与未来职业达到“人岗匹配”,是学生个人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1.3 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需要高职教育,可是一般企业对高职教育关注度却不高[3]。目前,国内很少有企业真正做到对“准员工”进行预培养,大多企业依靠劳务公司招聘员工,企业再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如此培训的新员工适岗能力差,难以融入企业文化,人才流失率高、职业稳定性差,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主导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招生即招工,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学徒制企业的企业文化熏陶,针对学徒制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能力需求选取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同时企业的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把企业的技术、技能直接带入课堂,为企业量身定制适岗性人才,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 航海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

2.1 打造现代学徒制的标准体系

现代学徒制机制下,企业充当专业建设顶层设计者的角色,可以提升航海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教学中引入企业人才标准,分析岗位能力,明确培养目标,打造“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课程结构模式,系统分析企业相应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及岗位技能等以“供需式”直接纳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4]。

以上海中船公司与江苏航院联合成立的“上海中船现代学徒制班”为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企业文化导入”“轮机新技术”等企业特色课程。企校联合聘请企、校、行、政同行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审,依据企业及行业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滚动式修定和完善。

海船船员在船任职需要具备海船船员职业资格适任证书、海船船员专项培训合格证书、海船船员基本技能证书等近10项职业证书。上海中船现代学徒制班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将“专科学历证书+若干海船船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1+X”证书制度,实现“课证融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就是符合企业直接上岗条件的准员工,达到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的目的。

航海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是按照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实操评估的标准,面向全行业进行泛在化人才培养而设置的,具有普适性,与航运企业船舶上安装的设备在型号、功能、使用及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毕业生到岗后会因校企设备不具互通性而不能立即适岗,往往需经过二次培训才能上岗。为提升企业“准员工”的适岗能力,上海中船学徒制班以中船公司为主导制定与公司相适应的实训室(基地)建设标准,企校合作共建实训室(基地),江苏航院依据企业设备要求升级改造实训设备,从而兼顾中船公司实船设备的操作要求,实现校企在实践设备的操作、运行与管理上的互通。

2.2 构建“双导师”型教学团队

航海类专业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师资的实践水平亦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企业主导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下,有必要建设“双导师”型教学团队,完善“双导师”选拔、培养、激励和考核办法,既可陆上任教,也可上船顶岗任职的“水陆两栖”,实施企校人员互聘,双向挂职的师资培养机制。

上海中船学徒制班设立企业兼职教师岗位和学徒制职业技能指导岗位,派遣资深船长或轮机长等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在船资深轮机员或驾驶员为实践指导老师,中船公司利用在大国工匠、技术能手及实践实训设施方面的优势参与专业教学。

院校专业教师除了拥有教师资格外,还拥有海船船员适任证书。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远洋船舶新技术不断创新,船舶智能设备更是迭代换新,这对航海院校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师资团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为提升院校导师学徒制教师执教能力,中船公司聘任江苏航院航海类专业教师作为职务船员,定期安排到公司现代化船舶上顶岗任职,进行知识更新。

2.3 开发适岗性教学资源

构建企业主导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校共建智能高端技能创新中心,集成打造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按照“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享成果、服务社会”的原则,企校共同构建融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生产型、开放型、研发型的实训基地,中船公司与江苏航院共同投资建造融生产和实习于一体的生产性教学实习船,实现实训基地由陆基到海洋的“海上教学工厂”的跨越,另外中船公司充分利用船舶智能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与学校共建“船舶智能柴油机高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对学徒制学生开展船舶智能柴油机的运行、维护、管理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教学,利用其较高的技术含量,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均取得不错的成效。

中船公司还利用拥有大国工匠和大量技术能手的优势,采用校企“双聘”模式,在江苏航院设立“技能大师”、“大国工匠”、“产业教授”等工作室,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教学,进行专项技术技能教学项目的开发。

以“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及“1+X”证书制度为导向的适岗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企业主导开发专业及职能课程教学资源。中船公司依托技术、设备优势,组织专家总结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教学实践案例,以企校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教材为导向,开发了一系列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及核心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提升理论与岗位的融合度。

2.4 打造立体畅通、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个人发展通道,对接毕业生与在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推进弹性学分制,打造专业人才终身学习体系[5]。根据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值班标准公约(STCW公约)所规定的适任要求,结合企业主导型现代学徒制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海上教学工厂”——生产性教学船为依托[4],坚持职业技能与思想教育并重,坚持关键技能、专业知识与价值观相结合,创新实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如下图1所示为上海中船班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

图1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航海类专业实施企业主导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科学设计必修、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大学生选择自由度。上海中船班实施学分制改革,鼓励中船公司优秀人才到校开设讲座或选修课程,建立“以学生为中

心”的选修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选择修业年限,逐步开展和实施弹性学制,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6]。

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线上教学资源,按海船船员实际工作岗位分类,以职业适岗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中船公司在职船员形成系统化能力指导及评价系统,建立“终身化”的海船船员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三个层级八个工作岗位项目的培养:支持级(机工、水手)、操作级(三管轮、三副)、管理级(大管轮、轮机长、大副、船长),为学徒制毕业生提供职务晋升通道,满足其自我不断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3 结 语

在企业主导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徒制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力、财力、技术、设备等方面重点投入,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通过航海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研究,取得了企业“准员工”培养和学校职业教育在企校合作方面丰富的经验。然而,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推广中,就如何提高企业“主导”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探讨并解决。

猜你喜欢
海船航海船员
我国注册船员超170万
大航海争霸
Snow
海洋星探组 先进的中国古代海船
闯海盗老巢接船员
航海博物馆
海船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设计计算探讨
论船员在海事污染中的刑事责任
中国古代著名的海船船型
——福船
失衡滞后的航海高级人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