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夹管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2021-05-10 03:09李义娟
黑龙江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尿管盆底尿道

李义娟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妇科,河南 濮阳 457400

临床中针对妇科早期恶性肿瘤多采用根治性手术进行切除,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1]。由于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长,因此术后会留置导尿管以确保会阴部清洁与干燥,在进行手术时,由于控制膀胱的神经被大部分切除,使得膀胱收缩、感知功能发生障碍,进而造成尿潴留,导致尿管拔除后患者不能顺利排尿[2]。临床为使患者在拔除尿管后能进行顺利排尿,护士会在拔除尿管前3 d对患者进行间歇性夹管训练,以促使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但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单纯采用间歇性夹管训练,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需寻找更为有效的康复护理方式以促使患者康复[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间歇夹管结合盆底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妇科88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按照入院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4)。其中观察组,年龄31~58 岁,平均年龄(44.38±5.44)岁;肿瘤类型:12 例子宫内膜癌、11 例卵巢肿瘤、21 例宫颈癌;分期:23 例Ⅰ期、21 例Ⅱ期;对照组,年龄32~59 岁,平均年龄(44.57±5.38)岁;肿瘤类型:11 例子宫内膜癌、13 例卵巢肿瘤、20 例宫颈癌;分期:24 例Ⅰ期、20 例Ⅱ期。两组一般资料(年龄、分期、肿瘤类型)均衡可比(P>0.05)。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者;均为Ⅰ~Ⅱ期者;均行手术治疗并留置导尿管者;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合并肾、心、肝功能障碍者;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异常、认知障碍者;伴其他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在拔管前3 d 进行间歇夹管训练,操作如下:在无尿意时将尿袋固定夹夹紧,待患者存在尿意时将固定夹松开,放尿5~10 min,待尿意消失后夹紧尿袋固定夹,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训练,直至拔管停止,注意晚上睡觉时,将固定夹松开,使尿管引流保持通畅;同时给予常规妇产科术后护理,叮嘱患者定时侧卧、翻身、下床活动,并进行预防尿失禁、尿潴留等相关知识宣教。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盆底功能训练,于术前2 d,术后第3 d 进行盆底功能训练,具体如下:(1)排尿中断训练:由专业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在排尿时进行有意识中断排尿,并配合深吸气、收腹,同时吸气要长、匀、深、细,保持3~5 s,再进行排尿;每次排尿在尿流量最大时进行中断效果最好,可进行多次中断。(2)提肛运动训练: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放松身体,并将双手置于腹部双侧,脚尖外展60°,先将肛门进行收缩,再收缩尿道、阴道,使患者产生一种盆底肌上提感觉,呼气时放松,吸气时收缩,每次维持10 s 持续15 min,每天3次。(3)腹式呼吸训练:由专业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腹式呼吸训练,采用鼻吸气,挺腹,在呼气时使用口进行呼气,并收缩腹部,保持5~6 s,每天3次。(4)抬腿训练:将双腿抬起进行脚踏式锻炼,每次10 min,每天3次。(5)尿意习惯训练:在饭前30 min、睡前、晨起等特定时间进行排尿,嘱咐患者定时排尿,晚上2 h排尿一次,白天3 h排尿一次,可根据患者情况做出调整。本组在术前第2 d 进行盆底功能训练,于手术当日停止,并在术后第3 d 根据患者情况继续盆底康复训练。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拔除尿管前1 d 储尿时、排尿时尿道分布、膀胱压力,检查前晚十点后禁止饮水,清晨排尿后饮水1000 ml,半小时内饮完,在2 h时采用多通道尿流动力学分析仪(Andromeda,Ellipse 型)测定储尿时、排尿时膀胱压力及尿道分布压力。(2)比较两组拔除尿管后4 h尿失禁、尿管重置、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3)比较两组术前、出院时Kolcaba 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包括精神、心理、社会文化、生理等4 个维度,28 个条目,总分28~112分,分值越高,舒适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储尿时、排尿时尿道分布、膀胱压力

拔除尿管前1 d排尿时观察组尿道分布压低于对照组,膀胱压高于对照组,储尿时观察组尿道分布压、膀胱压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拔除尿管前1 d储尿时、排尿时尿道分布、膀胱压力比较(±s) cmH2O

表1 两组拔除尿管前1 d储尿时、排尿时尿道分布、膀胱压力比较(±s) cmH2O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P排尿时尿道分布压21.54±3.41 52.43±5.67 30.969<0.001膀胱压59.42±6.54 44.98±4.27 12.263<0.001储尿时尿道分布压64.18±7.69 46.58±5.57 12.971<0.001膀胱压17.61±2.82 8.97±1.96 16.688<0.001

2.2 并发症发生率

拔除尿管后4 h 观察组尿管重置、排尿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尿失禁、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拔除尿管后4 h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3 GCQ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GCQ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GCQ 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早期妇科恶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具有较高治疗效果,由于手术切除对于盆腔内自主神经具有较大破坏性,易发生膀胱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排尿不畅,发生尿潴留,严重者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肾后性功能不全多等[4]。因此,临床需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以促使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表3 两组术前、出院时GCQ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术前、出院时GCQ评分比较(±s) 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P术前49.54±4.14 50.12±4.21 0.652 0.516出院时95.94±8.19a 61.22±6.64a 21.843<0.001

盆底肌肉将尾椎、耻骨等连接在一起,于尿道、直肠开口、阴道周围围绕,进而支撑着腹腔器官及盆腔,还可协同作用于肠道、膀胱功,故盆底肌肉与排尿功能密切相关。宋静等[5]指出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给予盆底功能训练,可降低尿潴留发生率,提高膀胱功能。本研究采用间歇夹管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膀胱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上述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为:盆底功能训练通过排尿中断训练、提肛运动训练、腹式呼吸训练、抬腿训练、尿意习惯训练等增加尿道括约肌、大肠肌肉、盆底肌肉、腹部肌肉等盆底肌肉群收缩能力,促使膀胱、尿道、子宫、阴道、直肠等脏器功能恢复,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6]。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GCQ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见间歇夹管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康复护理中可增加患者舒适感。通过间歇夹管结合盆底功能训练进行康复护理可提高盆底功能,进而促使其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管重置、排尿困难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而提高患者舒适度,促使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间歇夹管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康复护理中可促使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尿管重置、排尿困难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感。

猜你喜欢
尿管盆底尿道
利用横断后尿道板组织修复近段型尿道下裂的术式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护士主导的尿管拔除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全麻术后患者超早期拔除尿管的临床研究
浅析针对性手术治疗措施在外伤性尿道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小小尿管学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