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及多发疾病,其多因下肢静脉血流障碍、静脉系统瓣膜功能异常所导致,临床多有腿部肿胀、酸胀、溃疡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2]。手术方式是目前临床治疗静脉曲张最常用手段,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可有效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情况,疗效较佳,但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故应用效果有限[3]。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是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其利用激光灼烧大隐静脉,以达到促进曲张静脉闭合目的,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但目前两者联合使用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EVLT 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问卷(CIVIQ)评分的影响。报告如下。
回顾性收集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19年7 月收治的77 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男23例,女18 例;年龄为29~72 岁,平均年龄(50.34±3.26)岁;病程1~17 年,平均病程(9.33±2.03)年;依据临床-病因-解剖部位-发病机制(CEAP)分级标准,C2-3 级15例,C4-5 级20 例,C6 级6 例;其中单下肢静脉曲张37例,双下肢静脉曲张4例。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29~73 岁,平均年龄(51.26±3.53)岁;病程1~18 年,平均病程(9.84±2.26)年;CEAP 分级中C2-3 级12 例,C4-5 级18 例,C6 级6 例;其中单下肢静脉曲张33 例,双下肢静脉曲张3 例。统计学分析两组上述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经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确诊者;②非哺乳或妊娠期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③存在下肢血管手术史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者。
1.3.1 对照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术前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下肢静脉超声等相关检查,并于患肢曲张静脉处做好相关标记;术中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取患者平卧位,对曲张处常规消毒、铺巾,于股动脉向下作纵行切口,长度约3 cm左右,并以卵圆窝处作为中心点,沿顺皮纹方向逐步切开浅筋膜,同时于内踝前作切口,长度约1 cm左右,将大隐静脉切断后,结扎其主干大隐静脉;待大隐静脉主要属支被完全切断及结扎后,将其分段或全段剥脱出,其后作点状小切口,充分暴露曲张小静脉,并将其逐一剥脱。
1.3.2 观察组:行EVLT 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术前准备工作与对照组相同;术前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取患者平卧位,对曲张静脉处作消毒、铺巾处理,于股动脉向下作纵行切口,长度约3 cm左右,将卵圆窝处作为中心点,沿顺皮纹方向逐步切开浅筋膜,应用弯曲止血钳将大隐静脉主干静脉分离、固定,并将主要属支静脉逐步结扎、切断;待结扎结束后,应用16号套管对内踝处大隐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缓慢置入超滑导丝,同时将5F 导管顺行置入大隐静脉主干内,其后将导丝拔出,置入专用激光光纤,光纤直径为600 μm;待置入成功后,将治疗功率调整为12 W,脉冲与间隔时间调整为1 s,发射激光同时以0.5~1.0 cm/s 速度向后退出导管及光纤,并自大隐静脉方向,于光纤尖端红色闪烁灯指示下,对曲张进行进行加压,使其塌陷、闭合;根据大隐静脉属支曲张静脉程度及情况,对其进行多点穿刺,并直接置入激光光纤烧灼,使曲张静脉塌陷、闭合。2 组术后均应用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加压包扎时间为1~2 周左右,并予以2~3 d 抗生素抗感染,同时予以阿司匹林(山西兰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980,规格:100 mg)口服治疗,100 mg/次,3 次/d,连续口服1 个月,解除绷带后连续穿6个月弹力袜。
(1)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总用时、总住院时间等。(2)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隐神经损伤、皮下血肿、患肢疼痛、切口愈合不良等。(3)术后对两组均进行为期6 个月的康复随访,于术前、术后6 个月,应用CIVIQ[4]评估两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社会活动、精神心理、体能、疼痛4个方面,共20个条目,各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于20~100分,得分越高反映生活质量越好。(4)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内静脉曲张复发情况。
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总用时、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围术指标对比(±s)
组别对照组(n=41)观察组(n=36)tP术中出血量(ml)69.84±13.48 37.46±10.24 11.739 0.000手术总用时(min)71.24±20.46 49.84±17.42 4.905 0.000总住院时间(d)13.24±3.54 7.12±2.84 8.290 0.000
观察组隐神经损伤、皮下血肿、患肢疼痛、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
两组术前CIVIQ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个月CIVIQ 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 例(%)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 例(%)
组别对照组(n=41)观察组(n=36)t P术前51.23±10.26 51.27±10.31 0.017 0.987术后6个月68.16±7.44 91.24±7.03 13.935 0.000 8.554 19.218 0.000 0.000 tP
术后6 个月,对照组有5 例静脉曲张复发,复发率为12.20%,观察组无静脉曲张复发,复发率为0.00%;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95,P=0.030)。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静脉呈迂曲、扩张状,其多因血液瘀滞、血管壁薄弱所导致,于血管外科中较为多发[5]。该病长期发展易造成红细胞外渗,促使血红蛋白代谢物、含铁血黄素淤积于皮下组织,导下肢皮肤出现瘙痒、色素沉着、萎缩等表现,严重可引发踝关节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确诊后需尽早干预,以扼制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7]。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是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最常用方式,其通过对大隐静脉进行高位结扎、切断,分段剥离主干大隐静脉及曲张属支静脉,以达到阻止血流反流、降低淤血血管对静脉回流影响的治疗目的,其疗效较佳,可有效改善静脉曲张症状,但术中大量剥离血管易增加手术出血量,且易对隐神经造成损伤,故应用效果存有一定局限性[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总用时、总住院时间、隐神经损伤、皮下血肿、患肢疼痛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 个月内静脉曲张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而CIVIQ 评分较对照组高,表明应用EVLT 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分析原因在于,EVLT 属于下肢静脉曲张新型治疗方式,其主要采用腔内频射治疗技术,通过对下肢大隐静脉应用光纤烧灼,以吸收曲张血管血红蛋白,且利用组织汽化对大隐静脉及属支曲张静脉壁造成损伤,进而促使血管内膜蛋白质出现变性退化,加速曲张静脉壁结构纤维化及结构化,达到闭合曲张静脉目的[9-11]。该治疗方式除治疗效果较佳外,还具有创伤小、易恢复、损伤小等特点,进而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及复发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但手术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激光光纤弯曲程度,防止大幅弯曲导致光纤断裂[12]。由此可见,于常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基础上加用EVLT 治疗效果更加,但本研究未对其远期康复效果进行探讨,且纳入样本量较少,故研究结果存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临床需加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探讨其联合使用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用EVLT 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提高CIVIQ评分,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