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国贤,李战峰
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新密 452370
近年来,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病人群基数增加,使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类型多,且在临床上发病时多合并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增加了死亡率[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持续发病直至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目前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以碘酮结合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效果最显著[2]。本文就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采取胺碘酮结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选取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间收治的100例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所有患者以治疗药物的差异分为参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平均59.32±12.01 岁)和研究组(男27 例,女23例,平均58.08±11.54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病史资料完整,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有禁忌症患者;排除因药物中毒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排除沟通、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1.2.1 参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并记录生命体征表现,给予吸氧、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对参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254)进行治疗,采取负荷给药法,使用0.9%生理盐水(20 mg)和胺碘酮(75 mg)稀释后通过静脉滴注10 分钟给药,滴注过程中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可根据病情发展调整滴注速度。对于首次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在首次负荷给药半小时后再次行首次给药操作,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口服胺碘酮保持治疗效果。
1.2.2 研究组:在参照组的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珠海经济特区生物化学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57288)联合进行治疗,2 次/d,25 mg/次,持续口服治疗两天后改为2 次/d,50 mg/次。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一个月后进行疗效对比。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心功能指标(心率:H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最终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病症完全消失,心电图、心率检查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病症有部分改善,心律失常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无效:临床病症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心电图、心率检测无变化;总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所有例数×100%。
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参照组和研究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参照组和研究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参照组(n=50)研究组(n=50)tP HP(次/min)96.54±5.35 72.24±5.91 21.554 0.000 LVEF(%)42.03±7.54 56.69±5.64 11.009 0.000 LVEDD(mm)53.32±7.03 41.68±6.41 8.652 0.000 LVESD(mm)49.36±8.99 35.69±7.64 8.193 0.000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有效率为96%(48/50)明显高于参照组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参照组和研究组治疗效果对比 例(%)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常见并发症就是心律失常,主要是由心肌缺血性坏死而导致心肌电出现生理性的改变,而心肌坏死后茶酚胺含量升高,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也可间接诱发心律失常,加重病情,导致患者猝死[3]。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控制病情持续发展,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
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其中以胺碘酮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较为广泛。胺碘酮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对α、β肾上腺素受体有轻度非竞争性的阻滞作用,延长各部位心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促进折返激动的消除,抑制心肌、心房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同时能降低其传导速度,改善窦房结的自律性,并能直接扩张冠脉及周围血管[4]。可抑制患者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且属于多通道阻断剂,可终止诸多室上速及室性快速心率失常。但单一的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仅能对心率失常起到较高的治疗效果,对心肌梗死面积无法起到治疗效果。胺碘酮经口服后吸收较为缓慢,临床上多采用静脉口服联合用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发挥最大效用,同时该药的半衰期较长,亲和力高,治疗指数大,能通过降低患者的主动脉压力及外周阻力,对心肌动脉平滑肌产生作用,提高冠脉输出量,维持心输出量,减少心肌氧耗,达到抗心律失常、心绞痛的目的[5]。
而β受体阻滞剂中较为常用的药物“美托洛尔”,口服后可迅速吸收,且吸收率>90%。该药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及心率而改善体循环,达到减少梗死面积的作用,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衰的一线药物,能显著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该药能阻断心脏β受体,抑制肾上腺素释放,达到降低心率,降低氧耗量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避免形成冠脉血栓,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及症状结局[6]。
且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胺碘酮的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有效率较之单一使用胺碘酮的参照组的最终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P、LVEF、LVEDD、LVESD 等心功能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率失常患者的有效性和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更高,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有较高的积极应用价值[7]。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采取胺碘酮结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较高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