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张德启,刘晓华
1.山东昌邑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昌邑 261300;2.山东昌邑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昌邑 261300
颅脑损伤指的是头部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而造成的颅脑组织损伤,如昏迷时间超过6 h 或发生再次昏迷可定义为重型颅脑损伤[1]。 患者常伴有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是脑膜炎、脑炎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多会发生肢体瘫痪、呼吸循环障碍、意识障碍、失语等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治疗难度较大[2]。 临床多采用胃肠外抗生素用药控制感染,但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疗效不甚理想。相关研究中,鞘内注射抗生素的操作简便, 将局部药物浓度提高, 达到抗感染的功效[3]。 该研究对该院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患者98 例分组采用抗生素全身静脉滴注与抗生素鞘内注射两种应用方式, 并对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患者98 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9 例患者采用抗生素全身静脉滴注治疗方式, 观察组49 例患者实施抗生素鞘内注射治疗方式。 纳入标准: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标准予以评价,评分在8 分以下的患者, 通过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 蛋白定量>0.45 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0×109L。 患者或其亲属已了解实验的整个流程与意义,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该研究所选病例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身体严重性疾病患者,合并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严重障碍患者。
对照组:年龄19.2~61.2 岁,平均年龄为(39.78±16.04)岁;男女比例为29:20;颅脑损伤原因分高处坠落、击打、交通意外各有患者12 例、16 例、21 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平均 (5.59±0.47) 分。 观察组: 年龄18.8~60.9 岁,平均年龄为(39.69±15.98)岁;男女比例为28:21;颅脑损伤原因分高处坠落、击打、交通意外各有患者13 例、17 例、19 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平均(5.31±0.72)分。 分析两组患者受伤原因、年纪、性别、病情等具体临床资料数据,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研究对比的均衡性条件。
对照组49 例患者采用抗生素全身静脉滴注治疗, 药物使用盐酸万古霉素 (国药准字H20033367)500 mg 与硫酸阿米卡星(国药准字H34021852)0.3 g为患者进行全身静脉滴注,1 次/d。
观察组49 例患者实施抗生素鞘内注射治疗,抗生素药物与对照组一致,鞘内注射方案如下:①对患者腰椎进行穿刺,将测压表连接,帮助其双腿伸直,对其脑脊液的压力严密观察并记录,注意脑脊液的放出速度控制于30 滴/min, 可用少量的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操作, 这样能够有效置换与引流脑脊液的作用。每一次的置换液剂量为6~9 mL,当脑脊液的压力下降到100 mmH2O 并呈清亮表现时, 可于患者椎管内注入盐酸万古霉素500 mg、硫酸阿米卡星0.3 g,注射完毕拔出穿刺针, 对穿刺点运用碘伏消毒,1 次/d,并告知患者及其亲属应在每次治疗结束后去枕平卧5 h 左右。
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退热时间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进行记录,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另外对于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 可分为治疗有效与治疗无效。治疗有效指的是患者经治疗后脑脊液经3 天培养后结果显示无生长的细菌,呈清亮状,通过常规生化检测接近正常值,同时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正常;治疗无效指未达到以上标准。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时间、退热时间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时间指标对比[(,d]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时间指标对比[(,d]
?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12%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41%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6,P=0.037),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n(%)]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92%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3.47%相比有所上升,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5,P=0.002),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n(%)]
颅内感染病情危重且发展迅速,它与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深部外伤切口感染合并称为医院4 大感染,临床又称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它是因病毒、真菌、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等感染所导致的并发症,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主要是产生于颅底骨折、颅内异物的残留[4]。 据临床实践表明,大脑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加之脑脊液的循环特征,为病菌的繁殖、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5]。同时患者的身体由于疾病原因,抵抗力、免疫力大幅下降,此时易产生病菌感染,导致脑炎、脑脓肿等病理改变,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目前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患者通常是采用抗生素全身静脉滴注与鞘内注射两种方式,在进行鞘内注射时,反复冲洗蛛网膜下腔,从而稀释脑脊液,通过降低脑脊液的浓度来降低细菌浓度[7-8]。 而全身静脉滴注方式极易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病原体、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同时血脑屏障也会使得药物浓度下降,致使脑脊液抗菌效果随之降低,疗效难以体现[9-10]。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时间、退热时间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徐鹏翔[11]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其观察组治疗时间、退热时间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P<0.01);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12%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41%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0.05),与付志红[12]的研究结果相似,其观察组不良反应率6.67%低于对照组30.00%。 该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92%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3.47%相比有所上升(χ2=9.525,P=0.002),与王琦[13]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74%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3.68%相比有所上升。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优势:①鞘内给药是通过腰椎穿刺实施,药物浓度无需经过血脑屏障,只经腰椎穿刺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局部药物浓度明显更高[14];②运用生理盐水对珠网膜下腔反复冲洗,对黏稠的脑脊液有效稀释的同时还可促进引流,脑脊液中的细菌及残余坏死的脑组织予以清除,可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15]。
综上所述,抗生素鞘内注射抗生素相比全身静脉滴注应用方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明显更佳, 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等,治愈时间明显缩减,降低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从而减轻家庭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