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本科教育的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模式探索

2021-05-08 08:37尤江东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尤江东(1979—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信息素养;本科教育;递进式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现状,提出基础信息知识培育、通用信息能力培育、专业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创新实践四阶段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模式,阐释了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原理,探索了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实施,包括制定科学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搭建层阶式信息素养培育平台、创建规范化信息素养培育机制、重构体系化信息素养培育课程、打造递进式信息素养实训基地五个方面的内容,旨在促进高校本科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1-0128-04

2018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1]。适应新时代本科教育需求,开展信息素养培育,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直接参与教学、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全新使命。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应该从入学伊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贯穿大学四年生活全过程,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模式、自主的学习意识、突出的检索实践能力及浓厚的创新探索精神。基于此,笔者提出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模式,旨在实现本科生信息素养的层阶式提升和递进式成长。

1 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現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培育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体需求,呈现出内容复杂化、对象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等显著特征。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素养培育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创新开展新生馆员、嵌入式教学、在线网络教学、元素养慕课、翻转课堂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素养培育活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但也存在一些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①信息素养意识的浅层次化。学生普遍把日常的网络浏览等同于专业信息知识的获取,把信息素养简单地等同于文献检索,认识深度不够,致使图书馆局面尴尬、门庭冷落,被边缘化为单纯的自习场所。②信息素养培育理念缺乏长效机制。部分高校对信息素养培育不够重视,突出表现在落实过程中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盲目性和功利性倾向明显。③信息素养培育形式单调雷同。当前,信息素养培育方式仍以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程、数据库利用讲座、学术文献搜索培训为主,这种培育模式缺乏创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灵活,吸引力明显不足,学生认可度普遍较低。同时,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应用不够,缺乏将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互动双赢的局面[2]。④信息素养培育过程缺乏体系化。大部分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仅被作为一门课程阶段性开设,未能有效嵌入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彼此相对独立,且信息素养培育未能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未能充分发挥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效益。⑤信息素养培育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当前,信息素养教育呼声很高,相关部门也发布了一些规范标准,但从全国层面而言还没有一套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制度规范和教育范式,各高校仍是自我画圆、自我解题。

2 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原理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指出,信息素养需要通过渐进而系统的方式融入学生不同阶段的学术活动中[3]。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模式正是新媒体环境下适应本科教育发展形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基于本科生信息素养个体差异性的客观评价,分层构建信息素养的培育目标、内容及方式,从而为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优发展区”,使学生信息素养在培育和评价的交替中得到有序提升。该模式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发挥教师引导,倡导评价驱动,使信息素养培育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同步而行。

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模式(见图1)以综合信息素养为靶心,向外延展四个环道,每个环道对应信息素养培育的相应阶段,即基础信息知识培育阶段、通用信息能力培育阶段、专业信息素养培育阶段、信息创新实践阶段,四个阶段相互联系、依次支撑,呈现出金字塔层次式的结构关系。基础信息知识培育阶段注重通识性知识的普及教育,重在强化学生的信息认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掌握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信息安全、新媒体特性等内容。通用信息能力培育阶段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信息需求,选择恰当的信息源,运用常见的检索策略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价、筛选、利用、存储,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专业信息素养培育阶段是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对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进行跨学科反思,强调信息知识、能力与学科的嵌入式融合,依托学生学科专业特征及发展方向,培育相应专业学术资源的检索技巧、专业性的获取工具及本学科内容的评价等,从而找到信息素养培育目标的突破口。信息创新实践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创造力及创新应用能力,内容包括信息传播、信息共享、信息转化、信息创造、信息伦理等,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新性开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四个阶段体现了本科教育的四个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及应用性目标,依托各个目标的递进式实现,学生的信息素养由靶标外环逐层向靶心靠拢,从而使其综合信息素养达到有序提升。

3 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实施

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成为未来职业胜任力的核心基础能力。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对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制。客观认知并科学评价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优发展区”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教育必须面对和关注的重要问题。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模式将有效细化学生的具体需求,分层制定学生“差异化”教学任务,循序渐进地达到阶段性的信息素养培育目标。

靶标递进式信息素养培育过程(见下页图2)如下:针对本科阶段学生个体进行信息素养能力综合评价,确定其信息素养水平层次,推荐相应的受训阶段,经过一定周期的信息素养培育,再进行阶段性信息素养能力评测,确认其达到本阶段培育目标,递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反之则需继续原阶段的学习,直至达到阶段性目标。这种“循环往复+层次递进式”的培育流程,可确保学生始终处于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最优发展区”,真正实现培育内容的可行性、培育方式的多元性、培育目标的发展性和培育效果的质量性。

3.1 制定科学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信息素养评价是信息素质工作开展成效的衡量工具,是个体信息素养水平和能力有序提升的必备前提。只有构建一个多维、分层、多元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在信息素养培育全过程,才能真正落实信息素养的实际工作成效。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信息素养评价的相关标准和具体指标,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国外典型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是英国高校与图书馆协会发布的“七支柱”信息素养模型,2016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框架》被很多国家作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4]。2005年《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我国首个比较完整的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5]。我国高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在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需将传统的评价范式与情景任务的过程性数据评价相结合,依托信息素养评价内容及指标的设定,采用标准化测试、自陈式列表与情景任务过程性数据多样融合的评价方式,实现数据驱动的学生信息素养精准评价,从而为培育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决策参考。

3.2 搭建层阶式信息素养培育平台

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在线信息素养培育平台,优化开发互联网开源信息資源,整合链接信息素养教育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以图文、音视频、动画、PPT等方式呈现,设置身份验证、在线学习、阶段评测、教学管理等系统模块,并实时开展交互式咨询,实现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功能管控[6]。高校图书馆还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和阶段性的目标需求分设相应的培育单元,在学习内容设置、培训任务强度和专业难度等方面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关联关系。

3.3 创建规范化信息素养培育机制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全方位渗透,致使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态发生了多维蝶变,政策规划有限战略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多项规划提及信息素养,但未出台专门的政策予以推进。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需要一套符合高校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运行机制,从长远规划、目标导向、层阶递进等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任务、保障、相关主体及其职责、对象、信息素养水平的测度、措施及其步骤等,为构建科学规范的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体系提供指导[7]。

3.4 重构体系化信息素养培育课程

课程体系是教学的基石,为提升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效益,高校就要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自主行为、独立研究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基准逐步优化信息素养培育课程;从育人和受教育者知识建构的双重视角重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变革传统的教师主动灌输、学员被动吸收的教学模式,支持创设启发思考、协作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和创新创造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情境。高校要把信息素养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同步嵌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信息素养课与主干专业课无缝衔接,将孤立的信息素养培养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按照课时比例进行课程设计规划,从而将信息获取、评价、应用、传递、处理、再生等信息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建基于学生目标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块,并围绕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水平构建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层阶式信息素养培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一种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信息素养培育流程,从而向突出个性化、专业性与较强实践性的培育模式转变。

3.5 打造递进式信息素养实训基地

结合实践应用开展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高校应打造“递进式”信息素养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育环境。高校应通过融入院系的课题研究实践,广泛采用研究型实践性教学手段,开展小班授课、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全面实施“个性培养和创造性教育”;通过创设虚拟实验室、网络教室的抛锚式教学,由“锚”构建真实场景或问题,该问题可能涉及单一学科或跨学科领域,意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意识和操作能力;依托打造的教学实践场所,鼓励学生参与校企项目建设、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参与课题研建跟踪等,使信息素养培养不再游离于实际应用本身,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实训基地应变身为信息素养培育课堂,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信息素养培育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可有效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并转化创新的实际能力,从而使信息素养在具体实践中达到活学活用、真正彰显学以致用的理想效果。

4 结语

信息素养并非是孤立的一门课程或一种技能,而是融合于其他学科、内化于人才培养的有效竞争武器。因此,高校应凭借其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施中的主导地位,站在培养人才的高度重新审视信息素养的培育构建[8]。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承担者,是信息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环境优势和服务优势,营造信息素养培育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模式等全新氛围,使信息素养培育不再游离于教育教学的主体之外,把信息素养培育融入具体课程与实践中,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研究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20-07-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

[2] 殷彦.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困境与路径[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115-117.

[3] 郭妍,郑晓红,么雅慧,等.分层递进式中医药信息素养教育[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10):60-63.

[4] 薛孟晓.高校图书馆在元素养教育中的角色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5):30-31,34.

[5] 尤江东,邹瑜,周蕊.“信息疫情”现象引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再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1):166-167,191.

[6] 马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层阶式信息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1):70-72.

[7] 黄如花,冯婕,黄雨婷,等.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全球进展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3):50-72.

[8] 曹娜,肖冰,何芸.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跨学科反思[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2):74-78.

(编校:崔 萌)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信息素养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分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从信息流的维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