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兰
摘 要:构建学生不断生长与内化新知识的高效课堂,应基于“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这一主线,引导学生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切实加强动手实践、努力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上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新的经验、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数学概念和新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长知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7-0038-03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吴刚老师有一个基本观点:“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先生也提出:“种子课,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时,的确感悟到平时过于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课堂教给的知识,而对学生学习的后续发展却不太在意。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新课改的要求。基于此,若要使学生健康发育、茁壮成长,就要给他们生长的力量。根据教学认知和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学生不断生长与内化新知识的高效数学课堂,谈几点看法。
一、数学知识的“生长”源于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来到教室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重构和建构。他们经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生活累积,已形成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看法。所以,当他们面臨问题时,常常会凭借过去的经验和已沉淀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法。正如托宾(Tobin,1991)所写:“对于学习者来说,除了以己知的东西为基础,对所经历的事进行感知外,他们别无选择。”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更不能无视学生已获得的生活经验和已形成的知识能力。反之,必须最大限度地重视和了解学生在以往的各种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已获得的生活经验和已形成的知识能力。基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单纯从外部灌输知识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性的学习情景,帮助、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经验、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时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的观察和体验,已能感觉到角是尖尖的形态,并且基本能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都是有角的,不过他们对角的认识仅凭直觉而显得十分肤浅。鉴于此,教师对角的认识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切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认识的角,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之间异同。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角”吗?
生 1:动物园里的很多动物,比如牛、羊、鹿等头上都有角。
生 2:我们教室的墙壁、坐的桌子也都有角,而且这些角还是直的。
生 3:三角板、直尺、红领巾、黑板……都有角。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了那么多的“角”,老师知道你们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但是呀,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角”是抽象的“角”,即数学中的角。
(电子屏幕出示几个角)
师:同学们,请你们比较一下“生活经验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四人一组开展讨论。
通过大家的讨论、启迪和交流,学生们加深了对角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就自然而然能够说出“生活经验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的区分与联系,并从生活角度去理解 和体验“角”的本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进行比较与区分,“生长”出“角”的概念。
二、数学技能的“生长”在于动手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对于动作及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而言,动手实践是其获得新知、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亲手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有效地建立数学概念和更全面地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基于这一认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包括学具制作、实物测量、图表绘画、游戏设计等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生长“数学技能”的目的。
例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主要是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常常出差错。经分析和反思,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操作程序较为复杂,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外刻度和内刻度所致。为此,在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两个量角器:一个从左往右标刻度,另一个从右往左标刻度。然后,让两名学生用这两个量角器上台测量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几个角。
师:在量角测量的过程中,你们俩分别有什么感受?
生1:感觉不一样。有些角很容易量,有些角量起来却很麻烦。
师:请说一说具体情形,好吗?
生1:开口朝左的角量起来很方便,而开口朝右的角量起来特别困难。
生2:你的情况与我的情况恰恰相反。
师: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生1:这跟量角器刻度的标向有关。他用的是从右往左标,我用的是从左往右标。
生2:如果量角器上同时将两个相反方向的刻度都给标上,那么测量哪个方向的角都会很方便、很容易。
接下来,再将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已认识量角器、观察量角器,并通过自己观察、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分辨清楚量角器刻度的特点,进而掌握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正确操作步骤及正确读数方式,这样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圆满解决教学难点。
三、数学思维的“生长”基于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时生吞活剥,在做作业或练习时应付了事。许多教师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表达看法,更不用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导致学生的思维陷入了惰性状态。因此,上述现象不能给学生简单下“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结论。绝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喜欢学习,只是不懂得正确学习方法才造成学习不够深入而生吞活剥;不是不想把作业或练习做好,只是不懂得做才造成不知如何去认真做而应付了事。为此,迫切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具有天生思维活跃、喜欢追根究底等特点,设法策划一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迸发学习活力。基于此,在教学中,应通过创设一些与教材,尤其是与知识点、教学重难点有關的具有启发性、创新性、典型性的问题情景,并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带入和融入这一情景之中,让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长”数学思维,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
例如,“圆的周长”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而推导出圆周长公式。基于这一教学目的,在引导学生掌握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等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与自由表达。
师:同学们,有一个圆形游泳池很大,老师想用“滚一滚”的方法量出它的周长,你们说可以吗?
生 1:这方法不行。因为游泳池是固定的,它滚不起来。
师: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测量呢?
生 2:我认为用软尺来测量比较合适。
生 3:我觉得拿绳子顺着游泳池围一周之后,绳子的长度就是游泳池的周长。
师:刚才三位同学想的办法很好,都能测出该游泳池的周长,不过操作起来很费事,能不能想出更简单、更便捷的方法?
(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言)
生1:我想圆不是一种直线图形而是一种曲线图形,因此要测量出其周长是一件挺难的事。但我认为圆的周长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系,那么我们能否先测量出游泳池的半径或直径,然后再算出其周长呢?
生2:我觉得也是,那么这个圆形游泳池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者直径是什么样的关系呀?
经与学生的探讨后,开始借助工具让学生们逐渐了解圆的直径、半径与周长的关系,让他们慢慢推理出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就逐渐清晰了。可见,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久的意志力,从而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构建学生不断生长与内化新知识的高效课堂,不仅是实践“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更是赋予教学课堂以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构建学生不断生长与内化新知识的高效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要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将数学的教学过程打造成学生不断生长与内化新知识的过程,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生长气息和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