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活”“归”:古典诗歌教学设计探析

2021-05-07 14:10杨金芳李建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部编本教学设计

杨金芳 李建伟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天地的瑰宝,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大量教学实践,提出只有从“实”、“活”、“归”三个维度进行古典诗歌的教学,活泛学习必要的本体性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有度地进行情感指归的教学,才能真正把诗歌教学理念从读读背背中解脱出来,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典诗歌 教学设计 部编本 课堂教学

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天地的瑰宝,“不学诗,无以言”,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大多数教师应试化、功利化,以翻译、背诵、默写为主,忽视了对古典诗歌文化内蕴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相反,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又一味追求方法的标新立异,只求趣味,课堂被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塞满,以单纯鉴赏诗歌情感为主,这仅停留在表面的“活”、空洞的“活”。

因此,本文从“实”“活”“归”三个角度出发,并借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体系,试图在含英咀华过程中,使古典诗歌教学变得有文化、有趣味、有生活。

一.“实”的教学,固本奠基

1.奠基之“实”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学段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强调了对本体知识的掌握,如: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解读重点词句,了解表达方式、文学样式、表达效果,以及作品作家知识,文化常识等等。对于语文本体性知识,吴忠豪先生总结为两大方面,“一是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一是语文学习方法,包括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等方法;除了阅读方法,还应该包括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据上所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实”的教学简单概括为,应该让学生学到他们能够学到也应该学到的不可回避的诗歌本体性知识。

只有在本体性知识逐渐积累的基础之上,随着学生身心发展不断成熟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经过教师引导,教学环境的熏陶,学生才能获得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质变。由此可见,诗歌本体性知识的积累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起着固本奠基的作用。

2.需活之“实”

自从新课改开始,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语文课程,尤其是语文公开课程为了着力摆脱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到了极不恰当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时间放在诗歌文本内容的梳理与思想情感的感悟上,而将忽视了语文本体性知识的教学,尤其对于经典名篇的古典诗歌来说,是最不可取的。其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摆脱应试教育的根本,不是摆脱古诗词的本体性知识的教学,而是为了摆脱原来古诗词教学中以讲读课文为主的教学方式。古典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学生对其感到陌生,再加上机械的传授方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久而久之,所谓应试教育的弊端便显露无疑。这就要求古典诗歌“实”的教学要“活”起来,下面以先《蒹葭》具体教学为例来简要说明何为需活之“实”。

《蒹葭》选自先秦古籍《诗经》,而《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学生需要对它有一定的了解,部编本教材中也在“补白”部分做了简介。在传统日常教学中,通常按照“朗读—摘画重要知识点—记忆”的步骤来处理;相反,在一些公开课上,为了避免上述的步驟带来枯燥的教学效果,往往只留下“朗读”的环节。笔者认为,像《诗经》经典文学作品常识的识记是有必要的,但直接单纯的讲读识记是低效的。对此,教学设计中,可以播放有关《诗经》简介的动画视频,以幽默通俗易懂的故事性话语讲述《诗经》,视频时长一般5分钟以内,也可以将此作为导入环节。这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与理解,再去看教材中的文字简介,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至于对初中学生的必要古典诗歌知识的教学程度的把握,可以借鉴张志公先生所谈到的六字“精要”、“好懂”、“管用”。

二.“活”的教学,搭建桥梁

“活”的教学简述为: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建构更加有趣有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知识活泛、形象、生动,从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活”的教学要有度,有些教学设计不但创设不了任何情境,也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没有多大的帮助,不可为了“活”而“活”。

1.资源之“活”

课本是最主要的文本资源,史料,表格,图画本等教学辅助文本资源也要充分灵活地利用。《观沧海》这首诗歌没有比较难懂的字词,但仍然需要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其它工具书来理解本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这是解读诗歌文本的第一步,文本文字是“死的”,教学要充分灵活地利用文本资源。在信息化时代,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古典诗歌教学,使古代文化产物与现代科技产物发生碰撞,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以图片、视频、音乐等的形式使教学内容充实丰满、形象生动,从而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增加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观沧海》的教学中,首先,对于作者曹操,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一的学生提问“你了解曹操吗,你能说出一些关于曹操的事情吗?”发现大多数学生是不知如何回答的。教师可以通过口语讲述或视频播放曹操经典故事,如“煮酒论英雄”,来同化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引起学生对曹操以及曹操“观沧海”的兴趣。其次,对于朗读,文本解读前的朗读其主要强调的是读音,可以播放名家朗读《观沧海》的音频,既可以纠正读音,也可以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最后,在《观沧海》的具体文本解读中,其碣石的注释为:“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学生因对此地并不熟悉,仅仅靠文字的阐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也不利于学生对碣石下沧海壮阔景象的想象与感知。老师可以借助地图,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到碣石以及渤海的所在地。又因本诗大部分篇章为对渤海及周边景象的描绘,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景色图片,辅助学生进行理解与感知。

2.情境之“活”

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先生说:“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第一条、也是首要一条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借助教学资源、语言与问题引导、写作背景的了解、角色扮演活动、多种朗读活动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创设古典诗歌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文本,感知诗歌内部所真正表达的内容。下面以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

(1)问题创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的大多数时候,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教师的问题走的,而什么样问题能更好的创造情境呢?首先要靠问题活化,那么问题设置要具体生动,连续自然。为此,笔者做出如下设计:

师:“相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对不对?”

生:比喻!将布衾比喻成铁。

师:那铁是什么样的?

生:是棕色的,很硬,摸起来很冷很凉。

师:那作者为什么把布衾比喻成铁呢?我们的被子不是又暖又软吗?

生:因为作者在秋天晚上,“八月秋高风怒号”他住的又是茅屋。

(2)活动创造情境

角色扮演活动,即学生与作者角色互换,让学生处在作者的位置上来体验作者内心真实情感。教师可播放出了雷雨交加的声音,还原真实场景,让学生都闭上眼睛,将自己想象成杜甫。这样,再了解当时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想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社会动荡黑暗,作者心中一片悲凉,就连自己的被子都感受不到一丝温暖,可见当时世界对于作者来说毫无温情可言。

三.“归”的教学,自然真切

1.人文之“归”、生活之“归”

归,为指归,“归”的教学对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与“实”的教学中本体性知识相对的非本体性知识,吴忠豪先生在《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中说到:“所谓非本体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古典诗歌教学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不管是在文本解读前后的教学环节,还是诗歌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其教学的最终落脚点都是“情感”的指归。最重要的是生活之“归”,要将诗歌情感细化到生活中。《过零丁洋》情感核心二字为“爱国”,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爱国?”要让学生知道爱国原来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细节中。这样的情感指归教学才是人文课程中最应该有的,也是最有用的教学。

2.实活相“归”,自然之“归”

对于诗歌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诗歌教学环节分为“文本解读前”-“文本解读”-“情感的指归”。其三个环节的并不是绝对呈递进关系的,通过上文叙述中,可知“实的教学”与“活的”教学主要在前两个教学环节中,而“文本解读前”可以简答理解为文本解读的准备性教学。此外,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指归”教学环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贯穿整个“实”与“活”的教学,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在学习诗歌本体性知识的基础上,以及通过问题的创设,写作背景的了解,角色扮演活动以及多次朗读,当学生说出“杜甫处在那么困难的环境中,还想着老百姓如何有遮风避雨的‘廣厦?杜甫真是有慈悲情怀,让我敬佩。”这样便在“实”与“活”中自然过渡到了情感的“指归”,教师在加以引导学生,比如要关爱身边的人等。

综上所述,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以有效有用为基本标尺,活泛学习必要的本体性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有度地进行情感指归的教学,最终在“过实”与“过活”的两种课堂模式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诗歌教学即有趣化又有效化。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曹明海:《语文教育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4]成旭梅:古典诗歌教学空间摭谈[J].语文建设,2017年第25期.

[5]张丽:古典诗歌教学路径浅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7期.

注:殷娜参与本文撰写!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部编本教学设计
妙笔生花,写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下习作3作文指导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