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2021-05-06 03:15胡春燕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养核心素养

胡春燕

内容摘要: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借助古诗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促使學生可以深层次的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语文 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近年来随着新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不了解,甚至存在传统文化就是落后文化的错误观念[1]。在新课标中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重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1.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意义

在中职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2]。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理性的了解、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时,能借助传统优秀年文化中的道理、哲学对学生进行指引,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走出思想困境,能引导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文品格,同时还能更好的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此,在实践中,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尤其是古诗文内容,落实文化教育,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与过去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育,能指引学生更加深入的认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文化、知识的贯通,可以促进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3]。此外,通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育,还能在语文课堂上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多样化的语文知识,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语文教学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中职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

2.1关注文本文体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内容具有很高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文的文体,以此深化对文章内涵的感知,强化学生对作者情感、思想的了解,加深对文章传统文化内容的认知[4]。对于不同的古诗文文体,表现出的情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如“记”这类文体大多是描写山水游记,作者一般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对“记”这类文体赏景、悟情。

2.2情境教学感悟文化魅力

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为学生创设相对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文章的内涵、情感进行体验,强化学生的感知,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古诗文是产生一种“人生体会”的感触。在实践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灵活的应用各种方式来创设情境,如多媒体、角色扮演等[5]。

2.3组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实践

对于语文学习,单纯的依据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出课外实践的优势[6]。而在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上,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实践的契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在真正的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感悟、内化吸收。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依据教学内容中的文化素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7]。如教师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默写课外实践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古诗文知识,又可以激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教师在活动选出写的最好的学生,并将其作品张贴在班级中的荣誉榜上,以此带给其他学生激励。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故事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成语,积累学生的成语,促进学生对成语文化的感知。

3.教学案例分析

3.1古文教学案例——以《师说》为例

《师说》是一篇千古名文,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文言、文章、文学知识,更要指引学生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视角对课文进行剖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韩愈所处的时代沿袭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当时的士大夫之旅存在“耻学于师”的情况,韩愈借助《师说》一文对“从师之道”进行了探究,通过本节课学习,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师、道”的内涵,也要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良好品质。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师说》中有很多内容值得学生学习。在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描述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统计一下课文中出现了多少个“师”字?多少个“道”字?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师、道的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意识到韩愈所说的“道”是儒家之道。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并为学生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在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写本文的缘由?”在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为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知识,作者表面上是对李蟠讲尊师重道的大道理,实则是对当时社会的“士大夫之族”所说。随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当时社会是什么样的风气?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学生可以很轻松的从第二段看出,作者在这一段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列举出了当时社会的代表人物,如圣人与愚人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的对比、“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最终感叹“呜呼,师道之不复”,从而表达出了作者对于“尊师重道”的态度。

《师说》一文不仅对当时社会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于当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师说》表面上看是写给学生李蟠,但实则是写给谁看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师说》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越发看重,教育事业能否办好,与社会上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有很大关联,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韩愈的《师说》并不仅仅是针对当时的社会,更是对后代所有的学者有所启发。中华传统传承至今,虽然经历了诸多波折,但是至今仍被弘扬,这与文化的传承有极大关联,教师通过《师说》一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指引学生可以在心中形成“尊师重道”的种子。

对于文化传承与理解,其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引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自觉的传承下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的认同、信任我国优秀文化,做到文化自信[4]。当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不能单独从“文化传承与理解”入手,还需要与其他方面紧密结合。

3.2古诗教学案例——以《将进酒》为例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将进酒》时,可以在课堂上先简单的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生平,并介绍《将进酒》的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解决文章的生字词,感知文章大意。作者在文中将现实和饮酒结合在一起,将心中的豪情、积郁全部表现出来。在学生完成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剖析,感知文中的经典名句,并随着文章进度感受情感变化,如开头的伤感,到后来的欢乐,再到憤懑,最后则是狂放,以此深入的体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内涵。

中职语文教师还应该在正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渗透文化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在古诗《将进酒》中,体现出了我国古代的酒文化、作者与朋友的友情以及作者的豁达精神,其中最具文化意味的就是我国博大精神的酒文化。在古代,很多诗人都对酒有独特的感受,并与酒有不解之缘,流传至今的很多作品都与酒相关。而在现代,人们与朋友相聚,也少不了酒的参与,可以说酒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古人看来,酒与朋友一起喝才更加有意义。而在故事《将进酒》中,作者正是与朋友共饮美酒,才认为应该高高兴兴,不能沉浸在官场的失意中,作者的心态变化印证着文章内容,同时这也体现出了作者豁达开朗、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会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教学的契机,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德旺.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115.

[2]徐松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究[J].新一代:理论版,2019(04):21.

[3]朱耶芳.深化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J].考试周刊,2018(46):174.

[4]时栋.核心素养要求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应当与应为[J].课外语文(下),2019(10):162.

[5]蔡佩云.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8(8):115.

[6]李仲胜.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376-377.

[7]张奎晶.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分析与研究[J].高考,2018(17):156.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培养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