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凯云 刘钦荣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把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前者指说话人-听话人所具有的关于语言的知识,后者指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应用”[1]2。在生成语言学中,“语言能力”常被称作“内化的语言知识”“语言直觉”,是一种“潜在”能力。对于大多数人(即非语言学者)来说,语言能力表现为一种直觉知识(intuition)。[2]4他们能正确使用语言(表达和理解),也能辨识并纠正不正确的语言形式,但不一定能说出理由来。乔姆斯基主张“一种语言的语法,其主旨在于描写理想的说话人-听话人固有的语言能力”,即从理论上讲清楚模糊的语言直觉。他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力图用一套形式化的规则说明人类的语言能力。[3]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极富启发意义。第二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其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是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4]35语篇的理解涉及多种因素,弄清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理解所需的信息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重,有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重难点,明明白白地教。
关于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目前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指能读懂语篇,要读懂并理解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词汇的识解起着关键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阅读课的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主。郝云龙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针对阅读课教学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明确指出影响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留学生词汇量的缺乏。[5]周欢梅的《论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指出词汇量的缺乏是影响正确理解一篇文章主旨意义的主要因素。[6]其二,认为语篇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文本理解能力,还包括文本阅读速度。黄理兵和郭树军的《HSK阅读理解试题的语料和命题》明确指出阅读能力由阅读理解能力即对文本的意义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这两大部分组成。[7]
笔者认为,阅读活动涉及一系列单项知识及其综合运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弄清楚阅读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信息种类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阅读教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选择具有权威性、导向性的《汉语水平考试真题集HSK》三级和四级分册中阅读试题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刘珣先生的分类模式[8]143-165,将正确理解语篇所需的信息分为语言要素、文化要素、语境要素三大类型,逐条分析,并作量化处理,最终统计出各类信息的比例。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本文以《汉语水平考试真题集HSK》(以下简称《HSK真题集》)三级分册、四级分册为研究对象。《HSK真题集》由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共同编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权威性毋庸置疑。《HSK真题集》坚持采用真实语料,对于原始语料原则上不作改动 (文字 、标点上明显的错误等除外),保证了测试的客观性。《HSK真题集》针对汉语水平不同的学习者(三级、四级分为中级水平),测试的题型、知识、技能的难度不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测试结果的效度。
第二步,确定研究要素。本文根据刘珣先生的分类标准,并将语言要素、文化要素、语境要素进一步细分,具体如图1。
图1 各信息要素类型
第三步,确定研究流程。本文先逐册逐题分析真题集中每道题涉及的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再分册、分类型进行统计,然后将三级、四级分册真题分析结果合并统计,确定各信息类型所占比例。上述分析结果各以表格形式表示(表1、表2、表3)。
表1 《HSK真题集》三级分册阅读各信息要素占比
表2 《HSK真题集》四级分册阅读各信息要素占比
表3 《HSK真题集》三级、四级分册阅读各信息要素占比
第四步,提出结论。根据统计结果,归纳出语篇阅读中各类信息呈现的规律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具体分析示例如下(按题型)。
1.选词填空。如,《HSK真题集》三级分册试卷一阅读部分第51题。
A.国家B.借 C.半D.可爱 E.声音F.总是
51.你认为世界上哪个( )最漂亮?[9]10
这种题型考查的是词语搭配知识,即根据上下文在给出的词语中选出适当的词语。
这道题正确答案是A。留学生答对此题需要理解以下信息:(1)词汇语义信息。该句中八个词的意义、六个选项的词义,以及整个疑问句的句义。(2)语法信息。这是一个由“疑问代词+量词”为疑问点的一般疑问句。根据汉语语法规则,名量词“个”后应搭配名词性词语。以上六个选项中只有A(国家)和E(声音)两个选项是名词,再根据语义搭配关系“最漂亮”只能用来修饰“国家”而不能修饰“声音”。理解这道题需要利用词汇和语法两类信息。[10]
2.句子配对。如《HSK真题集》三级分册试卷一阅读部分第47题。
A.对不起,我差点拿错儿。左边的呢? B.你发给我的电子邮件我还没看呢。
C.篮球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D.好,我们也没什么行李,而且他家就在附近。
E.我哥哥。走,我给你介绍一下。
47.希望中国运动员这次能有个好成绩。[9]9
这是一道搭配句子题,留学生答对此题需要理解以下信息:(1)词汇语义信息。构成两个句子的17个词的意义,两个句子的句义。(2)语用文化信息。首先,从“希望中国运动员”推论出对话双方的国籍:一方是中国人,另一方是外国人。其次,根据语用规则(好朋友之间在得知对方参赛的消息时,一般都会予以美好祝愿),推论出题干是对中国友好。(3)语境信息。这里首先涉及上下文语境:从题干处得知有一场篮球赛即将开始。其次还涉及情景语境:根据谈话发生的背景知识,知道参赛的一方是中国队。
3.理解短文。该题型是给出一段短文,让考生阅读后根据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如《HSK真题集》四级分册试卷二中第77题:
李教授的突然出现让大家很激动。因为我们之前邀请他的时候,他还在北京出差,大家都以为他无法参加会议了,没想到他还是赶来了。
关于李教授,可以知道:
A.很年轻 B.参加了会议 C.提了很多意见 D.去北京旅游了[11]40
该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考生正确选择答案需要理解以下信息:(1)词汇语义。短文中所有的词和句子的语义以及短文的整体语义。(2)情景语境信息。在中国的高等院校,教师尤其是教授都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因而经常要去外地进行学术交流(出差)。(3)句法信息。分句“大家都以为他无法参加会议了”和分句“没想到他还是赶来了”之间有转折关系;“李教授的突然出现让大家很激动”和“因为我们之前邀请他的时候,他还在北京出差”之间有因果关系。(4)语用文化信息。“教授”这个称呼在我国含有“尊敬”之意,表现了中华文化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校园文化中,尤其是学生组织的活动,都希望有名望的教授能够给予指导。句中写出李教授在北京出差,说话人认为他没办法参加会议,但话锋一转“没想到他还是赶来了”,体现出说话人的惊喜之情。(5)语构文化信息。文中“因为”所引导的其后四个分句,具有汉语语篇特有的“流水句”(意合)结构特点。
《HSK真题集》三级分册共有5套试卷,每套试卷有30道阅读题,共计150道阅读题。笔者逐一分析每道题中所包含的语言信息、文化信息和语境信息,并按照词语、句子、篇章三级语言单位分类统计,计算出每个语言要素所占的百分比。《HSK真题集》三级分册的150道题中共有506个信息要素,其中语言要素241个,占比47.63%;文化要素127个,占比25.10%;语境要素138个,占比27.27%。语言要素中,语法要素122个,占比为24.11%;词汇要素119个,占比23.52%。文化要素中,语构要素67个,占比为13.24%。(表1)HSK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积累较少,基于这一点,试题没有涉及专业文化知识。
《HSK真题集》四级分册也有5套试卷,每套试卷中有阅读题40道,共计200道阅读题。
《HSK真题集》四级分册的200道小题中共有637个信息要素,其中语言要素263个,占比41.38%;文化要素184个,占比28.84%;语境要素190个,占比29.78%。(表2)在《HSK真题集》四级分册中的阅读题篇幅普遍比三级分册中的要长一些。
《HSK真题集》三级、四级分册共计350道阅读题,其中涉及语言要素、文化要素和语境要素共1 143个。根据表1~3,可以看出以下倾向。
(1)从语言单位看,从三级到四级,阅读材料中篇章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词汇和句子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汉语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在书面交际中使用篇章的频率逐渐增多,句子尤其是单句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HSK真题集》四级分册中篇章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符合留学生学习规律,反映了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变化。
(2)从信息类型看,从三级到四级,阅读理解所需的各类型信息的利用率变化情况为:语言要素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文化要素和语境要素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语言既是文化的内容,又是文化的编码体系和表达者;语境要素是任何语言交际都要涉及的,随着交际深度和广度的逐渐增加,文化、语境对于话语理解的影响程度也在增加。
(3)语言要素在三级和四级阅读理解中都占有最大的比例。这说明在中级汉语阶段,阅读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同时,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学习者会学习更高难度的词汇和更复杂的句法知识。这与“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学习规律相吻合。
语境要素和文化要素所占比例相差无几,语境要素略高于文化要素。这是由于交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在交谈时涉及的时间、场合,交际双方的关系、身份、地位,语言伴随动作,社会背景等的复杂性也会随着语言水平的提升而增加。
在文化要素中,语构文化要素所占比例最高,语用要素次之。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是“意合”,不用严格的构形形态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讲究“意念契合”而不重视形式。这与中国人在认知事物时善于整体把握、综合思维的认知特点有关。语义要素占比不多,这可能与留学生的汉语知识水平有关。
(4)与语言要素相对,文化要素和语境要素可以合称为非语言要素。综合表1~3数据可知,在阅读理解中,非语言要素所占比例都要略高于语言要素,达到50%以上。这些数据从量的方面告诉我们,语言教学绝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理解也绝非单靠掌握语言要素就能实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时必须考虑非语言要素的作用。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发。
1.语言要素是基础
书面阅读本质上仍是语言交际。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要素的广度、深度制约着其阅读理解的质量,但词汇量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大于语法,因此,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词汇量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语法的影响虽然小于词汇,但从表3看,二者差别并不太大。所以,语法教学的效果对于阅读理解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要注重语境、文化要素的教学
语境、文化要素在HSK中级阅读理解中占比都超过语言要素。表1中,语言要素占47.63%,文化要素占25.10%,语境要素占27.27%,后两者共占52.37%。表2中,语言要素占41.38%,文化要素占28.84%,语境要素占29.78 %,后两者共占58.62%。表3中,语言要素占43.96%,文化要素占27.36%,语境要素占28.67 %,后两者共占56.03%。这说明,在阅读理解中,语境、文化要素二者合起来对于做题的正确率有比语言结构要素更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语境和文化要素,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文化要素理解阅读材料的习惯和自觉。
3.培养学生利用语境理解语篇的习惯
作为书面交际的主要形式,阅读理解是一种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寻求答案的思维活动,交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语境信息对于阅读理解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生词以及词语的临时义,都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推测出来。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语境要素理解语句,有助于学生养成汉语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主要分析《HSK真题集》三级、四级每道阅读题所含的语言、文化、语境等要素,并对各要素进行分类统计和定量分析,计算出语言、文化、语境要素在阅读理解中所占比例,指出阅读理解教学中各要素的作用,以期对留学生的阅读教学和教材编写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郑州大学缑瑞隆教授悉心指导,谨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