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辉
2015年11月,河南省出台《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将河南建设成“‘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区域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及内陆对外开放高地”[1]。2019年6月,河南省印发《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工作要点(2019—2021年)》,进一步提出近三年六十项核心建设任务。随着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深做实,语言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结合语言经济学理论,厘清语言产业的内涵、业态与价值,分析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三大核心模块的语言消费需求情况,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语言产业水平提升策略。
“语言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中叶语言经济学的兴起密不可分。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克 (Jacob Marschak)指出,“语言与人类组织其他方面一样具有效用 (efficiency)”[2]185。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媒介与工具,也是可消费且产生价值增值的产品。随后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将语言视为可增值并产生收益的人力资本。如巴里·奇斯威克(Barry R.Chiswick)与保罗·米勒(Paul W.Miller)通过研究移民语言水平与其就业收入的关系,发现“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因其符合人力资本的三个条件,即“能产生效益、需付出时间与精力成本、依附于人而存在”[3]序言20。
中国语言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进入快速增长期。1980年,我国营业范围中含有语言服务的企业仅有16家,而2018年增至320 874家。[4]2010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语言产业逐步呈现产业化、规模化、细分化与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语言产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需经过语言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语言产业只有与文化产业、教育产业、经济产业等实现深度融合,方可实现语言之经济价值。语言产业链条涉及多方主体,语言服务行业主体可分为“语言服务购买方、本土化公司、翻译公司、语言技术开发公司、语言服务行业协会、大学与培训公司、行业研究与咨询公司”[4]。
国内对语言产业的业态界定存在多种划分与表述方式。王华树认为,语言服务行业以“翻译服务、本土化服务、语言辅助工具及人才教育与培训”为主要内容。[5]黄少安等认为,语言产业外延大体包括“语言翻译、语言教育培训、语言推广(语言传播)、语言(听障)康复、品牌命名及对于语言服务支撑的技术产业”[6]35。《2016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将语言服务行业界定为“以促进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为目标,提供跨语言、跨文化信息转化服务和产品以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7]。
基于上述业界认可度较高的分类方法,结合21世纪以来语言产业新增的业态形式,本文认为语言产业的业态模块主要有语言翻译、语言教育与培训、语言文字出版、语言科技与产品、语言咨询、语言创意、语言康复和语言资产管理。语言翻译、语言教育与培训、语言文字出版,是较为传统的语言产业业态,毋庸赘述。语言科技与产品,指各类语音及文字信息处理及翻译口译的技术、软件、系统、平台等。语言咨询,包括语言产品及服务开发、运营、销售等过程中的咨询,以及语言政策与规划制定、语言文字规范及标准制定、突发与公共事件中语言使用或质量提升等咨询。语言创意,指广告策划、商标设计、品牌命名中的语言使用等。语言康复,指对语言障碍群体提供的语言能力康复训练与指导。语言资产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语言产业模块,可帮助企业及语言服务企业提高语言服务效率与质量,降低企业相关成本。语言资产管理还可细分为翻译记忆库、术语库、语言规则、词典库、双语多语文档、项目案例库、翻译风格和写作规范等语言资产的管理。
融合发展语言产业可为社会及个体带来显性与隐性经济效益。黄少安等指出, 语言的显性经济价值体现在个体和国家两个层面。对个体而言,“语言技能可帮助个体获取更高的工资或更多就业机会”;对国家而言,语言“以产业的形式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价值,赚取‘语言红利’”。[6]32-33
近年来,与语言产业有关的新型职业逐渐涌现。如华为招聘技术翻译工程师,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对外精品编辑。阿里巴巴近年来开始招聘系列语言服务岗位,如阿里语言服务-产品专家、阿里语言服务-产品运营专家、阿里语言服务-海外资源运营专家等。阿里巴巴对多语言策略产品经理岗位的描述包括四点:负责AliExpress 语言类产品,提升平台语言体验;负责各类商品信息、评价、搜索词、沟通翻译;负责协同各国家站语言策略对接与实施;建设策略类语言服务产品。
语言产业亦能产生隐性价值与效益。如促进语言保护、语言宣传策划、语言决策咨询、促进国家对外交流与宣传、构架国家话语体系及提升国家对外形象等。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与沿线国家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的联通。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工作集中在设施联通领域、能源资源领域、国际产能领域、国际经贸领域、金融领域和人文交流六大领域的合作。由于此六大领域对语言消费的需求存在交叉及重叠,本文梳理出三大核心问题作为主要模块,以深刻剖析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语言消费需求情况。
在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过程中,信息服务平台发挥着先导性作用。有效、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不仅能促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及规划的有效对接,亦能为政府出台政策、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无论是设施联通、能源资源合作、国际产能合作、国际经贸合作还是国际金融合作层面,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如下平台: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发展战略与政治、经济、法律、投资、贸易、金融等政策的信息服务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册企业名录、国内外招商引资资讯等信息服务平台;以大数据为主要支撑的数据分析平台。
目前,已有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信息服务平台的成功案例。如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于2018年建设的首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信息公益查询平台(www.cosdf.org.cn)。该平台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信息、经济情况、对外贸易及双边贸易总量分析等国别资料,同时汇编中央及地方政策及“一带一路”相关政策,为企业了解沿线各国营商环境提供决策参考。2018年,河南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联盟)协同平台投入运行。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的语言消费需求有两类。其一,语言行业从业人员借助外语优势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合作,深度挖掘、整理与编写沿线国家政治、经济、金融、教育、社会、文化、科技、法律等领域国别指南,形成系统全面的语言资源。其二,多语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我省“一带一路”信息平台建设数量较少,且多为汉语,不便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及企业了解相关政策,信息平台的利用率与宣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基于以上分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语言消费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与科研机构,消费的主要形式是语言资产管理、语言翻译与语言咨询。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标准联通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8年6月,河南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河南省标准联通参与建设“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该行动计划提出六个主要领域的标准联通建设,即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标准化、对外贸易标准化、节能环保标准化、人文领域标准化、健康服务领域标准化和金融领域标准化[8]。标准联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国内企业技术标准、数据标准、生产标准、安检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政策标准、金融标准等与国际及区域标准接轨,实现互认共建。其二,与国际化标准对标能促进国内项目、产品及服务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出口量与产值,扩大品牌影响力。其三,提升我国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的能力,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建设,提升中国在国际化标准建设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
标准联通建设中的语言消费需求有四类。其一,语言行业从业人员借助外语优势进行标准研究工作。如对沿线国家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体系的系统研究,与行业专业人员及技术人员整理、汇编国别标准,形成系统的语言资源。其二,多语种标准术语库及语料库建设。其三,标准联通建设中的本土化及商标设计、品牌命名与语言广告等。其四,语言服务标准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标准联通建设中的语言消费主体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与科研机构,消费的主要形式是语言翻译、语言资产管理、语言咨询、语言创意及语言技术。标准联通建设对语言翻译服务的需求质量要求较高,需要语言翻译服务与技术服务及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需求外语语种主要为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
“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领域的建设属软环境建设。民心相通就是要促进深层次人文交流合作,推进文化交流、旅游合作、教育合作、医疗卫生、科技、人才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目前民心相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文化交流不平衡、文化产品质量与数量不足、民间交流不够深入、人文交流方式单一等。
“一带一路”软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构建共同体话语体系、打造人文交流平台、培育跨文化传播人才、开发文化类产品和构建共享共建机制五大方面。软环境建设中的语言消费需求主要有四类。其一,语言行业从业人员借助外语优势深度挖掘我国与沿线国家人文文化资源,进行文字整理、材料撰写,形成文化与语言资源。其二,对形成的语言文字性资源进行编译与翻译,以多语种图书、宣传册、网站资料、微信推送等形式,加强宣传,促进对我国文化传播及对沿线国家文化深度了解。其三,对文化类产品的品牌进行命名、宣传,提升对外宣传话语体系中的语言质量。其四,对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外语类人才、技术类人才及社会从业人员进行外语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组建懂外语、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基于以上分析,软环境建设中语言消费的主体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及个体,消费的主要形式是语言翻译、语言文字出版、语言科技产品、语言资产管理、语言咨询与语言创意。
语言产业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也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中其他产业发展。河南省如何实现语言产业的产业化升级?如何完善语言产业业态模块?语言产业链中各方主体如何协同?
语言产业隶属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语言产业欲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对国民经济贡献度,需提升自身产业化水平。(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进行发展建设。语言产业应深入挖掘其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做好市场定位。语言产品或服务的流通、销售、消费等必须依赖市场供需规律,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带来显性效益与隐性价值。(2)实现规模化、链条式与信息化发展。语言产业必须形成清晰的产业链条,语言产品与服务的设计、生产、流通、销售与消费等各环节应更加明晰,各产业业态分工更加精细。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流通效率,提升语言消费及服务质量。(3)确立语言产业的战略性地位,营造有利于语言产业发展的平台与软环境。政府部门及机构应将语言产业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充分认识语言产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加强对语言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推动语言行业准入体系建设、语言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语言行业立法体系建设,拓宽语言产业的融资渠道。
语言产业业态模块界定尚不够清晰、完善,且新的语言产业业态形式不断涌现,因此亟须加强语言产业业态模块建设。(1)推进政府、企业、院校的协同。政府应在语言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立法建设、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宏观指导;企业应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市场规律的优势,紧贴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升级创新;高等院校应立足国家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育语言服务学科,培养高素质语言服务业从业人员。2018年3月,河南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在洛阳师范学院成立。该中心是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典范,有助于建立河南省跨语言大数据平台,打造中部语言服务产业链和决策智库。(2)语言产业应与文化、旅游、教育、信息、创意产业等进行深度融合。语言产业需服务于其他产业方能实现其价值与效益。如语言产业应服务中国文化、河南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语言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开发旅游产品、加强多语种旅游公示语与宣传资料建设,打造旅游名片。语言产业与教育产业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与服务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语言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融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语言技术产品革新,提升语言服务与语言资产管理的效率,促进语言服务的网络化协作等。(3)推进语言产业业态模块走向细分化。语言行业要想发挥引领作用,必须紧追时代步伐与市场需求,满足不同需求主体的精细化需求。不同业态模块要明确各自优势,深耕细作,占据相应的市场份额,形成品牌效应。
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河南语言产业人才队伍存在行业人才管理组织与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与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基于此,语言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应该从两方面着手。(1)培育与建设语言服务学科。语言服务学科不同于外语学科与翻译学科,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语言服务学科与语言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经济学、翻译学、法学等领域均有深度交叉。政府与教育部门应推进语言服务学科建设,打造具有应用性与跨学科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2)加强语言产业人才智库建设。构建由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从业人员组成的语言产业人才智库。完善人才智库引入机制,对智库人才进行分类建设,优化智库人才结构,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智库人才在技术指导、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语言产业不仅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国民经济产值,而且能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建设给河南省语言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河南省应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供给侧与需求侧现状,完善语言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语言产业链条,细化语言产业业态模块,打造高素质语言产业人才队伍,全方位推进语言产业化发展,助推“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