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萍 肖文萍 谢勤英
(赣州市妇幼保健院产房,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
分娩是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是机体特殊的生理过程,而疼痛则属于分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适度的宫缩疼痛有利于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胎儿顺利娩出。但过度疼痛会使产妇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1],导致机体大量释放儿茶酚胺,阻断产程进展,增加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尤为重要。椎管内药物麻醉虽有强大的镇痛效果,但其属于有创操作,且可能导致产程延长、双下肢肌力减退、排尿困难,以及宫内环境变化[2]。而穴位电刺激属于非药物性手段且无创,通过对不同穴位进行电刺激,进而促进内啡肽的合成,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3]。本研究选择400例经产妇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穴位电刺激与椎管内麻醉对经产妇分娩疼痛及产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经产妇;孕周≥37周;单胎头位;宫口开 2~3 cm,疼痛难忍;符合镇痛应用指征;符合自然分娩指征。排除标准:既往有异常孕产史、胎位不正、胎儿畸形者;有阴道分娩禁忌证者;有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前置胎盘及合并前置血管高危因素者;穴位处合并过敏反应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全身感染性疾病者;伴有严重内科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者;伴有产科并发症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400例经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镇痛方式分为穴位电刺激组(观察组)和椎管内麻醉组(对照组),各20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体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入选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产妇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椎管内麻醉镇痛。待产妇宫口开至2 cm及以上且宫缩规律时,选择L2~L3作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头端 3 cm并固定,注入1.5%的盐酸利多卡因3 mL,持续观察5 min,确定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后,注入0.5 μg/mL舒芬太尼与0.1%罗哌卡因的混合液6~8 mL 作为首次剂量,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10 min后,连接电子镇痛泵,将0.5 μg/mL 舒芬太尼+0.1%罗哌卡因5~7 mL/h当作背景量,控制产妇自控镇痛的剂量为4 mL/次,锁定时间20 min,产后2 h关泵并将硬膜外导管拔出。
1.2.2 观察组 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当产妇宫口开至3 cm,伴随着剧烈的宫缩疼痛,宫口进行性扩张时,采用广州三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 SRL998A型神经和肌肉刺激仪进行穴位刺激直至分娩结束。手部穴位选择合谷穴和内关穴,腰部穴位选择肾俞穴、三焦俞穴、八髎穴,在穴位处粘贴电极片进行穴位刺激。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调节适度强度的电流、频率:一般手部电流6~20 mA、频率10~30 Hz;腰部电流7~26 mA、频率20~40 Hz。需要注意的是能量增大前需为人体适应过程预留一定的等待时间,从而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1.3 观察指标 (1)分娩疼痛:分别于镇痛前、宫口活跃期、第二产程时,由护理人员辅助产妇采用VAS评分法[4]进行疼痛评价,得分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剧烈。(2)产程: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3)羊水污染程度:污染分为三度。Ⅰ度呈浅绿色,Ⅱ度呈黄绿色混浊,Ⅲ度稠厚呈棕黄色。(4)新生儿Apgar评分[5]:分别于新生儿出生后1 min及5 min,根据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心率、呼吸、肌张力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5项进行评分,每项0~2分,总分7~10分为正常。(5)产后2 h出血量。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分娩疼痛比较 镇痛前,两组产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口活跃期、第二产程时,两组产妇VAS评分均较镇痛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x±s,分)
2.2 产程比较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x±s)
2.3 羊水污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羊水污染率为12.00%(24/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0%(5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33,P<0.001)。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羊水污染情况比较 (n)
2.4 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均>7分,其中观察组191例1 min Apgar 评分为10分,占比95.50%;对照组187例1 min Apgar评分为10分,占比93.50%。两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5 产后2 h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为(182.36±23.46)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3.14±31.0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37,P<0.001)。
产妇分娩疼痛由临产开始到分娩结束,一般可持续12~16 h,属于较为漫长的疼痛过程,现代医学针对分娩疼痛出现的原因未能给出明确解释,考虑与心理因素、性激素紊乱等相关[6]。由于临产后的子宫颈扩张及部分肌肉收缩导致的神经冲动传导,以致产程延长,增加胎儿宫内缺氧风险,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镇痛方案尤为重要[7]。
本研究基于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与椎管内麻醉镇痛分娩对疼痛及产程影响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宫口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的VAS评分较镇痛前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各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短(均P<0.05),与关碧玲[8]研究中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等结果较为一致。分析原因:(1)穴位电刺激起效快,作用可靠,可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且产妇清醒,可全程配合分娩,进而缩短产程。(2)疼痛传导最为敏感的部位为T10~S4,后经脊髓到达中枢,因此,临床认为镇痛神经支配区范围应控制在T10~S4,加上支配各部位的神经互相传导,进而产生交联疼痛的感觉[9]。穴位电刺激一方面利用低频脉冲电流装置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激活或调节大脑髓质及外周神经纤维,最大限度地促使自身中枢镇痛物质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与释放,并与阿片肽受体结合,从大脑至脊髓在不同层次上阻滞疼痛信息的传入,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和对疼痛的应激反应,提高产妇痛阈;另一方面,穴位电刺激经传导贴作用于T10~S4脊髓背根神经组织的体表,阻断来自子宫底、子宫体以及会阴的中枢神经疼痛信息传导通路,使痛感信息向水平方向扩散,疼痛迅速减轻。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羊水污染率低于对照组,产后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可能是因为穴位电刺激镇痛属于非侵入性的物理方法,无药物作用,可减少紧张焦虑情绪,不影响宫缩,加速产程,且便于操作,对母婴影响小。
综上所述,穴位电刺激可有效降低产妇分娩疼痛,缩短其产程时间,有利于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